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探究英语口语测试模式的转变

2009-02-21 07:22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

刘 燕

摘要:传统的英语口语测试已无法适应目前新的经济形势对英语才的需求。教师必须从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估方法上调整口语测试模式以便培养市场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市场需求;英语人才;口语测试;模式转变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已成为一股“腐蚀性”的力量,导致全球经济不断恶化。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风暴”愈刮愈烈。使得中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只有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语言优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谋求一席之地。

1、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评价

非师范专业的英语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外贸公司或者外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说英语的能力成为现在企业录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李佳)。因此,在用人单位的口语测试中,外语人才的语言驾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体现至关重要。

目前社会及用人单位要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英文功底,较高的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水平,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熟练的翻译技巧,更要有突出的口语能力,能凭借其地道流利的语言参与到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中。并能独立承担中小型涉外活动的现场工作”(彭薇)。

然而外语人才的口语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蔡基刚先生曾引用了上海《文汇报》2001年6月12日发表的一则‘咱说英语,老外不懂,的报道。文章提到上海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学生在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基尔比先生的演讲后。用英语向其提问,但一连两位学生的问题基尔比先生都听不懂,只好由随行的翻译人员来解围(姜澎)。蔡先生同时还引用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报道说“该台对在沪的独资及合资企业作的调查显示,大约有70%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表示不满”。由此看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口语表达并不像社会所期待的那样运用自如。

2、传统的口语测试模式

社会对英语人才语言表达能力的质疑与学校内部正常的期末口语测试关系密切。在传统的口语考试中,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定势思维,即“对教师的‘刺激做出典型的和例行的考试反应”(Carroll),讲出教师所期待的语言和内容。因此学生被禁锢于常规的思路中。而与真实的语境和现实的场景格格不入。习惯了传统口语测试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相差甚远。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口语考试已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口语测试形式单一。教师通常采用的测试任务是从教材或参考书中选取的短文朗读,图片描述和口头作文等以便检测学生语音语调的标准度、语言连贯表达的流利度、话语内容的切题度以及语法规则和词汇使用的准确度等。与现实生活中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交际任务不同,学生不必考虑话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需组织好相关的语言形式,将其正确有效地表达出来。因此,这类试题缺乏挑战性和实战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传统的口试是由两位教师对一位学生口语表现力的评判。教师不做提示,也不发问,只需记时和打分。考生从头至尾没有交流的对象,他们是否具备互动的交际能力无从体现。“成功的语言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正确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词汇知识。它还涉及了许多非语言因素。如对交谈双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对所谈话题的探讨,交流双方能否接受并正确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能否借助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帮助完成信息的传递等”(孙力)。然而,二(考官)对一(考生)的考试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静态的、孤立的,个人独自式的口头陈述而非积极的互动交流,无法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热情和潜能激发出来。

另外,在各种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组织过程复杂,试题的保密性难以保证。教师必须储备丰富的试题资源以确保每位考生的试题各不相同。但各套试题的难易度很难保持一致,学生的口头表现力受到个人随机抽取题目的制约。同时学期末口语测试覆盖整个年级,耗时长。但每位学生的考试时间限定在五分钟左右。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某套题目对学生口语能力做出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更无法与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表现联系起来。

因此,传统的口语测试与社会中真实的语境脱节,难以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潜能,测试成绩也不能有效预测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语言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测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为即将面临的职场挑战做准备。

3、适应市场需求的口语测试模式

基于市场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校内传统的期末口语测试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今后的口语测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1)设计真实的话题内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必要的词汇和表达形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学生真实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使用真实的材料才可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因此,口语测试应当跳出书本,教师可设计一些工作场景中常用的话题,例如公司简介,电话询问,信息传递,产品描述,银行兑换,商务会餐等供单个学生做口语展示。这些话题以信息而非语言形式为出发点,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以置用,积极思考进入社会后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工作任务,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具备应用型外语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

2)进行交际式口语测试。李筱菊(1997)提出了新的外语教学测试体系,即交际测试体系。文秋芳认为“交际测试考核的不是某个语言技能或某个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学生完成某个交际任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口语测试时可设计一些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交际任务,以便检验“考生与同伴的交流是否有效、得体,对测试任务的参与是否恰当、成功”(李传芳)。同时检验考生在交际过程中能否表现出应有的交际策略和会话技巧,以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等。例如教师可让考生以四人组为单位就网上购物展开讨论。考生必须轮流发言,表达各自的观点。教师也可让考生以两人组为单位,明确规定交际双方扮演的角色,如公司服务投诉,考生必须根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向对方提问。获取相关信息,安抚客户并妥善解决问题。

此类交际活动,目的明确,交互性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特定的情况下得体地使用语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必须与基本的商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3)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形成连续性评价。传统的期末口语测试是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进行的一次总结性评价。由于人数多。时间短,学生的口语才能表现较片面。同时教师无法指出考试中出现的一些普遍的、典型的问题,也无暇记录反馈意见,使得考试流于形式。而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形成阶段性的口语评价,使得教师可以较好的平衡试题的难易度,按照各单元的重点,灵活安排测试方法,将每次上课时学生的小组讨论。对话,角色表演等记为平时成绩。这既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又提高了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大胆地投入到课内外的交际活动中。同时老师可以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并指出学生在某些场合或情景中不得体的表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诊断,使其有效调控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评价。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全面整体地评估学生,而学生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成绩并不断地强化口语训练。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2025年,单一材料塑料包装全球市场需求将达到710亿美元
复合肥市场需求清淡 价格平稳运行
涵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客户服务 ISE 2018面面观
载货车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