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理由

2009-02-05 10:21王景平
记者观察 2009年1期
关键词:格林斯潘泡沫经济筹码

王景平

有个故事,某赌场,两个人在一个赌桌前下注,一个是教练,一个是操盘手。

教练指导说:“押10!”

“为什么?”“笨,你看这阵出10的频率这么高,押,肯定中。”

操盘手把筹码放到10上,等着开赌。

哗啦啦开赌后,亮的是9点。操盘手失望,教练兴奋:“继续押10!”操盘手迷茫地看着教练。

“押10,刚才9点,离10不远,这次肯定是10!”

哗啦啦开赌,亮的还是9点。操盘手失望,而教练依然兴奋,喋喋不休地指挥着:“再押10!这10说啥也该出来了,加大筹码。”

操盘手不太愿意,但还是加大筹码,下到10上。

哗啦啦开赌,11点。操盘手痛苦。教练还在坚持:“继续押10。”“还押10呀?老押不中。”“这几把不是9就是11,那么10肯定要出,押,没问题!”

哗啦啦开赌,不是10点。操盘手失望加痛苦,不想再听教练指挥。教练命令到:“押10!从概率上讲,10应该出来了。”

操盘手极不情愿地继续下了注。

这样一直到第10把,10终于亮相。教练高兴得手舞足蹈:“看,怎么样,我说10要出来,肯定就能出,这概率论还有错?”

可此时,操盘手输赢的结果是9∶1。赌桌周围的其他人,刚开始也感到教练说得很有道理,纷纷跟着教练下了注。只是几把过后,便不再执迷不悟。

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碰到类似情况,某个做事的理由,看似很有理论依据,很符合逻辑推论,很容易行得通,但实际做起来却远不是这样,而是处处碰壁,根本行不通。为什么?简而言之,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的理论,所谓合情合理,所谓有理有据,所谓合乎逻辑,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思维分析判断出发的,往往只看到事情发展的有利一面,而忽略了,甚至是不愿看到不利的一面。所以,做起来很固执,初次碰壁后,还认识不到错误,而是指责客观世界没有按主观意愿来运行,并努力寻求苍白的理由来坚持为自己辩护,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继续为自己的错误寻找支撑点,以致越陷越深。为什么常常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就是双方既不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问题,也不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都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自己认为有理的一点出发,固执己见、强词夺理。这是唯心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是人为什么容易犯错误、认歪理的根源和不易纠正的顽症。

“我们不能期望完美,尤其是那些需要预测的领域。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不能指望十全十美。”近期,被广泛指责对经济危机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格林斯潘,终于羞羞答答地认了错,但仍然在辩解说,“美联储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预期本身就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如果我们的预测有60%准确,那意味着我们还有40%的概率犯错误。”但不管怎么,这高贵的老汉,终于破天荒地承认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承认当年自己推行的理论出现错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

次贷危机是典型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发生源于格林斯潘为代表的美联储的泡沫理论。这是美国人“先消费再还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那位赌场教练的所谓概率论一样,这种泡沫理论表面上看很有道理,而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俊遮百丑,一利蔽百害。所以,往往看似很有道理,而其实祸害包含其中。

我们众多凡夫俗子,虽不如格林斯潘一样做事关经济全局的大事,但也常常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动辄为自己的泡沫理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我吹嘘、指手画脚,进而埋怨上级、批评同事、训斥下级、灌输孩子、熏陶老婆。一旦泡沫理由破灭,从精神上,生气、愤怒、狂躁,进而有损于身心健康;从人际关系上,误解他人、伤害他人,进而有损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从经济上更是得不偿失,抓芝麻丢西瓜,损人不利己。

泡沫理论,治国修身齐家害莫大焉,当鉴,当戒!

猜你喜欢
格林斯潘泡沫经济筹码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
我要得分
中国利率市场化完善探究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快速台球
星星和魔方
格林斯潘的答案
格林斯潘与六任总统
格林斯潘:四朝元老再度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