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摘要: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理论、新思维的层出不穷,在极大程度上催生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处在一个空前活跃的快速生长期。随之而来的新词、新语及新用法,以惊人的速度如潮般地涌现在人们面前。语言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只有积极主动地调整语言观,才能顺应语言及社会发展规律。言语使用一方面要遵守既成规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造新形式。
关键词:新时期:语言现象;方言;规范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流通、信息传播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理论、新思维的层出不穷,在极大程度上催生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处在一个空前活跃的快速生长期。随之而来的新词、新语及新用法,以惊人的速度如潮般地涌现在人们面前。
新时期出现的这一现象,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并加以解决,端正人们的语言态度,让全民族充分认识到使用规范、健康、得体的语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要向前迈进每一步都离不开语言学。因而,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在信息时代理应登堂人室,成为一门当之无愧的领先学科。
在我国语言学的地位远不及其他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还局限在比较狭小的天地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起步晚。同世界上其也国家相比,我国的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甚晚,且长期依附于语文学。第二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传统,就文科而言,又是重“文”(文学)轻“语”(语言)。第三研究方法陈f日单一。我国语言学家的传统研究方法通常是重材料轻理论,重归纳轻演绎,有证实无证伪,多封闭少开放,有微观少宏观。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这种落后局面需要彻底改变,语言应不应该实现现代化,能不能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地提到了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议事日程上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语言学在整个科学系统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直接影响并促进了文艺理论和结构人类学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语言的使用还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人们对语言的认同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人们在规范的标准问题上也存在着差异。许多人使用语言但对语言本身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概念,这就直接影响了语言规范化的进程和人们自觉维护语言规范的意识。在很多时候,语言成了社会流行意识的随波逐流物,主要表现为:一、语音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港台影视明星、歌星的发音,导致一些音节的声、韵、调的发音不准,没有正确地使用轻声和儿化等。二、词汇方面一是随意造新词(尤其是网络词汇的大量出现)或篡改现成的词和词语;如PMP(拍马屁)、PK(对决)、584(我发誓)、东东(东西)、丁克(不要孩子的夫妇)、丁狗(不要孩子,只养宠物狗的家庭)等等。二是一些新进外来词语使用上的不一致;如“因特网——英特网、登录——登陆”等。三是对已有词语随意添加、赋予新义。如“超级恐龙(反应迟钝)、圆梦(本指古代解说梦的吉凶的迷信活动,如今指实现理想或愿望)等。三、语法方面为追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语句不通、搭配不当,甚至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分子,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在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舞台上进行对话的资格。而语言恰恰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规范语言就是维护、传承、创新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就是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就是热爱祖国。
语言的意义是在使用中体现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反映的工具,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而语言结构以外的、相关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诸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规范。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者双方的最大要求是正确表达和正确理解。交际的过程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自主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或改变。调整或改变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交际使用者认同和使用,这样,一些用法的规范就在交际实践中逐渐形成。同言万缕共青团。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尤其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声控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和高准确度,要求语言文字不仅要做到“书同文”,而且要做到“语同音”,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在我国,汉语方言存在着多元分歧,分布具有条块性质,情况十分复杂。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不同地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靠方言反映出来,方言里的某些特有说法相当简洁、生动、传神。对方言区的人来讲。方言就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事实上,在某一地域内,方言的确起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通用语的作用。当然,方言的这种作用跟全民使用的通用语言不可同日而语。“方言跟共同语之间存在着主从的关系:共同语是主,方言是从。在大力推广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在方言区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地方方言作为本地区通用语言的语言应用格局将会被打破,方言使用的范围将日渐缩小,最终将失去作为地域性通用语言的资格。”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方言仍然可以很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而且某些强势方言的有用成分不断向普通话渗透,弥补了普通话的某些不足。可见,方言与普通话需要长期共存,互相融合。2000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曾明确指出: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将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推广普通话是要求方言区的人在会说自己方言的基础了,再学会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便在公众交际场合使用。在某一场合使用普通话,在另一场合使用方言,这种“双言现象”在我国将会长期存在。
当然,方言也会向标准语靠拢,但是这种靠拢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受到原有系统的制约,因此汉语方言的变化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看成向一个方向发展。但标准语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在与方言长期共存分用的方针指引下,普通话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它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大,对方言的融入也会越来越深。在汉族地区,相当多的人既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在私人场合说方言,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全国各地普通话与方言并存分用的语言格局已经形成。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和学习方言可以并行不悖。
语言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只有积极主动地调整语言观,才能顺应语言及社会发展规律。正因为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所以规范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语言规范也不能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一种语言如果不能发展,那是最大的不规范。“规范只是要淘汰掉语言中芜杂累赘的东西,促进汉语更健康地发展,而不是要限制它的发展。强调规范而否认发展不对,借口语言在不断发展而否定规范也不对。因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规范化也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一劳永逸。
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语言,言语使用一方面要遵守既成规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造新形式。许多创新形式的可接受性与日俱增。便会成为广泛流行的新规范,从而既满足了言语交际的需要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