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30年来,岳阳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在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关怀、指导、参与、支持下,在全市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中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为教育和社会所公认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群体。回顾岳阳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从队伍的形成上,显现出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兴盛景象;从工作的实绩上,体现了岳阳教育技术事业成功发展的轨迹;从发展的特色上,展示了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绚丽的风采;从岳阳教育整体发展上,展现了岳阳教育技术的活力与灿烂的前景。
沐浴党的阳光雨露
岳阳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于1978年。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亲切关怀下,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省电化教育馆的指导下,岳阳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始终以邓小平发展电化教育的战略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服务学校、服务社会,走改革创新之路。岳阳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资源开发、技术运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在思想、学习、工作的磨砺中,在走通崎岖路、攀登险高峰的创业中逐步形成、发展、壮大,成为岳阳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技术科研、开发、设计、管理、应用的主力军,为岳阳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开创性的实践,为推进岳阳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活跃在岳阳教育中的这支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教研、管理、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被誉为“懂全局、特别能协作,会管理、特别能服务,会干事、特别能吃苦”的教育技术科研群体。30年来,岳阳市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岳阳市教育局的决策者们,为这支队伍的形成倾注了满腔心血。市委、政府和教育局各届领导,都一直把岳阳中小学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岳阳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他们站在时代高度,触及教育的纵深和时代的命脉,反思我国教育历史教训,对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精心规划、周密思考、悉心指导。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亲自抓教育技术工作,撰写文章宣传教育技术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教育技术工作,以满腔的热情、谆谆的教诲、模范的行动影响带动人们关心、支持、服务这一工作;勉励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发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服务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偏离自己的根本方向;坚持“三个面向”;坚持整体教育技术发展方向,不为小集体的利益左右自己的根本思想。他们还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关心和注视着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思想、学习、工作,鼓励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在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在教书育人沃土里积极参与、主动上位、务实求精、改革创新、开拓前进,走出一条符合教育改革、合乎教育规律、适应教育发展、成功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之路。
30年来,岳阳中小学教育技术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日趋成熟。这支队伍中的创业者们,虽早已赢得人们的赞誉,但他们的思想、作风、素质、能力则在教育技术艰苦创业中历经磨练而更加成熟,成为岳阳教育的领头人;这支队伍中的建设者们,大多于六七十年代先后开始教育工作,几十年一直默默无闻奉献在学校教育第一线,虽然已赢得许多荣誉,但他们的才华、成就则是在教育技术的辛勤耕耘中才光辉特异而更加闪现;这支队伍中的管理者们,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潜心研究探讨教育技术改革、发展、成功之路,他们是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业绩表现了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为岳阳教育的振兴、经济的腾飞作出的无私奉献,展示了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在新长征道路上的思想风貌与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在岳阳教育技术事业30余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岳阳市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始终是这项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实践者、热心人,他们紧紧抓住岳阳教育改革中值得深深思考的、使人激励的、催人奋进的或令人警醒的问题,关心、支持、服务岳阳教育技术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创新发展岳阳教育,他们是岳阳整体教育技术的“助产士”“监护人”。
30余年来,岳阳现代教育技术事业在以市、县教育技术中心和学校电教中心为主的“正规军”和以群众学术团体为主的“地方军”的密切配合下,不断创新、提高、壮大。岳阳市“电化教育研究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教育技术协会”等各具特色的学术群体伴随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给岳阳中小学教育技术插上腾飞的双翼。这个以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相结合,以专兼职教育技术人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应用研究、服务教学为主渠道,以教育技术科研、技术人员培养、资源整合为主任务,以教研、指导、培训、应用为主要内容,上下结合、左右联立、多学科综合的专业学术研究、技术支持联合体的形成,给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为岳阳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
30年来,岳阳教育技术队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教学、科研新秀,现在他们大多成为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或学校、县、市的行政领导。虽然他们大多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才开始接触电化教育,从事教育技术工作,但他们好学习、肯钻研、善动脑、勤思考,一步入教育技术事业之路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他们一身多任、一专多能,在学校教育技术开发、应用、管理、教学、研究、指导等方面做出成绩,为岳阳中小学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他们的涌现,昭示着岳阳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灿烂前景,他们是这支队伍的生力军。
