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学刊》2009年总目录

2009-02-04 05:35
鄱阳湖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刊鄱阳湖经济区

(括号内为期号,冒号后为页码)

写在《鄱阳湖学刊》创办之时 苏荣(1):5

高扬生态文明的旗帜

——《鄱阳湖学刊》创办感言

本刊编辑部(1):7

本刊特稿

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

——写在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召开之际张坤民(3):5

白鹤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

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位取向分析李京文/ 刘治彦(1):10

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透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李周(1):18

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互动协调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李志萌(1):25

新中国60年来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迁与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探析 鄢帮有/ 严玉平(2):5

国内外湖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鲍曙明(2):1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构建与发展研究

麻智辉(2):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姬鹏程/ 孙长学(3):14

粮食安全与鄱阳湖流域粮食可持续发展

杨荣俊/ 杨志诚(3):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

陈晓玲/ 曾群(3):29

文化地理

生态文明视野中鄱阳湖文化的个性与发展优势

许怀林(1):31

论鄱阳湖诗歌的山水内涵胡迎建(1):39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

——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

余悦(2):29

唐代咏庐山诗的自然情怀 叶静/ 彭勃(2):39

明清以来婺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

卞利(3):37

生态文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视角: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一黄瑞祺/ 黄之栋(1):78

生态文明的三种阐释曾建平(1):90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王雨辰(2):82

唯物论下的关系构造: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二

黄瑞祺/ 黄之栋(2):91

《资本论》与生态学的交错: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三黄瑞祺/ 黄之栋(3):75

生态文明何以文明

——在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限度内

曹孟勤/ 冷开振(3):86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是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王松霈(1):49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策思考

翁伯琦(1):61

理解低碳经济王军(1):69

生态人类学

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维护研究罗康隆(2):50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

杨庭硕/ 罗康智(2):62

浅析侗族传统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当代价值

刘慧群(2):69

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

谭卫华/ 游俊(2):75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对象徐恒醇(3):44

生态关怀与美学的生态学化改造

——实践本体论美学如何走出其生态关怀与美学学理之间的矛盾曾永成/ 艾莲(3):52

生态审美场

——生态美学元范畴袁鼎生(3):61

现代新儒家的生态美学观侯敏(3):70

生态批评

中国哲学生态观的两个问题蒙培元(1):96

“生态的”还是“环境的”?

——生态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

王诺(1):102

荒山野水: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象世界

王惠(1):110

德国自然导向影片类型探讨

——以2009年国际自然与动物影展为例

李晓菁(3):103

丹湖之光与善的脆弱

——《湖光山色》的生态意味 覃新菊(3):112

绿色传统

儒家生态理念的思维取向赖功欧(2):99

试论古代印度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

彭松乔(2):107

前沿视点

论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农业构建

翁伯琦/王义祥/雷锦桂(3):92

海外广角

在数据的世界里寻求一种环境敏感性话语:文学与科学的区分

[美]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

韦清琦译(1):115

美国自然写作中的认识论与政治学:嵌入修辞与离散修辞

[美]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

宋丽丽译(2):114

宫泽贤治和加里•施奈德:对人类与星球未来的构想[日]山里滕己姜长荣译(3):118

学术综述

“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俊羑(3):124

“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侧记方 珏(3):125

情系鄱阳湖(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调研)

文/王俊羑 图/熊世柱熊丹玮(1):彩插

综合性生态学术期刊《鄱阳湖学刊》创刊号出版

文/王琦图/俞晖(2):彩插

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

文、图/余悦王琦(3):彩插

猜你喜欢
学刊鄱阳湖经济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旅游学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欢迎订阅 《对联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