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风险,惟一的途径是修练软实力。事实上,前脚走出校园,后脚就走进培训机构的毕业生已经大有人在。
10月2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丢掉饭碗,做回学生》的报道称,研究生入学人数是反经济周期的,它与经济景气程度背道而驰,比如“眼下的华尔街可谓哀鸿遍野,而美国各地的商学院却因此振奋不已,全日制MBA课程的申请人数在2008年激增,有些学校甚至增加了50%。”
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是,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确实受到企业刚性需求降低的影响,而向来被视为主要就业渠道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随着国家投资、产业政策转向、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香饽饽”。
我所在的报社最近正在紧锣密鼓地招聘实习记者。前几天碰到头儿正在办公室的简历堆里挑选合适的实习生,脸上一会儿阴一会晴的,就自觉地没有打扰。据另外一个同事透露,头儿已经看了几百份简历,还创下周末七个小时看简历的记录。可想而知,报社对招收实习生态度之谨慎。
而有些IT公司恐怕连看简历都一概省略了——裁员都忙不过来,哪有一边裁一边招的道理。前些天我上网曾看到一篇戏谑之极的贴子,该帖作者搜罗了一些IT行业跨国公司的裁员数据,通过一个荒诞的公式计算出该公司在明年的裁员预测和招聘需求。这哥们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好几个知名的IT公司在2009年是有招聘需求的,但每人的月薪只有20元。
我们应该看到,信息化人才依然紧俏。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行业缩减了用人计划,使计算机、法律、外语等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道路、交通、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给道路、桥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机遇。近两个月来,来学校招聘的此类企业增多,而且“中”字头企业明显多于往年,签约数量也多于往年。
如果要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风险,惟一的途径是修练软实力。我这么说有两个背景:首先,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新热点和趋势层出不穷,而教科书的更新周期大概是两到三年,只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恐怕总是会慢行业半拍;应届生的实战经验几乎为零,而裁员风潮下催生了N多经验老道的同行。相比之下,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万亿元带给IT行业无数机会,同样给IT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造就了一个更高的门槛——大力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给IT行业带来最直接的人才需求拉动无非是行业信息化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软实力差距更加明显。
所幸的是,冬天不会太长,应该趁着冬天加强软实力培养。事实上,前脚走出校园,后脚就走进培训机构的毕业生已经大有人在——显而易见的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在过冬,有了瓷器活儿,没有金刚钻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