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经济扩张与商业银行风险规避

2009-02-23 01:48冯彦明杨松武王建红
银行家 2009年2期
关键词:利率商业银行政策

冯彦明 杨松武 王建红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成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事件。随着危机的深入和蔓延,金融机构倒闭风潮涌动,投资者信心受挫,金融市场流动性瞬时收紧,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抛出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美国政府开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并将联邦基准利率调至0~0.25%的历史最低点;欧盟各国公布的救助计划资金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并于11月、12月连续两次大幅降息;日本政府救市也是不遗余力,除了推出一揽子金融救助计划外,又进一步将其本来就很低的利率从0.3%降至0.1%;我国政府也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投资计划,同时在短短几个月内数次调低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如此等等,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注资挽救金融市场,避免经济的严重衰退。这些政策措施的最终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政策将对国际、国内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会大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本文即对这种风险进行探讨,并最终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

全球性经济扩张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国际方面

美国政府的财政救助计划能否在短期内挽救金融市场仍具有不确定性

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最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该计划授权美国财政部动用2500亿美元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并在经总统授权后,可以再行使用1000亿美元救市,而后续的3500亿美元需经过国会批准方能动用。迄今为止,由政府控制的3500亿美元已经基本告罄。在最初阶段,美国财政部通过收购不良资产来解决金融机构的倒闭问题;但是当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如泥牛入海之后,转而效法欧洲,选择收购银行股权为银行注资;当其发现美国居民消费持续疲软时,又开始向消费信贷市场注资;最终,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政府将剩余的救助资金贷给了美国汽车业。可以看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助方式,不仅体现出美国财政部缺乏一个清晰的救治思路与对策,更反映出美国金融市场惨淡,需要救助的机构太多,3500亿美元资金远远未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条件下,TARP能否实现政策目标就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据美国审计总署12月2日发布的审计报告,由其统计的利差、抵押贷款利率、抵押贷款新增数及止赎数量趋势等指标的变化,并未显示TARP产生了显著的治理效果,至于后续的3500亿美元资金能否得到国会批准、能否具有明确救市方案、能否产生救治效应,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美国、日本与欧盟实体经济的衰退深度仍然扑朔迷离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从2008年始相继推出了经济扩张政策,并且力度逐渐加强。但从最新的经济数据看,美日欧实体经济的衰退已成事实。在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下降0.3%,为过去4个季度的第二次负增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走低,失业率不断攀升。欧洲经济整体陷入衰退,欧元区和欧盟27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环比下滑0.2%。受出口的拖累,日本经济也陷入了深度衰退,GDP在2008年二三季度出现了连续负增长。衰退不可避免,问题的关键在于衰退的程度以及衰退可能持续的时间。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可能提升企业投资积极性和居民的消费积极性,但它并非无条件的,如果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挤占了民间投资或消费,“挤出效应”的存在将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理论上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但在企业投资信心尽失、居民消费热情锐减的情况下,依赖一个千疮百孔的金融系统能否启动投资和消费是很难确定的。更何况,庞大的支出有可能触及“流动性陷阱”,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内方面

4万亿人民币的政府投资能否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尚存疑问

中国是高外贸依存度国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因此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下降,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制动效应。从数据上看,中国的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行至三季度的9%,11月工业增速回落到5%,出口首度出现负增长。这些数字事实上已经给中国经济增长亮起了红灯。在中国,经济健康成长常常使用GDP增长率8%来衡量,因为8%的增长率大致可以为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但是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能够帮助实现这一增长目标吗?

这首先要取决于所投入资金是否得到高效率的使用。依常识来看,与私人部门投资相比,政府部门投资效率相对较低。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扩大支出规模,应将财政“挤出效应”考虑在内,否则形成的只是货币购买力的单方面转移,对社会总需求增加意义不大。同全球经济扩张情形类似,大规模的支出计划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始终是一大隐忧。此外,该投资计划除了鼓励产业结构升级外,还突出显示了对民生产业的关注,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力度,但是这类投资安排比例又显得过小,对于启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不大。政府的投资计划还包括鼓励出口,但是出口是否增加要取决于外需的情况,如单方面加力,可能会造成生产过剩,甚至招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诚然,4万亿投资定会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但是支持作用大小还要取决于资本产出比,取决于投资与消费、与出口的相互作用等多重因素,能否实现保8的目标仍然很难说。

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空间还有多大

从近两年的经济情况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一次被动的大幅调整。在2008年9月前,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选择了适度从紧的政策;随着金融危机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加大,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防危机,保增长”。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加剧期,各国都在不断下调利率水平,而我国的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还存在一定下调空间,因此可以预期,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只是下调至何种水平仍然难以预测,这与全球经济、国内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美国和日本都出现了零利率情况,这昭示着我国的利率下行可能要走得更深更远,对严重依赖利差收入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这并非“利好”消息。