30年来,岳阳教育技术这支队伍中先进个人、学校、县(市)区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支队伍中获国家部委级奖励的有102人次,集体69个次;获省市级表彰奖励的有486人次,集体234个次;百多所学校先后获国家、省、市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称号;31所学校先后成为国家、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万件遴选出的优秀电教论文、优质课、教学设计、课例、多媒体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获国家、省奖。1985年全国电教教材评选中,岳阳的获奖比重占全国的12%;从1985年起,参加全国、省中小学计算机编程竞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年年获奖;从2000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机器人大赛,每年均有可观的奖项,并先后获全省第三、第六、第八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仅“十五”课题结题就有获奖成果194项,其中获一等奖项目40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79项,11所学校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18个单位获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6位教师获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近200套(本)科研成果、培训指导书籍、教学录像、课例课件、幻灯片、录音专辑出版发行……这些成果佳绩为岳阳教育赢得了荣誉,显现出岳阳教育技术30年的兴盛景象。
一路风雨兼程
纵观30多年岳阳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勾画出这样一条发展轨迹:观望——起步——突破——创新。岳阳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协同的相互适应的发展过程。
1976年10月,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在开始发展教育的新的大好时期,岳阳在全省率先成立教学仪器站(含电教)。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浩劫,在最初1年多的时间里,岳阳的教育技术工作还没有明显的起色。人们的主要精力和主要的思考是:医治伤痕,摆脱干扰,恢复元气。因而在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技术完全满足于“粉笔加黑板”“口耳相传”的口耳之术上,寄希望于“口耳之术”达到恢复教育、速成人才之目的。在当时,这种“应急”确实也起到一些作用,也满足了人们对教育低层次的要求。但是这种“应急”所埋下的伏笔却同时也制约和束缚了人们发展教育的思想。因此,这一时期岳阳教育技术实际处于停滞观望之状态。直到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将教育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力主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并把它作为多快好省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途径。岳阳教育技术这种交替时刻的沉默、停滞的局面才终于打破,开始重新起步。
岳阳教育技术创立者们在这股奔腾汹涌的改革浪潮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县、市电教仪器机构的组建,学校教育技术组织的成立,技术的装备与应用,口耳之术与直观技术的结合,促进了课堂教学开展,人们终于意识到教育技术对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重要。他们在经费、师资、技术十分缺乏,条件、环境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借助自己的双手“找米下锅”,改善条件,创设环境。岳阳县的“大篷车队”巡回放映,引来华容“请进来,走出去”、临湘“三来一补”、湘阴“货郎担”、汨罗“拼拼凑凑”、平江县的“坛坛罐罐”。就这样一曲“借船出海”“借网打鱼”发岳阳教育技术之家,致岳阳教育之富的引吭高歌,就这样一支“自制幻灯搞电教、自绘灯片上电教、自编教材作培训”的电教队伍,想千方设百计,积极参与主动上位,服务教学“一线”,开辟人才培养“二渠道”,开创教育“三产业”的创业曲,奏响了岳阳教育技术的进军号,轰轰烈烈,浩浩荡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岳阳常规教育技术的恢复,电教网络的形成,岳阳人终于向“整体教育技术”迈出可喜的一步。她起步于全省乃至全国之先,在当代中国电化教育史上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成功地发展了自己,服务了教学,创造了经验,引起省内外专家、同行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青睐。湖南省“厂矿(农场)电化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师范院校电化教育研讨会”“电化教育师资培训会”、全国“电教实验培训研讨会”“电化教育深化改革研讨会”“国家教委教育信息管理研讨会”“联合国中国农村师资培训研讨会”先后以这里为现场召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都曾对他们的工作做过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拍摄或播发的《路在延伸》《为了明天》《中学生的忧虑》等数十部电视片引来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市同行的来访、参观、学习。《把电化教育放到社会大系统来思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电化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以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代化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省以上科研成果,《科技活动》《唱唱跳跳》《童心智趣》等数百项全国、省获奖或出版发行的幻灯、录音、录像、书籍,以及《生态防虫致病》《科技活动》等15项国际交流展示项目,闪现了岳阳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创新、优化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岳阳教育技术恢复、起步、突破、创新的发展轨迹,显现了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教育技术并成功运用于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的可喜成就。这是岳阳教育技术发展的一幅真实画卷,体现了岳阳教育技术30余年发展的轨迹。
踏平坎坷成大道
30年来,岳阳教育技工作者积极的探索与思考,表现在对教育技术视野的不断拓宽,对使命感、责任感和教育现代化意识的日益强化与对事业的自觉追求。他们在一步一步深化对教育技术实践的认识和感受与创建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考,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教育技术工作运行机制,创造了教育技术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
岳阳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其突破口就是教育技术工作视野的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不只是技术装备的加速,更重要的是整体教育技术的构思、发展、形成过程中其功能作用与技术优势的发挥和能量的释放产生的效应及人们对它的关注、信赖与自觉的追求。
