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墨楼
50年代初,我的童年在海拔千米的山庄上度过,30来户人家散居两里多长。那儿的元宵节,应该从农历十四晚上开始,家家户户此时门口都挂上了灯笼,象征吉星高照。我家的灯笼用铁丝做架,白纸糊围,贴着红纸剪画,里边放着棉花捻,装着植物油的小灯盏,点着的灯头像小红枣,照得门前一片光明。
吃了十五的饺子,人们都聚集在秋千之下,一人打秋千,众人评说,比谁蹬得高,看谁玩得花样多,一个赛过一个,喝彩不断;山下村里唱戏,许多人跑去凑热闹;一伙一伙的年轻人“跳绳”、“撞窝”、“下程”……玩着土游戏,欢声笑语,其乐无穷。
十六早晨,家家喝炒小米面打的油茶粥,吃年糕,象征新的一年步步登高。山庄不成街,出门都是地,晚上家家门前烤大火,比谁家的火堆大,看谁家的火焰高,象征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庄前地里常常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用木耙子扒开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年轻人一人举着一个谷草绑成的五尺火把,沿着扒开的路在雪地里转,远远望去,像火龙,更像弯弯曲曲的黄河。
故乡还有一个习俗,头年嫁出的姑娘要领着女婿,背着点着红点的馍馍回娘家拜节过十五,新女婿要去给当家亲友的长辈磕头,一家送4个馍馍。受拜者要挂号排队,请两位新人吃饭。两人这家出来那家进去,一天吃五六顿,面对丰盛的饭菜,只能动动筷子、走走样子。小舅小姨们在饺子里包上辣椒,常常害得新女婿大出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