体制性、政策性金融扩张力度具有不确定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政府在银行经营决策方面拥有绝对发言权,因此与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肯定要受到更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变量影响。当经济繁荣时,银行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需要收缩贷款规模;相反,当经济萧条时,银行业需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当然,如此的“反周期”操作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但同时也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资金“安全性”存在一定矛盾,尤其从短期看更是如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策性贷款规模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不良贷款数量的膨胀。在应对危机的大规模扩张背景下,无论是货币政策本身,还是为扩大的政府投资支出提供配套资金,银行贷款数量增加是必然的。只不过,贷款规模增大的水平同体制性、政策性金融扩张力度具有密切关联,也同商业银行自身的谈判能力有一定关系,其间充斥着诸多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的商业银行风险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扩张性政策导致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风险。

汇率风险

在各国纷纷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情况下,由于各国政策时间、步骤、强度不一,必然导致各国货币币值升降变化不同步,这就产生了广泛的汇率升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通过三个途径放大我国各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面临贬值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主要通过境外上市募集(如建行、中行、工行)、境外战略投资者认购(如建行)、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等三种方式形成。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

第二,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业务贷存比一度高达100%以上,反映出银行外汇资金供应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信贷业务的需要,银行会向主管部门申请以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然后向客户发放外汇贷款。这就造成了银行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币种不匹配。当人民币出现升值时,必然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汇率损失。

第三,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按照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天都可以产生千分之三以内的波动幅度,而国内银行人民币兑美元的牌价一般按照前一天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确定,同时对前一天各分支机构结售汇的轧差头寸在市场中平盘。如果出现市场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的结算价,银行就要承担其中的汇率损失。

另外,人民币在汇改之后,多数时间处于上升通道,长期来看也是如此。因此这将导致国内企业的外汇风险上升,通过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出口类企业),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

外币资产价格风险

这里的外币资产主要是指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债券、房地产、外汇、资源品等重要资产。我们知道,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引下,我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和公司,甚至包括银行自身开始涉足投资海外的股票、债券、房地产、外汇、资源品等。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上述资产价格调整的风险已经显现。而国际扩张性政策的持续推行,给这些资产价格的调整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有推高资产价格,甚至进一步滋生资产泡沫的可能,也有资产所在国产生通货膨胀,引起资产实际价值缩水的可能,更有这些资产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这些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剧烈波动,就会带来许多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是银行自身投资引起的,也可能是银行客户在海外投资产生的风险引致的。

跨国资金流动风险

当各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间、步骤、强度不一时,也必然存在各国货币利率升降变化不一的情况,这就产生了各国间利差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国际资金跨国流动性增强的可能性。并且,如果资金所有国一旦信用收缩,或者资金所有国在扩张性政策下,金融体系开始稳定,投资机会增加,跨国资金会面临随时撤出投资国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对于资金流入国而言都是容易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风险。

在我国,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和美元“零利率”政策的双重压力,自然会促使我国市场信贷主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偏向于获取外汇贷款而非人民币贷款,同时也会产生外国资金流入套利。虽然受金融动荡的影响,西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骤然下降,世界范围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已告结束,但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在不断地审视和评估他们投资的风险价格,因此,一方面,可能继续会有大量资金流入国内,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大量流入和可能流入的国外资金,很可能在发达市场金融体系稳定之时转而流回发达国家,出现资本逆流。这都将给我国的银行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

利率风险

国内扩张性货币政策必然主要表现为频繁的利率下调,而频繁下调的利率对银行的营业收入、资金定价、风险控制与管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在总体扩张性政策背景下,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往往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这就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大。其次,就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也被称为成熟期不匹配风险。由于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同,利率的波动对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的影响也不相同,当资产对利率波动的弹性大于负债对利率波动的弹性,利率下降时,贷款收益减少。在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资产利率弹性大于负债利率弹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这里也包括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的选择权风险。再次,在一定期限内,利率的变化往往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最后,利率下调对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也很大,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面临高同业拆借融资成本风险;而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也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当利率下降时,银行间存款资金的收益将下降。这些因扩张性政策带来的利率变化,当大家都预期到后,对银行而言就无法通过金融手段加以避免了。

信用风险

在扩张性政策指导下,投资的增加将带动银行贷款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张性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债务和赤字会继续增加,将使信贷风险加剧。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根源之一来自于地方政府债务。随着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强化,近几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地方债务的具体规模尚无准确数据,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到2004年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银行信贷。在扩张性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还将继续扩大信贷规模和财政赤字。其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无力偿还后将债务风险转嫁于银行,成为银行新的不良贷款。

