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学语文课文进行审美教育

2009-02-24 09:17吴彩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朱自清美的

吴彩霞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其中蕴含的语言音乐美、汉字象意美、文章美等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祖国锦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会使学生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也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地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地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时,学生没有目睹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有位教师为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拍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注重学生感情熏陶与渲染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藏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学生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增加审美体验。

巧设问题,启发心灵

课文中有些画面是很美的,但由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尚没达到一定高度,因而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李白的《望天门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它描绘天门山壮阔雄奇的景色,表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生读后也能知道诗很美,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未能进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之中。这时教师应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

反复朗读,反复品味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特别是古代诗文,富于辞采,富于音乐美,朗读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享受。如《爱莲说》《陋室铭》《醉翁亭记》等。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可操之过急,应是“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渐加深”。此外,要寓于课堂教学之中,防止简单化、模式化、孤立化。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职业中学)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朱自清美的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