药物组成
麻黄154g,桂枝154g,白芍154g,干姜154g,细辛77g,甘草(蜜制)154g,法半夏231g,五味子154g。
功能主治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临床应用
咳嗽证属外寒内饮。症见咳嗽,痰多清稀如涎,不渴饮,伴发热或不发热,头身疼痛,苔润滑,脉浮紧。
哮喘证属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呼吸急促,喉中喘鸣,甚至张口抬肩,痰涎量多,甚至呕吐痰涎。
痰饮证属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重痛,伴咳喘不能平卧,痰涎量多,口不渴或颜面浮肿,苔白腻,脉浮。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身体痛重,舌苔白滑,脉浮。
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与通宣理肺丸的鉴别:两药同属解表之剂,均有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之功,主治咳嗽等风寒相夹、肺气失宣之证。但通宣理肺丸中有紫苏叶、前胡、苦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等解表化痰之品,故用于风寒表证之咳嗽较重者,方中还有黄芩,故风寒咳嗽有化热倾向者亦可应用:而小青龙颗粒中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甘草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为主,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①咳嗽:a.与橘红丸的鉴别:两药均可治疗咳嗽。橘红丸所治之咳嗽,证属痰热壅肺。症见咳嗽不止,夜间为甚,咳痰量多,其色黄而质稠,口干舌燥,心中烦闷。小青龙颗粒所治之咳嗽,证属外寒内饮,症见咳嗽,痰多清稀,不渴饮,伴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头身疼痛等。b.与清气化痰丸鉴别:二药均可治疗咳嗽,小青龙颗粒所治之咳嗽,证属外寒内饮,症见咳嗽,痰多清稀,不渴饮,伴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头身疼痛等,证属肺热咳嗽者禁用。清气化痰丸所治之咳嗽,属于痰热互结,肺失宣降所致,不能用于性质属寒的咳嗽。②哮喘:与橘红丸的鉴别(见上)。③痰饮:与槟榔四消丸的鉴别:两药均为治疗痰饮常用方剂。小青龙颗粒所治之痰饮,多为饮停于肺,属于外感风寒,肺失通调,常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症状。而槟榔四消丸所治痰饮多为痰饮停于胸胁胃肠,属于气滞水停,常伴有胸胁胀痛等气滞症状,痰饮兼有表证时慎用。④感冒:与通宣理肺丸的鉴别:两药同属解表之剂,均有解表散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但通宣理肺丸其中有紫苏叶、前胡、苦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等解表化痰之品,方中还有黄芩,故用于风寒感冒,有化热倾向者亦可应用。小青龙颗粒中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甘草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为主,用于体虚素有水饮,复感风寒者。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实验研究表明,该药有平喘,抗过敏,扩张外周血管,升高皮肤温度,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肺功能,改善血流变,促进红细胞糖酵解等作用。
临床新用近年来人量临床验证,该药还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春季卡他性眼炎、泄泻、失音、水肿、老年自汗、老年遗尿等疾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次13g,3次/日。规格为每袋装13g,冲剂。
中医药轶事珍闻
有趣的中医别名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传说黄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纽》,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的匾额上写着“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