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军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不教也是教”。双方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体会。在探究《物体密度的测量》一节课时就遇到了许多课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每位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固体,准备在探究物体的密度时使用。到了实验室,笔者才发现学生带的固体什么样的都有:小石子、细面沙、铁块、铁丝、铜球、钢针等,有的学生还带来了一块砖,全班50多人差不多带来20多种物体。这时笔者才意识到布置作业时,没有向学生交代清楚。这时笔者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由学生参与的动态生成的探究式学习。以下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4个片段记录。
片段1
生:“老师,像砖这么大的物体,我们是不是也能测出它的密度。”
师:“你的想法很好,有创新。你想好了怎么测量了吗?”
生:“我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出砖的长、宽、高,然后,将数值代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砖的体积。天平的测量范围小,不能用天平测量出砖的质量。怎么测量它的质量我还没想好。”
师:“同学们,刘亮同学在测量砖质量方面遇到了困难,谁能想出好办法,帮一帮他。”
生:“老师,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杆秤能测出砖的质量。”
师:“张华同学的办法很好,天平一般用于测量小的物体,像砖这么大的物体我们就可以用杆秤来测量。”
刘亮用杆称测出了砖的质量。然后,他把砖的体积和质量代入密度公式,很快就计算出砖的密度。刘亮在笔者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自己很快完成了他想探究的问题。这时,笔者发现他的心灵生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道:“你的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你用剩余的时间能多探究一个实验,我想你的知识会掌握更多。”
师:“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老师相信成功和胜利一定属于你。”
片段2
生:“老师,食盐和白糖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可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去测量。”
师:“一般溶于水的物质都不溶于油,你们可以用煤油试一试。”
学生动手将一定量的煤油倒入量筒中,按照排水法很快测出食盐的体积。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笔者立刻鼓励他们。
师:“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认真,团结、合作也非常好。你们不仅知道了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你们的才智,激发了探索的热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片段3
巡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手里拿着一小砖块,看着桌上烧杯里的水发呆。“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吗?”笔者问她。
师:“李燕同学在测量砖块体积时遇到了困难,那位同学能帮助她。”
生:“老师,把砖块放入一定量的水中,两次水的体积差就是砖块的体积。”
生:“老师,我认为他的方法有不妥之处,砖块它不是实心物体,中间有很多孔,如果把它直接放入水中,会有一部分水进入孔内,这样,测量出的砖块体积误差就很大,计算出来的密度值也不准确。”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们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生:“老师,如果我们把砖块的质量测出后,先把砖块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让水充满砖块的所有空间,这样就减小了测量砖块体积时产生的误差。”
师:“刘刚同学积极思考问题,能够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为你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
片段4
看到学生都认真地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笔者心理很高兴。巡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手里拿着个金属套丝,看着桌上量筒里的水发呆。笔者走上前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吗?”
生:“老师,我这里有个金属套丝,质量称量出来了,可它直径比量筒粗,无法用排水法测体积。”
师:“可以间接测它的体积,烧杯先加部分水,把水的高度做一刻线,然后把套丝浸没烧杯的水中,用滴管把水吸出来,放到量筒中,当水位下降到原刻线处,吸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套丝的体积。”
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想法有时超出教师的意料,而且总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活动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使他们体验到实验探究的快乐,更主动地建构、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使之更易于得到迁移和应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蔡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