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
翻开书页,一股激情扑面而来,犹如当年聆听作者的报告,心情是同样的振奋,同样的激动。阅读此书,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在上海纺织引起的深刻变化,可以聆听到上海纺织职工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中的铿锵脚步,也可以感触到上海纺织改革开放和调整发展中一位带头人的炽热之心。
《我们一起走过一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的作者朱匡宇,曾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任党委书记,在转制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之后,他又任董事长、党委书记。这本书,就是他在任12年中的200来篇笔记的选录,是一份真实而珍贵的历史记录。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自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开始,我就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次大小会议讲话或作工作报告之前,会把讲话提纲整理到自己的工作笔记上。”这确是事实,不管是他本人的思考成果,还是传达上级的精神,抑或是秘书起草的文稿,朱匡宇在每次讲话前,都会细细消化稿件的内容,然后提纲挈领地“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实则是“烂熟于胸”。所以每次听他的讲话,从来不会看到他拿着讲稿照本宣科;也正因为如此,凭借着笔记本上的提纲、要点,他都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也就能够激情喷涌,任情发挥,游刃有余。在纺织结构调整的困难时期,在士气一度不振的情况下,朱匡宇精彩的报告感染了多少干部,又鼓舞了多少员工!
作者的激情来源于深厚的“纺织情结”,更来源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书中记载了他对领导干部的三条要求:“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作宏观思考,高起点地确定工作目标;要有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要有不断进取的开创精神,把个人的实现感深深融入对所从事事业的挚爱上。”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呢!正是出于这样强烈的事业感,他带领上海纺织在全国率先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率先实施“品牌战略”,率先创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率先尝试集团一个头“债转股”改革……
现在人们谈起纺织,常常认为是行业的调整是成功的,但是忽视了建设和发展。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上海纺织人何时何刻不想发展啊?该书明确记载着;从结构调整一开始,他们就果敢地提出要“做好‘破与‘立两篇文章”,“在寻求自身优势中求发展”,始终认为“今天的调整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从书中几篇年度工作部署的标题也可以看出:1993年为《二次创业要抓好“播种点”、“成长点”、“启动点”》,1996年为《重在建设,深化调整,夺取两个文面建设的新成果》,2001年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奏响上海纺织发展的主旋律》。为此,他们积极推进“品牌战略”,认为“品牌是企业的财富”,“发展纺织品牌企业是上海纺织的立身之本”,并为此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在该书关于企业结构调整一节中的15篇文章中,就有一半是倡导推进“品牌战略”的,作者不仅提出了宏观思路,而且还有深入涉及品牌定位、品牌宣传、广告策略、品牌群、以及“走出去”等专业课题。关于“科技兴纺”也是如此。如今客观地看,非不为也,诚不能也,实在是由于当年调整的任务太重、压力太大,加之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发展方面努力的效果远不如调整明显,但仍然为今天上海纺织的战略转型和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纺织调整16年来,主营业务收入并没有因为压锭、减员而降低,一直稳定在250亿元上下,2007年的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双双创出历史新高,16年来出口创汇连年提升,2007年达23.3亿美元,相当于1991年的3倍多。
作者在该书的扉页中写道:“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闰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一起走过艰难岁月的纺织兄弟姐妹。”是啊,朱匡宇对与他一同走过艰难岁月的纺织职工怀有真挚的感情,在调整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多次听到他充满感情地说: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那些为纺织调整作出贡献和牺牲的纺织职工。以后要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为此,他主持策划了“纺织女工上蓝天”的事件新闻,形成了轰动全国的“空嫂”效应。为调整中纺织职工再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他还亲自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牵线搭桥,亲自带领干部为纪念碑选址……以后,建碑的方案又扩展为建造上海纺织博物馆——如今这座反映上海纺织百年历史,尤其是上海纺织第二次创业及战略转型艰难历程的博物馆已经筹建就绪,不日就将在上海最老的一家纺织厂旧址上开馆迎客!
诚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该书作的序中所指出的:上海纺织的产业结构大调整,“这是一条有进有退战略调整的艰辛之路,是国有企业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该书“为史料工作者研究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这段历史有益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