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维系我们的精神脐带

2009-02-18 04:25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

秦 先

有人说,文化栏目是一块烫手山芋,谁做谁死。而毛梦溪不但做了,而且做得活灵活现、有滋有味,并出版了自己近些年做文化栏目的成果——《雨过琴书——对话文化与文化名人》。

《雨过琴书》作者毛梦溪所在报社的文化副刊,在圈内不时会得到方家的谈论或者赞许。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平时里与这些大家、方家访谈交流,并将所得所悟呈现于自己的阵地。这块阵地说大不大,一亩三分;说小不小,上通天文、下至地理,自古及今,无所不包。因此,要想坚守,并非易事。而作者像一个摇着羽毛扇的守城者,既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地盘,又不拘泥于一所城池的得失,从容自如,且不失大家风气。令人不得不想起文化研究专家苏珊所说,与一个人谈论文化就像向一条鱼讨教在“水”中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真正的文化觉悟便是这样开始的。

当文化如流水一样缺乏思索地由强势流向弱势,毛梦溪毫不犹豫地去充当了一个捍卫者。通过《雨过琴书》我们了解到,当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丧失初现的端倪,作者即写下《拿什么来挽留住您——我的国粹》,并于近几年相继发表诸如《别让民族文化日渐式微》《奏响民族文化最美的音符》《坚守·继承·发展》、《让中华优秀文化站起来》等文化专题文章,一再反映和支持文化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其他文化界志士仁人的呼声,强调必须挽救古老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于危亡之际。文化在他手中,变成了坚实的铠甲与战袍,抵挡各方袭来的利器与寒流。

在时下最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军旅文化、奥运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年一股股热潮面前,作者又是一个时尚文化的爱好者。他似乎一直游走在浪花的前端,不时地邀请关注时尚文化的名人学者,对时下流行的事件、思潮与现象或调侃、或品评、或赞美、或抨击,或入木三分地分析辟理,或陈列大家观点以启迪众思,时间证明,他的劳动中不乏真知灼见。文化在他手里,又变成了一个倍数随时变换的显微镜,让人随着需要把想看到的看得更清。

严格地说,作者是一个坚决的低俗文化与快餐文化的敌对者。我们在《雨过琴书》中看到,文化“作秀”的状况愈演愈烈。在神圣的学术讲坛上,有学者请孔子传授“快乐秘诀”,让庄子熬制“心灵鸡汤”。李白变成了古惑仔,关羽、李清照变成了色情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解释为有“婚外情”,八面威风的雍正皇帝居然说成是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下毒致死。一部耗尽作者30年心血的《昆剧发展史》只有寥寥500册印数,而一次选秀活动就有15万人报名,2000多万人关注。包装豪华、内容空虚的作品大量炮制,有些作者专门“从坏人身上找好,好人身上找坏”。有些表演者“比裸露,拼脏话”,污人耳目。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西强我弱”的状况:一种在西方不登大雅之堂的咖啡没能走进英国的白金汉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也没能走进印度的泰姬陵和埃及的金字塔,却在金碧辉煌的中国故宫经营了6年之久。2005年,中国新书已达12万种,但输出量还不到2000种;而好莱坞以中国元素摄制的“动画新贵”《功夫熊猫》在汶川大地震后一上映,就立即创下了上亿元的票房……作者在《雨过琴书》中揭示了上述现象,发出了“文化预警”之声,真正体现了一个文化人的忧患意识和拳拳爱国之心,读后使人共鸣,促人警醒!

启功、吴冠中、娄师白、沈鹏、靳尚谊等大家的翰墨与丹青,在他的书中,幻化成一杯杯清茶,香气四溢,看似平淡又荡漾艺术锐意,品性高雅而不见故作高深。越剧、祁剧,各种少数民族戏剧以及原生态文化,在他笔下,如同秘制的地方珍肴,散发浓烈的乡土气息,纯美质朴却又不失芳华郁郁。面对各有风采、各显个性的艺术家,他总是能给予生动的传摹临写,让读者能够取其精华,唇齿留香。对于先进的文化元素,他也丝毫不会吝惜笔墨,处处显示一个文化传媒者的职责与良知。

大家不妨翻开他的“琴书”,文化的感染力会像江南的丝竹,委婉曼妙,让你领会其意又难以言说。也不妨多关注他与名人的对话,你会发现文化的渗透力像美酒一样,浓烈甘醇,让人熏熏欲醉又思如泉涌。很多人在感叹文化栏目烫手,而我们看到在作者手里所握,一切都是那样淡定从容,清新而近乎自然。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