第二,扩张性政策指导下,局部行业投资过度趋势将继续加剧,形成的不良贷款将逐步显现。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由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局部行业的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的局面。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曾披露,钢铁、汽车、电解铝、铜、电力、煤炭、水泥、铁合金、焦炭、电石业和纺织行业等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现有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闲置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吨,铁合金行业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产能过剩的后果就是局部行业亏损额的增大,这必然导致偿债能力下降,银行信贷风险上升。在扩张性政策之下,国家和社会投资还有可能继续在一些基础性行业加大投资,这同样存在着投资过剩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又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三,受扩张性政策刺激,消费贷款规模会继续扩大,消费信贷风险将加大。比如,在房市低迷的情况下,扩张性政策导致对房贷的限制降低,有可能产生中国的“次贷危机”。其他诸如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信用卡消费等业务,若在扩张性政策促使下盲目扩大规模,也将增加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短期来看,扩张性政策将增加流动性,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在扩张性政策作用下,银行短期内流动性增加,就会扩大资产规模。非市场化的、非理性的资产规模扩大,必然会使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增加,进而可能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流动性的极度不足就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的风险。

同时,扩张性政策下,银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也将增加。一方面,利率很低时,人们具有超常提款、提前提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扩张性政策随时存在着导致通货膨胀的威胁,一旦出现通货膨胀,人们往往具有挤提银行存款的冲动。在某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种冲动就会成为现实。例如,一旦某大客户的违约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整体上尚未出现流动性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存在的。银行业本身就具有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这就容易造成流动性缺口。在扩张性政策作用下,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的同时,往往出现支付准备不足,很容易造成流动性风险。

扩张性政策的引致风险

第一,扩张性政策容易引起监管放松。虽然,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管不力,人们似乎正在反思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但是,单个银行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天生有着摆脱外部监管的倾向。在国家采取扩张性政策后,我们发现,这些扩张性政策的落实必将使得整体性监管放松,这有可能加大银行的操作风险。

第二,扩张性政策容易导致银行风险意识淡化。在扩张性政策之下,政府或多或少地要干预国有银行的运作,而国有银行面对国有企业和国家支持的投资项目时,往往又会淡化风险意识,减弱约束控制。对于各银行而言,为了抓住国家扩张性政策的“利好”机会,在局部私利的影响下,很可能放松风险控制。具体到每家商业银行,每个银行职员,在“业绩压力”下,风险意识会淡化。这必然会加大银行的投资风险。

第三,扩张性政策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加大。要实现扩张性经济政策的目标,往往意味着银行贷款要大幅增加,银行被迫从“惜贷”转向“宽贷”。这使银行可能会违背商业贷款风险控制原则,向大量过剩的基建项目和难以生存的中小企业贷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出现较大的道德风险。这在2000年前的银行业中已经有过先例。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对策

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准确把握经济拐点。

经过以上分析可见,次贷危机到此还未见底,全球性经济扩张政策本身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政策效果尚未显现或难以预测。鉴于此,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当情况尚不明朗时,做好两手准备将是更加理性的选择,而盲目扩张或者盲目收缩都将不利于风险控制。反之,如果能够较早地对经济走势拐点做出预判,那么“反周期”操作——于经济上行之前增加放贷,或于经济下行之前收缩放贷,将有利于实现风险既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收益既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在当前形势下,美国经济何时走出衰退以及中国经济何时解除增速减缓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意义重大。

贯彻政府政策意图,始终牢记“安全性”原则,优化贷款支出结构

既然是国有银行,那么配合政府进行信贷扩张就是商业银行的份内之事,也体现着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兼具盈利性与政策性双重职责,此二者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下往往相互矛盾——在衰退大势中积极放贷,就等于是为未来的大规模信用风险爆发埋下种子。不过,该矛盾也并非不能调和,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过程中需要将工作做细。一方面在贷款总量上贯彻政府意图,另一方面在贷款结构上注重质量,保持优化。对于信用资质较差的客户,对于发展前景不好的产业,绝不能为了放贷而放贷;而对于资信良好的客户,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商业银行应该增加放贷力度;在适度区间内,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对于启动居民消费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一句话,有保有压,扶优限劣。

加强银行制度建设,提升银行整体素质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步伐。在制度层面,商业银行首先要确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和治理机制。只有如此,才能从战略层次上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才能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供最好的制度保障。此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应该说,对内控制度的强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内控制度的完善能够在战术层面上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银行的日常经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信用、市场、操作等各种风险。尤其是,当银行正处于不确定性充斥的宏观经济中时,风险更可能集中爆发,威胁商业银行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层次,构建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从事风险管理的高素质员工团队,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银行文化等。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以创新规避风险

金融创新的动机很多,规避风险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尽管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但“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与脱缰的野马一样,缺乏监管约束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金融创新本身并无罪责,银行业不能因噎废食,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全球扩张性政策逐渐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在银行风险集中爆发的时代,金融创新恰好可以为规避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类风险贡献力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以及金融技术、金融工具创新,积极应对风险、管理风险、规避风险,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目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利率商业银行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