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们家的日子穷,可从小就喜爱摄影的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和比我大很多的爱摄影的老邻居们瞎掺和。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个碎催,帮助人家上红光照相器材买个对苯二酚,配显影用;弄个海泼,配定影药用。或者在遮黑了的房间里翻个照片,上个光什么的。反正就是要学好摄影。
自己外出的时候,能捞着用人家的相机按个快门,照照相。一来二去,我的作品也就多了,洗完了一看,大部分是曝光正确,取景得体,经常得到邻居的夸奖。别的不说,要是我们学校组织班上游园活动,别人借不到照相机,我只要张口说一声就能把人家自己用的相机借过来玩儿玩儿。你可别把这不当一回事,要知道这可都是得益于我的技术得到了邻居的认可,才会把那么贵重的私家物品借给我。后来上了中学,文化大革命又插队去了农村,玩儿照相这个爱好却一直没有丢下过。在农村,我经常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农民照上几张照片,我那时人缘好,提早结束了插队的日子,分配去做电影的工作。工作需要搞幻灯,单位购买了上海产120和海鸥203照相机,就交给我保管使用。那些日子真是如鱼得水,也玩儿了,也乐了,也开心了,也搞好工作了。当时为了拍一个水利的幻灯题材还有幸与刚入道的现在的名导演张绍林接触过。近距离的接触摄影器材那时自己就经常奢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设备那该多好呢。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真的就购买了模拟的摄影器材,随着社会的需求逐步的进入了婚礼的领域,可以说人道婚礼摄像行业,缘于照相的功底。
十年前,用模拟H18带,在去云南的时候拍出来的旅游风光片制作的VCD着实叫人喜欢。后来,扛上松下M3000坐上跑车拍婚礼也风光了一把。2003年购置了数码摄像机Sony PD150,制作的DVD是改革开放最好的见证。
现在的婚庆市场竞争激烈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中式婚礼、西式婚礼,形式多样、推陈出新、婚礼现场MTV也不稀罕,有一种以新婚新人为主角的DV短片的出现,被新人及婚礼来宾十分看好。一改婚宴席间新人换装冷落的场景,通过大投影,进行现场播放。演出一对以新人为主角的浪漫故事,既展示了新人的才华,又让嘉宾增进了解新人恋爱的过程。当然,我更看好的是这种形式的出现,正对准了我的业余爱好,发挥了30多年搞电影的功底,策划,编脚本,分镜头,拍摄,后期录音,合成,多年的爱好与经验可真有了用场,为了发烧DV的需要,我们还成立了俱乐部,上公园、进大山、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还在南戴河海边进行创作拍摄呢。经验的积累使当通讯员的我,给电视台投稿出镜率极高。虽然工作压力大,很累,但是我却觉得痛并快乐着。自己快退休的年龄,心理年龄好像还那么年轻,回想起这些事情的发展,没想到竟是婚庆市场圆了我的DV梦。
回忆自己半生的摄像生涯,还得从小时候说起。自1955年上小学开始我就对电影有着特殊的喜好,经常用省下的饭钱去看电影,有时一次就连看好几场。那个时候我就励志将来要从事电影事业,但是后来发现视力不合格,未能去搞电影,只得另谋职业。根深蒂固的电影人物形象引导我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我在部队的时候开始了摄影活动,一台简易的照相机陪伴我走过了多年的军旅生活。
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已在工厂里担任宣传干事,拍摄活动始终在吸引着我。1985年“七一”之前,我奉命用借来的摄像机采访2。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由于从小就喜欢电影,我在拍摄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拍摄手法,采访任务圆满完成。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就有两位工友请我去帮助拍摄婚礼。在拍摄婚礼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作为朋友,只要你会拍摄,手中有摄像设备,节假日就难免有人找你去拍摄婚礼。2。多年来,节假日为朋友和客户已经拍摄了婚礼1300多场。1985年秋天,我购置了松下M7摄像机,开始了业余拍摄婚庆活动。直到今天,摄像机已经更换了五台,现在我虽然已经退休,但婚庆摄像始终没有停止过。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正逢我购置摄像设备的初期,当时的百姓办婚事还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是在家搭个棚子,请厨师做饭,把亲戚朋友请来招待一番,请个摄像师拍个片子留念。我当时使用的是模拟录像带,拍摄完毕后就直接把带子交给客户,随时可用录像机播放。当时许多人家都以能请到一名摄像师拍婚礼感到荣耀。由于当时正规的婚礼市场还在形成阶段,婚庆用品缺乏,婚庆工作人员也少,许多人家的婚礼都办得十分简单,如;门口贴的喜字大都是用红纸剪的,婚礼没有仪式、没有主持人,没有婚纱,没有红地毯等。社会上也没有培养婚庆人员的地方。总之,婚庆市场即小又不正规。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婚庆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专门供应婚庆用的摄像设备有了专门管理婚庆市场的婚庆委员会、专门培训婚庆工作者的培训班。现在的婚庆工作者都是持证上岗并且信誉大增,此外,专门经营婚庆用品的商店柜台遍布大街小巷。每年两次的婚博会也给婚庆工作者提供了学习提高的平台,也给了婚庆工作者与客户交流沟通的场所。
