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荣成
传统节日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文化意义的日子,有着特定的风俗习惯和育人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发挥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浮躁心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节日已经离今天儿童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何重新让学生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只有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进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就如何结合传统节日优化生活德育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学生视角,校本研究
如果说学校没有开展传统节日教育,那不是事实。在多数学校,传统节日不仅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很多时候甚至还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那么,对于这种声势浩大的教育行动,学生为何不“买账”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活动都是由学校教师一手策划并组织实施的,学生在其中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完成任务成了学生参加活动的最大动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育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活动只有在学生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为此,学校大队部在设计传统节日教育方案时,先与大队委、中队委和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在充分讨论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由于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非常喜欢参加这些节日活动。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荡涤心灵,净化灵魂,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与此同时,学校结合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围绕“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话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深入了解其由来、习俗,设计与此相关的活动。如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接受了教育。学校把这些素材融合到综合实践课程中,结合学校的特色,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这样,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更有利于增强传统节日教育的
计划性和实效性,学生在有计划、整体性的系列活动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活动润泽,形式多元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只有选择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教育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查一查。学生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历、传奇故事、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从而对传统节日形成初步的认识。如对“年”的认识,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了“年”指的是什么,了解了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等知识。
问一问。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在长辈的讲述中,孩子知道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文化习俗。
诵一诵。在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创作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意境高远,具有巨大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查找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在读一读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校还结合语文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了赛诗会活动,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品一品。我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会与一些特定的食品相伴。吃好东西当然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在品尝民俗传统食品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食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受到教育。如清明节,学校让每位学生品尝青团(当地过清明节时特有的一种食品)。学生在品尝的过程中,知道了青团为什么要做成绿色的,是怎么做成的,为什么要吃青团……小小的食品带出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品尝中追问,在追问中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文化。
做一做。在不同的节日里,组织学生尝试制作一份民俗食品或者参加一项民俗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正月十五,五年级的学生动手包起了元宵。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的很顺利地包好了圆溜溜的元宵,有的却双手沾满了糯米粉,一个都没捏成。于是,会的教不会的,大家都包好了元宵。当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元宵回家和父母一起享用时,家长是幸福的,孩子们也在活动中了解了元宵节特有的文化习俗。
另外,学校还根据具体节日的特点,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浓郁的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锻炼,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环境育人,文化熏陶
良好的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教育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郁校园氛围。
学校以“透视民族文化,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构筑了民俗文化墙;以“民族魂”为主题,在校园长廊中图文并茂地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结合传统节日教育制作了节日展版,并由此辐射到班级,学生纷纷动手,创作了黑板报、手抄报、电子报等。这样,在师生齐心协力之下,校园中充盈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激发出持久的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
四、家校结合,社区渗透
由于学生过民族传统节日多是在家里和社区,所以传统节日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整合家庭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受到教育。
首先,学校在节前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如:春节,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重阳节,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活动;中秋节,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活动结束后,学校还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做好总结工作。
其次,鼓励家长主动为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以开阔学生视野,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师的发动下,有的家长特意为孩子买来了唐装;有的家长把家里过中秋节的场面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让学生带到班里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快乐……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学生到社区为老人表演舞蹈,给老人送上“重阳糕”;辞旧迎新之际,组织学生来到社区高龄老人家里,给老人拜早年。系列活动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了行动上。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课本以及其它书籍无法替代的。因此,重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探索,适时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更能充实学生的人文内涵。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