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也要促廉政

2009-02-10 07:11
检察风云 2009年1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坏事历史性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之时,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并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规模计划。巨额投资要通过建设领域变现,而建设领域一直是我国腐败的高发区,所以,如何用好四万亿,在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同时,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万亿投资:呼唤反腐倡廉新突破

□文/林樟杰

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严重衰退

之时,开放的中国也难以避免地受到猛烈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宣布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用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这一重大举措,如重拳出击,引起全球关注。正如美国报纸指出的:中国扩大内需之举为全球经济复苏打下基础,这个计划,不仅在帮助自己,也在帮助世界,为其他国家应对危机树立了榜样。

“四万亿如何用在刀刃上”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让四万亿真正发挥好它的作用,使我国经济结构和内涵得到科学的调整,使国家的内需得到切实而有效的拉动,这就意味着金融危机这件坏事转化成了好事。但四万亿的投入也可能变成“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新展台,或成为滋生新的腐败的温床,这是令人担心的一个敏感点!

要让坏事变成好事,而不让好事变成坏事,就必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建设对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保驾护航作用。在四万亿,加上各部门和地方的投入十多万亿面前,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不能处于守势,被动应付,而应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确保这项中国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获得成功。

我个人认为必须严密把好四个关口:

一要把好方向政策关。要严格按照中央根据当前形势确定的投资方向,确定投资项目,决不能让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必须严格限制的项目在“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名义下,放行过关,从而使以权谋私的伎俩得逞。

二要把好制度程序关。在投资数额巨大所激发起来的抢滩热潮中,谁都想切一块蛋糕,谁都想争一个项目。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必须按制度办事,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按程序办事,不能随意开口子。从征地开发到项目招标,从工程承包到监理施工,要严格按制度程序进行,违者就是违法乱纪,必须受到惩处。特别要预防和严处官商勾结、贿赂舞弊案件。

三要把好质量内涵关。每一个项目,不管是大项目、小项目,不管是硬项目、软项目,都要讲质量、讲内涵、讲效果、讲长远、讲生态。尤其要防止权钱交易下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监守自盗行为,以及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危害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防任何形式的“豆腐渣工程”再现。

四要把好干部风范关。在2010年底之前投资四万亿的空前投资计划及十项重磅措施,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去实施,因此干部是成功的关键。而干部的风范则是最明显的风向和标志。能否做到关爱群众、服务人民、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对广大干部是一个历史性的考验。能否把一年公务招待、公车与公务考察费用9000亿元大幅度降下来,使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顽症得以扼制,这对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考验。能否把某个地级市有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某个贫困县有15个县长助理的现象来一个显著的改变,这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考验。这些事关干部作风、面貌、形象的问题,应该抓住四万亿投资的契机,主动出击,顺势改革,力求取得成效。

总之,人民期待着:四万亿投入的收获,不仅是经济内需的新提升,而且是反腐倡廉工作,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坏事历史性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