北京地区每年结婚的人很多,而且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婚礼风俗。我们作为婚庆摄像师,务必熟识各种人群的各种习惯。20年来,我拍摄了全国各省,各少数民族的婚礼,也拍摄了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等外宾在北京举办的婚礼。
2005年一对韩国客人在北京结婚,我介绍了我国北方的婚礼习俗,他们高兴的采用了我国点烛火的形式。我用俄语介绍我国婚礼上感恩的环节给俄罗斯的客人,他们也接受了三鞠躬的形式。
拍摄婚礼中有许多难忘的事。八十年代,我接了一场婚礼,早晨五点开始随车拍摄,中午才从京西老区斋堂接回新娘。按老区的习俗,新娘当天要回家,结果午饭只吃了两口,又要上车回斋堂,晚上回到新房已经是华灯初放。整整一天都是在车上,在路上。当时幸亏提前知道情况,抓紧拍了一些短暂的场面,不然就很可能“空机而归”。
还有一次为客户拍婚礼,饭店失约,收了更高的价钱把场地租给了另一个客户,我的客人气得说不出话,我就出面与饭店交涉,不仅要回了场地,还让饭店负责人向客户赔礼道歉。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作为一个摄像师不仅设备要好、技术精,热心服务于客户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十多年来,救场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客户在婚礼前很短时间才来找你,有的客户婚礼已经开始,因原来聘请的摄像师没到,临时来找你。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每次救场都要沉着应战。
1980年我下乡插队回到北京,不久便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工作之余的我继续进修摄影技术,边工作边上学。在这期间我也帮助别人拍些婚礼照片,全部都是黑白照片并且是由自己冲洗放大制作的。婚礼照像全是在帮朋友的忙而非商业,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两年以后,我参加了专业摄像技能培训,取得了高级摄影师的资格证书。
1990年初,下定决心从事摄影行业的我为了自己的摄影梦想辞去了工作,放弃了十多年的工龄毅然决然的下了海,这“海”就是我的职业——摄影与摄像。
几个月后,我和我的中学同学在现在菜百对面开了家年轮照相馆,由于日常的业务,久而久之我感觉
到摄像也是个商机。当时婚庆公司少得可怜,摄像业务也都是由大型国有照像馆来承办,此时我说服了妻子凑了近一万元,又从父母那借了七千多,共计一万七千元购进了当时最流行的商业机Mg000及其它配件,从此迈进了摄影师的行列,这次历史的转折,也成就了今天的发展。
1990年前后,在中国摄像业市场摄影机主要是:松下M7、M3000,M9000。那时活好干,从早晨到中午一,二点工作完毕,退出母带一手交钱一手交带,没有什么后期的事,有声有影,不摇不晃这就算完成任务。我把那时婚庆摄像称之为纪录片婚礼,那个年代婚礼上没有专职司仪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婚礼道具,更没有现在婚礼上的浪漫,在那个纯真年代,人们是那么的朴实,我们所纪录的正是那样一段历史。
婚礼拍摄两年后,我觉得直接给客户母带总会有一点缺憾,应该同期配乐,于是我花了600多元钱买了爱华随身听,音频出口在插上个一分二插头,一路带在耳朵上监听,另一路加在麦克风左右直接配音,这样配音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从音像店购买十多盒音乐带,每盒都会有一两首好听的歌曲可用于配音,这样一来交活肯定受到称赞,由于敬业,业内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做“追求完美”。
其实配音乐也闹出点笑话,当时配乐想的就是只要音乐优美就行,比如把小提琴版的《梁祝》配在新人在新房里的那段情节时,一开始觉得效果不错,但是用了几次后才恍然大悟,不能用《梁祝》。因为它音乐虽然优美,但是用在那里并不适合,会让人心里有一种惆怅的感觉。因此说配音是门学问不可滥用。
十几年来拍摄婚庆千余场,其中有很多精彩也会有些不足,2000年后,我那台M9000下岗了,我又花27000买了台佳能XL-1白炮。用它去过内蒙、山西,河北等外省,拍了很多好作品及大型庆典活动。一晃又是8年,现在我的白炮伙计又要退休了,虽然有些难舍难分但毕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明年将换上索尼高清FX1000E,去迎合当今婚庆发展的需求。
2000年后,我们在京组织了第一个与婚庆摄像为主业的摄像俱乐部,过去我们只是纪录原生态婚礼,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参与并导演创意性婚礼,好看的婚礼是导出来的,原生态的婚礼虽然真实但并不好看。
为拍摄好婚礼我们特意配备了麦克风,对讲机,视频无线发射器、视频信号切换台,小型摇臂,手动稳定器,随身携带扩音器。总之,我们俱乐部现在拍个短片短剧,从摄像到后期编辑到配音全部由自己完成。
