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育

2009-02-23 01:48王红珍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生物

王红珍

1社会的健康发展呼唤人文教育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做一个生物小实验,竟用掺有硫酸和火碱的饮料倒在了狗熊的身上和嘴里;2003年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和2004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都因极小的事情行凶杀人。如今的青少年为何精神如此脆弱?为何感情如此冷漠?为何对生命如此不知珍惜?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些什么?教育从应试教育发展到素质教育,从追求科学知识到追求科学素养。

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在科技的带动下社会的物质财富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人的精神领域好象没有与物质世界同步发展。是否因为我们的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倡导少了?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面对自己的一些学生与孩子情感的冷漠与爱心的缺失: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母亲,我呼吁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

2解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主要表现为: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仁善、百折不挠,有较强的自制力、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并且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价值等有着深切的关注;具有叩问心灵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还具有追求完美的品质。

人文精神是泛指“做人”的基本态度,主要指人对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的基本态度。

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情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则侧重于研究“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技才能为人类的美好发展服务:所以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被看成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铁轨,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生物科学是研究人与生物的生理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生物教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还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且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也非常适合于进行人文教育。如:从原始生命的诞生到进化成今天形形色色的生物经过了许多亿年,可见每一种生物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要从一个细胞孕育成一个胎儿,再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长成今天的我们,这又饱含了父母老师的多少心血与慈爱;养育我们人类的是美丽富饶的大自然,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索取,自然已受到严重的破坏等,这些无一不是人文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把人文教育渗透于整个生物教学之中,充分发掘能够展示人文底蕴的内容,以启迪学生求善、求美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之情,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把人文教育渗透于生物教学之中

3.1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要尽量多带学生走人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色和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生物。那婀娜多姿的花木、缤纷绚烂的色彩、湖面优雅的天鹅、空中飞过的雁群,无不令人赏心悦目,令人为生命的美丽而感动。那精美绝伦的蜂巢与蛛网令人不得不惊讶于自然的巧夺天工。那燕雀鸠鸽且能相濡以沫,怎不令人心生感动。那顶开石缝长出的嫩芽和着根于悬崖裸石上的松柏,令人不得不感慨生命的坚强与伟大。学生走进大自然,他们会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美丽与伟大,这不但能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开阔他们的心胸,荡涤他们的灵魂。

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如诗词歌赋、成语谚语等许多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与原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去自己联系,还可以发动学生去搜集,这既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诗词在生物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唤起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能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能影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的知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又寓含着“植物的向光性”的原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是植物的“营养生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物质的循环”等。许多成语谚语也蕴涵着一定的生物学原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望梅止渴”(条件反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鹬蚌相争”(捕食)、“叶落归根”(物资循环)等。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审美情趣的方面的培养,能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开启人生的另一扇智慧之门。

3.2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很适于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观点:世界的物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物质发展变化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

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内容都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如: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世界物质性的观点。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到生物圈小到细胞无不体现着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一个个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南极的企鹅体内都出现了DDT。

生物的新陈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内容都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性,能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性。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生存斗争来共同进化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生长到发育、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从进化到形成新物种等这些知识内容正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好例证。

生物学教学同样可以完成一些好象是文科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3生态道德观的培养

生态道德观是人们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行为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关知识加强对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培养,以培养他们作为一个地球人应具有的强烈的珍惜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和神圣的环保责任感,这既是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需求,更是地球上芸芸众生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需求,因为地球是我们万物生灵和子孙后代的唯一家园。我们生物教师应把生态道德观的教育看成是自己的神圣使命。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前,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树立基本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能源资源的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此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才真正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开始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故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已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我国儒家的思想,儒家较早地就认识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天、地、人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例如其思想有:“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天行有常”、“取之有节”等。此引发学生内心世界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为自己的环保意识薄弱感到羞愧。

通过对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所具有特殊的作用及其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各方面作用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之情,真正做到“手上留情,足下留青”。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等方面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甚至微少的细菌都在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着自己的一分光和热,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可以矫正一些成绩较差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不正确认识,消除的他们的心理自卑感。

总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功利性过强,只关注有形的教学目标,只重视目前还不太完善的考核体制,而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爱,把自己当成一粒“火种”,哪怕微不足道,也要为人类的友爱、宽容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发出自己的一份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