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生 朱爱胜
高等学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按照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求,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融为一体,开创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从加强制度建设人手,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保证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加强精神文明制度建设。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学校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如《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细则》、《精神文明考核细则》、《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定,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做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建立文明创建组织机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否得到组织落实,关键取决于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是否统一,机构是否高效运转。因此,学校领导班子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提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把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常设机构——校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可挂靠在党委宣传部,条件成熟可以独立设置办公机构。
加强党建推进文明建设。学校党委要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和加大发展党员的速度和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可通过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调动教职工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使广大学生党员带动全体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和表率作用,展现新一代党员大学生的风采。
二、强化育人意识,加强文明教育
新时期,高校要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牢牢抓住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这个根本,不断完善师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积极探索改善和优化道德风貌的途径。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高层次人才集中、思想活跃的特点,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了教育、引导,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开展“做文明公民,树教师形象”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优秀人才、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注重基础文明教育。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十分重要,特别是抓好新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尤为关键。学校可以把文明守纪和行为规范作为新生入学教育重要内容,组织新生学习《高等学校大学生手册》、《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在新生中广泛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礼仪教育,帮助新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此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
发挥心理教育功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年轻且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容忽视。针对当前不断出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程,还可联合兄弟高校的心理教育力量开展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校、系、班级的三级网络,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组织专家干预和治疗。
三、加强载体建设,营造文明氛围
所谓载体,就是指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以及活动舞台、活动方式等,用来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落实到实处的问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高校在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形式,是把四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广泛开展的重要基础。没有活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就无法落实。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评选活动。高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文明状态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既是学校开展中心工作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每学期在师生中评选“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文明宿舍”、“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干部标兵”、“学习标兵”、“文明礼貌标兵”、“学雷锋标兵”、“文体活动标兵”等,将评选结果利用校内媒体及时宣传,大力弘扬典型的人和事,能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自觉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注重师生的文明共建活动。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也是高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与纪念馆、学校、社区、敬老院等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双方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内部,机关各部门可以和学生班级结成文明共建对子,师生共同签订《文明共建协议书》,并开展系列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达到增进师生感情的目的。在部分高校开展的师生文明共建实践中,学生把老师当成了亲人,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风更加和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做到继承和创新相统一,不断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活动质量,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融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体现群众性、创造性、时代性的统一,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电子竞技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外语节、电脑节、体育竞赛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载体,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成长成才上来。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