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玲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管理方法,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到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可以说,农业标准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广大农户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标准和良好操作规程的意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以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优质农产品为龙头,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从产前的选种、育苗,到产中的施肥、灌溉和产后的采收、包装、加工、运输,以及包括土壤、大气、水源在内的农业生产环境等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累计完成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1407项、行业标准3281项、地方标准8000多项,标准范围也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覆盖了大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标准化的法律体系。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是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药、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一系列管理条例,使得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第一批100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进行规范,实现了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探索适应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基础。
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受传统观念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比较大,重视种植轻视管理,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甚至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系数低、品质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标准化才开始真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标准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观念滞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也没有被普遍认识,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标准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
二是农业标准的总体水平与我国农业大国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农产品出口一直受到较大阻碍,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农业技术标准方面的优势,又将农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有关数据显示。从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南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增加了60%以上,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许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损失惨重。
三是标准修订不及时。标准制定以后。必须根据生产环境、生产技术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及时修订,这样才能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国家的农业标准3至5年就修订一次。而我国近2万项国家标准中,超过10年未修订的高达7000多项。
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业标准推广和实施难度较大。据资料统计,我国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因此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如果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农业标准化的知识就无法普及到每家每户,即使每家每户都接受了标准化的知识,有关部门也无法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更难以按统一的标准组织生产,控制和把握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这无疑加大了农业标准化推广和实施的难度。
五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不足。农业标准化要在广大农村推广,必须有一支特别能干的农技推广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得不到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偏低,农技推广部门留不住人才,农技推广队伍极不稳定。与此同时,在许多地方,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企业也缺少贯彻执行标准的检验检测设施。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对策措施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而且需要有关标准化专门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普通农业劳动者的积极参与。为此,从我同农业标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综合考虑,应切实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农业标准化意识。应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工作,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中的作用:依托农业推广组织和农村教育系统,组织开设农业标准化课程,举办重要标准的讲座,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把产前、产中、产后按标准实施生产变成每个企业和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等层面人手,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由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以及配套支撑标准组成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应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在现有农产品质检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及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再次。注重市场引导与培育品牌相结合,让农民从农业标准化的实践中受益。农业标准化。效益是动力。要想农业标准化搞得好,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名牌,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同时,继续推介中国名牌农产品,培育、扶持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四,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区别不同层次,采取培训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胜任不同管理岗位、不同生产领域需要的多元化建设队伍。加强对从事农业质量标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同时,还应增加投入,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没有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