2008年初,我们又开始对婚庆短片进行集体创作,研讨与实拍目前已经制作出的一批风格各异、不同题材的短片故事,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婚庆摄像市场正在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婚庆摄像这块蛋糕有朝一日总会从婚庆公司中慢慢分割出去,由许多专业DV工作室去拍摄。
“三十九度八”工作室多年来一直在婚庆摄像领域里探索着,追求着更加完美的婚礼影像。可以预言,婚庆短片市场将是我们这些职业摄像工作者的又一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度过2008年的寒冬,又将迎来2009年高清影像的春天,婚庆摄像的春天来了,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我从十六,七岁开始就对照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16元钱,在商店橱窗里载整整看了三年的相机,最终买回了家。那是海鸥120相机,从此谁家结婚办喜事,生孩子办满月自然少不了请我去拍照片,这也为我后来从事摄像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接触摄像机是在1993年,单位领导托人买了一台摄像机,当他看到我那羡慕的表情时,就对我说:“别客气,什么时候要想用就说话。”果然没过多久,我的一个朋友结婚,我就用试探的口气去找我们领导借机器。没想到老板很痛快的借给了我,那是一款日本的M7摄像机。就这样,我扛着它开始了我的婚礼摄像生涯。
谁会想到那次的拍摄险些让那对新人离婚,那天新郎在我的陪同下显得神采奕奕,我也非常顺利的在众人异样的眼神中完成了前面的拍摄。新娘的家住在郊区,在返回的途中出了点问题,机器放在汽车后座上忘了关机,同车的几个朋友都是跟着来接亲的,上了车就对新娘嬉笑调侃,说什么娘家的家里脏的像猪圈,新娘的母亲长得像猪八戒……他们说的那些话也就被摄像机悄悄的记录在案。吃完饭我把录像带交给了新郎,抽着喜烟、吃着喜糖的我把机器高高兴兴的还给了领导。三天以后,新郎为了讨好丈母娘借了台录像机和新娘一起回了娘家,后果可想而知,真可谓是一塌糊涂。虽然现在事情都过去十多年了,但是那个新郎还因为这件事情对我耿耿于怀。
两年以后我终于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机器——松下M9000,就这样走上了职业的婚礼摄像工作。当时还没有VCD,所以也就没有后期编辑这一说了,因此对摄像的要求非常高。婚礼结束,一部完整的作品就要拿出来。不能“扫地”,也不能有废镜头,机器上有的特技效果我都会尽量用上,同时身上还要背一台录音机同期播放事先选好的曲子。当时电池很贵,但是只能拍摄很短的时间,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废电池掏空焊上电线连接到摩托车的电瓶上,再把电瓶放在书包里背在身上。就这样,我左肩挎着录音机右肩扛着电瓶,又实惠又耐用。
1998年我才知道办喜事也有专门的公司操办。2000年以后婚庆公司便多了起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办喜事都找婚庆公司,所以婚庆市场很快发展了起来。当时M9000仍然是婚庆的主打机型。直到2002年,DV摄像机的出现给婚庆这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但是由于当时DV摄像机和磁带的价格还很贵,一时无法普及。直到2002年底松下的MD9000型上市,虽然是单片CCD,但是拍出来的片子要比模拟机效果强很多。由于机器美观实用的造型、实惠的价格,很快成为了婚庆市场的主机型。2003年非典的来临像狂风暴雨一样给婚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场灾难过去后,婚庆市场又逐渐恢复了起来。3CCD的机器也先后出现在婚庆市场。例如肩扛的松下DVC63、手持180A、索尼190P,佳能XL1,无论机器的造型和拍出的效果都是单片CCD机器所无法相比的。所以后来MD1000在一年以后很快被打入了冷宫,随着DVD的普及和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大家对婚礼视频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把摄像师的整体素质与技术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就是说就算你使用的是昂贵的机器也不一定能拍出好的片子。
2004年11月8日,索尼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布了FXIE高清摄像机,它的出现为广大婚庆摄像师们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工具。高清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机器的升级换代也势在必行。我从事这个行业一共更换了6台机器,DV杂志为我了解这些新机器,新技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改革开放30年,婚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模拟到数字,由标清到高清的发展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婚庆摄像师,无论手中拿什么机器,都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对现代化婚礼的理解,提高技术,提高为新人们的服务质量,拍出更优秀的婚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