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

2009-02-21 07:22韩晓英王英洁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种族主义心理

韩晓英 王英洁

摘要:本文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系统解读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白人小孩哈克对黑人吉姆给予帮助的心理发展过程,揭示出吉姆的存在对哈克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展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心理;叛逆精神;种族主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主要叙述了哈克,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们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两人成了好朋友。哈克贝为了吉姆的自由。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得知,吉姆的主人已在遗嘱里解放了他。

哈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不受任何拘束、追求独立自由的儿童,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哈克是一个在蓄奴制盛行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白人孩子,刚接触吉姆时也像一般白人对待黑人奴隶一样,轻视并戏弄吉姆。后来,在同吉姆的共同历险中,吉姆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勤劳朴实、真挚无私的优秀品德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不断地震动哈克,使其内心不断发生变化。但他毕竟是深受种族主义影响,那种种族主义的偏见使他觉得帮助黑奴逃亡是一种大逆不道的事,将来是会“下地狱”的,“良心”上的谴责使他忐忑不安,终于决定写信给吉姆的女主人老华森小姐来告发吉姆,还觉得自己写了告发信就不再负罪了,一身轻松快乐。正当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走错方向。已经从地狱之门走回来时与吉姆共同历险的情景,吉姆的优秀品德及二人之间结成的真诚友谊又使他犹豫起来,最终下定决心,把信一撕说道:“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这场剧烈的内心冲突也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文学中最动人的一段情节”。哈克的思想转变和多次帮助吉姆渡过难关的行动,说明既然种族主义谬论连一个孩子都蒙骗不了,那么蓄奴制度的崩溃确实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提倡白人黑人携手奋斗。共创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进思想。

其中哈克在帮助吉姆逃跑时的心理矛盾以及对蓄奴制度本质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的亮点。在小说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密西西比河上的凶杀;教堂里的丑闻;乡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土豪劣绅的蛮横等等。我们依然还可以从顺流飘荡的一叶木筏看到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图景:凋蔽的农村、贫富的对立、凶恶的世仇、残酷的种族压迫……形象地反映了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社会。当时。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一天也未停止过,而逃跑是通常的反抗形式。同时,白人一致认为黑奴是他们不容侵犯的私有财产,帮助黑奴逃跑是比偷、抢还要可鄙,且永远无法洗刷的罪行。由于生活在南方黑奴制社会里,哈克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世俗偏见的影响,在上面的心理描述中再一次得到表现,当时南方黑奴社会里普遍把黑人作为身体和智力上的劣等生物,因此这里哈克对于吉姆的“有深度的头脑”(1evel head)流露出十分的意外。这里的戏剧反讽效果是明显的。因为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吉姆在马克·吐温笔下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正常心智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里哈克对于吉姆智力的意外让读者感觉是与情节事实逻辑相反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强烈的戏剧反讽意味,揭示了在当时的白人中即使像哈克这样对于当时南方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离经叛道的意识中,种族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几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使得他们的日常判断偏离了一般的基本事实。显然,马克,吐温这里运用了戏剧反讽手法成功的塑造了天真的哈克和善良机智的吉姆两个人物,而且又通过哈克的内心关于黑人认识的真实心理活动轨迹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种族主义(racism)主题。

哈克,在富饶的密西西比河上。完成了他的成年礼。从身体到心灵,灵与肉在接踵而至的考验中得到洗礼和升华。哈克是个酒鬼的儿子,经常遭受酒鬼父亲的毒打,他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吉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哈克的冒险历程是一种无意识的探索,也是他心理的活动指引所向。他的探险其实就是一种在心理活动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摆脱文明的束缚的一种探索过程。吉姆命运的跌宕起伏、两个骗子的喧哗与骚动、密西西比河河水的汹涌无情,都无意成了其成年礼的见证和考验。在第三十一章。哈克的内心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斗争,构成了成年仪式的关键步骤。撕成碎末的告发信随着滚滚河水流逝直至消失,哈克也由一个被规训的白人小孩成了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儿时的教育、见闻、思想也随波化为过眼云烟。哈克在第十六章听吉姆所述的志向——将全家人都赎回来,他“几乎凉了半截”,认为“黑鬼总是得寸进尺”。在这个白人小孩眼里,出逃本就是与社会法则格格不入的。更何况是得寸进尺的纷纷要求。由于他很难站在吉姆的立场来思考,以至帮助吉姆追求自由必须经过良心和道德上的剧烈斗争,哈克残存的白人优越感加重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灵魂的煎熬加速了他的成年礼进程。哈克内心在挣扎后的行动更多的指向自我意义层面,而非社会意义上的。从这里我们回到毁信那一节,才可以看出这是他灵魂和品格的极大跨越。他在预见了此事的后果之后,却义无反顾,成功的战胜了自我意识里的狭隘的个人主义,这一跨越为他的成年仪式写下了重重一笔。

哈克与吉姆逃亡的旅程也是其心理和道德成长的旅程,是觉醒的旅程。小说第八章中哈克与吉姆在荒岛上的相遇展开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哈克发誓不出卖吉姆,即使“人家会说我是个下流的废奴主义者,他们会因为我不告发瞧不起我”这使哈克陷入了道德上的困境。随着情节的发展,哈克变得更加进退两难,一方面是与吉姆的友谊,另一方面是蓄奴制的社会制度。小说第十五章是描述哈克与吉姆关系的中心章节,尽管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友谊,但在这章以前哈克从未完全把吉姆当作和白人一样的人,在这章的大雾片断当中,当吉姆意识到哈克不顾他的牵挂与担心而在戏弄他时,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后来吉姆充满尊严的责备打动了哈克,他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认识到这么戏弄人“太卑鄙了,恨不得用嘴亲亲他的脚”。这番表白标志着哈克对吉姆态度的转变。他意识到了吉姆同样应有人的地位与尊严,这是他性格发展、精神解放和思想觉醒的第一步。在第十六章中。哈克本来深悔自己不该帮黑奴逃跑,觉得对不住吉姆的女主人华森小姐。决心上岸去告发吉姆,可当巡逻队在河上盘查时,哈克却由不得自己原来的盘算,推说自己船上是个生天花的白人,巡逻队生·怕传染上天花,吓得落荒而逃,哈克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这是他觉醒的第二步。在三十一章,当哈克得知吉姆以40大洋被国王和公爵卖掉后,他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应该把吉姆还给他的主人,于是写好了告发吉姆的信,并庆幸自己“没有走上邪路”,没有“下地狱”,可是当他想到吉姆的种种好处时,手里拿着刚才写好的那封信,全身直发抖。“这真叫我作难。……琢磨了一阵,然后我跟我自己说:‘好吧,我就下地狱吧——我把纸撕了”。哈克成了帮助吉姆挣脱奴隶桎梏的战士,这是他人格升华、思想觉醒中决定性的一步。

综观当今主流文学批评,从社会批判意义对其解读早已泛滥,其中不乏金玉良言。再赘述恐怕会有狗尾续貂之嫌。其实,仅仅从哈克这一形象便能挖掘到很多东西。他作为叙述者,时时刻刻将自我内心呈现在读者眼前。他的立场、意志、性情无一不是被读者深深铭记。马克·吐温在这一文本中以孩子的心理活动渗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伴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动作,细腻深入地描绘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及其变化过程,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秘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猜你喜欢
种族主义心理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词典查不到的种族主义定义
“种族主义鱼”(图片新闻)
心理感受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