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课堂变成一言堂

2009-02-23 01:48徐枫霞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讲台知识点能力

徐枫霞

1案例

几年前,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刚刚走上讲台,心情颇为激动。看着教室里几十双渴求知识的闪亮的眼睛,我恨不能将平生所学一股脑儿地全倒给他们,让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吸饱喝足。我在自我设定的情景中陶醉着,几乎留恋忘返、乐不思蜀了。我这样设想着,也这样实行了。每天我都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查资料——备课——讲课——练习——评讲——备课——讲课……我也陶醉在自己的“成就”之中。在那些新毕业的老师中,我查找的资料是最多、最丰富的,每次上课恨不得将一堂课45min延长到90min才好。因为准备的内容太多,而初上讲台的我哪个知识点都不忍割舍,统统都讲!甚至有时候还会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45min的一节课,多数时间我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因为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所以学生们刚开始还觉得颇为新奇,情绪也都很高涨。我也据此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我的这一套做法是受学生欢迎的,是可取的!于是我更加卖力地搜刮更多的补充知识,以备课堂上的侃侃而谈的不时之需——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颇有些“乾嘉学者”的考据癖。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到后来,上一节生物课,简直成了上一次“百家讲坛”了。补充知识的丰富程度足以将原来的知识点淹没在信息的大海之中。

大约到了第二个月的时候,有些学生有意见了。“汤好喝,但是给一个人连喝十碗,谁都会反胃的!”当时学生的情况其实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我那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已。那一个月以来,几乎每堂课都是从第一分钟讲到第四十五分钟,然后下一节课再继续。里面虽然加入了许多的新鲜材料,学生初期还能接受,但是到了后来,他们似乎厌烦了这种一堂课讲到底的做法。逐渐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行其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只是凑了一下热闹,没有实质的进步;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听得比较累,但抓不住重点。在一次测验之后,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我认真总结并反思了自己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得失,并请教了老教师,最终,痛定思痛狠下决心,摆脱了当时的窘境。

2改进措施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我认真总结了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上讲台,经验不足,热情有余,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还以为学生也应该是如我所愿的那样。在虚心请教了其他教师并多次听了他们的讲课之后,我采取了如下的几项措施,并最终扭转了当时的糟糕局面。

2.1知识为主体,能力为主轴

有些教师一提到素质教育,就大谈特谈如何提高能力,而对知识的传授则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是轻描淡写。好象只要一谈到重视知识的传授就和应试教育搅和在一起了一样,惟恐避之不及。殊不知,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前提条件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量和深度,才能谈得上能力培养。否则,空谈如何培养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华而不实的空架子而已。当时由于经验的不足,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偏颇于能力的提高,而轻视知识的积累,从而导致了所谓的“能力”不过是美好的空中楼阁罢了。这种“能力”提升得越高,到一定的时候摔得也就越惨。其实,知识和能力就像汽油和汽车的关系,如果没有汽油的话,汽车再华丽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纠正了当时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从备课、讲课到练习、测验的各个环节上都加强了知识的完整性、拓展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知识的传授为动力,用以拉动能力的培养,使二者产生良性的互动。

2.2去粗取精,留有余地

初上讲台的新教师似乎都不同程度地犯过这样的毛病:惟恐学生听不懂,惟恐讲漏了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凡是课本上、教参上、资料上提到的知识点一个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密集的信息轰炸。这样做了之后,还自以为是对学生的“负责”,是对学生的“关爱”。这实在是谬误之极!恰恰相反,这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负责任和摧残!

教学材料的选取及教学过程的把握上也有类似于“用意十分,下笔三分”的异曲同工之处。教师要讲授的材料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不能是泛泛而谈。尤其是新教师更要注意这一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不自觉地就变成了“侃大山”了,这是必须杜绝的。就算是教材教参上的材料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点不漏,而应该是合理地取舍。这要视当时的学生情况而定:如果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则可以少讲或不讲;如果还很生疏,就要多讲或者补充其他的一些材料。有时候教材上没有的或很模糊的一些材料,但是对学生理解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很有必要,那么教师就应该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了。总之,要因时而异,因情况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留有一些“尾巴”——不要把所有的材料都讲完,而故意在讲完一节课后,留一点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中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教师不能打压他们这种可贵的好奇心,而要加以保护、激发和引导。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既可以检验学生课后是否看了书,又可以促进师生互动,一举两得。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处理了教材之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大,而且看书也更认真更细致了。

2.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刚上讲台的新教师讲课时,通常是“胡子眉毛一起抓”:无论是一般的知识点,还是重点难点的知识点,都平均用力,不知道区别对待,分门别类地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般地讲,如果是过渡性质的知识,主要是承上启下,帮助理解其他知识的作用,这类知识就没有必要大讲特讲了。这样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只要学生知道、了解这一类的知识点大致的情况即可,而对重点、难点知识则要讲深讲透讲细。要用多种方法教学,对于过难的内容,教师则不宜进行探究性活动,因为这样做太耗时,并且还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提供一定的素材和帮助,就能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则教师就应当加强引导和互动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常识性的内容,就尽量采用师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温故而知新”。当然,也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对于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则可让学生探究的自主权多一点,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则不宜过多地进行探究活动。

对于难点,教师要挖掘其实质,比较其区别,学生能够理解和判断。如果是非重点的难点知识,则只求学生能再认即可,不必深究。一言以蔽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弄懂,弄透,没有盲点和死角;而要将难点突破,使之不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总之,教师要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针,而不要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

3改进之后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之后,大多数学生作出了良性的反应。有的学生说,以前上生物课感觉讲了很多东西,但是都记不住,脑子里特别乱。现在学的东西少了一点,但是很清晰,很有条理,容易记住。还有的学生反映:以前老师什么都教,自己反而懒得去看书,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变得生疏。现在老师将一些课本上讲的很清楚的一些内容留作课后悬念,我课后看书的时间反而更多了,兴趣也大了。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说,不太适应改变之后的教学方式。我发现这些学生多数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自觉性不高、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

总体上说,改进之后的效果是显著的,是积极的。当然,也有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关注那些确实不太适应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地转变。

4教学反思

自己初上讲台,为学生着想,备课勤勉,本是好心一片,为什么学生偏偏“不领情”,“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呢”?如今思之,这是因为“好心”也得按客观规律办事。

特别是初上讲台的新教师比较容易头脑发热,具体表现就是“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光靠热情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做事情热情也很重要。因此,必须要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来办事,这样,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否则,只能是好心一片却做错事!

课堂,不单单是教师的课堂,同时也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没必要、也不应该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把上课当成是唱“独角戏”!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成与败,最终的落脚点其实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天花乱坠”而在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是不是学会了?学会了多少?学会到什么深度,什么广度了?……是的,也必须承认教师讲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左右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更得承认,教师的“讲”始终是手段,而学生的“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不能为了手段而舍弃目的,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新教师比较容易犯类似予以上的毛病,这并不可怕,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新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这些暂时的问题都会解决的。

猜你喜欢
讲台知识点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爱在讲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