30年来,他们创设了“四、三、二、一”的工作方法,建立了“较高、达标、基本”3种技术环境模式和“最高、协助、专业、执行”4个决策管理层,形成了“设计、开发、培训、装备、维护、应用、管理、研究、评价”和“职能制、代理制”九网二制式技术支持机制。在“打基础、上水平、攻配套、促优化”的战略指导下,在“目标管理、岗位职责”2个目标责任、“全员、全面、全过程”三全保证和“四项优惠”“ 六个调控”效益保证体系下,发挥“人才、智慧、条件、群体”四大优势,在“六、五、四、三”工程建设中推行完成“一、二、三、四、五、六”项改革,实现“三个明显、二个普及、一个转变”的目标,从而使岳阳教育技术事业在发展思想上从“要我发展”的“等、靠、要”到“我要发展”,走向科学发展;在发展规模上从“一无所有”到“零的突破”再到“初具规模”,走向繁荣兴盛;在技术装备方式上从“广种薄收”到“点面结合”再到“普及提高”,走向均衡发展;在工作策略上从“单一装备”到“配用结合”再到“配、管、用”,走向“教、研、管、导、辅、培、配”;在工作方法上从“被动固守”到“主动出击”再到“开拓进取”;在服务方向上从“部门封闭”到“系统开放”再到“面向社会”;在效益上从“消费消耗”到“讲求实效”再到“求实绩争效益”;在研究、应用、开发上从“各自为政”的无序到“松散结构”的合作再到“优化组合”和谐;在组织上从技术装备、技术支持、应用研究三权分离到三结合的内分外联再到三位一体整体优化,实现战略转移。
整体意识,拓展了岳阳教育技术工作的视野,丰富了内涵,增强了责任,带来了希望。岳阳教育技术人面对现实,冷静思考、科学设计、精心编排、认真绘制、积极施工。他们理性的思索、宏观的考察,使岳阳教育技术工作的内涵得到扩展深化,打破了以往教育技术工作固有的模式,开阔了表现教育技术工作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和新的方位为岳阳教育增光添彩。特别是在描绘岳阳教育技术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贬低、不盲目、不独尊,一反过去“唯技术而技术”和“技术万能”的观念与做法,从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实际,把整个教育过程纳入自己研究的范围,把教育最优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确立了“全面打基础、整体上水平,全力攻配套、整体促优化”的战略思想和“三个明显、二个普及、一个转变”的工作目标与“教、研、管、导、辅、培、配”的工作任务,“软硬兼施”“软件、硬件、潜件”并举,使整体教育技术与教育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最佳整合、协调一致来实现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正是这些变化和特点显示了岳阳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思想深度和时代特色。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掀起整体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的热潮,呼唤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30年来,他们从单一装备到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整合应用,走出一条实际、实用、实在、实效的发展之路,筑起一座通向教育最优化的桥梁。
30年来,岳阳教育技术工作者始终自觉地站在改革的前列,坚持“瞄准一点,抓住两线,建好三件,促进四化”的工作目标,即瞄准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抓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两条教育改革的主线,建好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硬件、软件和潜件,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教学网络化、培训制度化、研究科学化。他们强调“五种干劲”,即干事业是责任所在,发展所需,知难而进要有“扛劲”;做工作要讲策略、有理有据,解决问题要有“挺劲”;上项目不畏难退却,阻力面前要有“韧劲”;“爱拼总会赢”,哪里不通,往哪里攻,要有“拼劲”;依据备足,理由说透,不达目的,决不收兵,要有“磨劲”。他们积极培育和建立学校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的“知识环境”,努力打造岳阳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绿色生态、构筑现代化育人平台。
30年来,岳阳教育技术工作反映变革时代的意识愈来愈明确,他们把与时代同步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教育技术的进步融入跳动着的教育改革脉搏,不断深化对中小学教育技术深化改革的认识。《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中小学教育技术》《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工夫》《以科学的发展观打造岳阳教育现代化》等升华了他们的改革创新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自觉地投身到教育整体改革之中。近几年,他们在研究完成或参与完成《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育创新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音像电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的研究与设计》等十几项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后,又承担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与效益研究》《中小学学科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0余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这些课题的提出与实施,涉及面广而深入,大多突破他们自身任务的界定而有了新的创新。他们的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受到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好评,多次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科协授予“重要贡献”荣誉,被誉为“思路宽、决心大、套路清、工作实、成果多、有特色”。
踏平坎坷成大道。岳阳教育技术的30年是艰苦创业而不断改革的30年,是卓有成效而不断创新的30年。30年来,岳阳教育技术人持续研究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不断明晰自己的定位,把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把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期望、新要求融入自己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适时提出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思路。30年来,他们坚持以发展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着力于现代教育技术实效的提高为中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凝练创新目标,优化教育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活力为出发点,用教育技术创新吸引和凝聚人才,在教育技术创新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以追求卓越,服务教育目标和创新为学校为己任,端正教育理念,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着力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自己发展的和谐奋进的技术环境与氛围。虽然在这30年中他们并不那么顺利,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失误和挫折的教训,经历了不断统一和深化的过程,但他们硬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创业中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了过来。用他们自己总结的话来说:正确思想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科学的决策是成功的前提,严格的管理是成功的因素,强的危机意识是奋发的动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是成功的根本。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育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