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成
摘要: 本文针对中职数学教学在中职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境,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中职数学;职业导向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数学教学也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愈发明确,同时对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决心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中职学校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随着“2+1”等培养模式的提出,部分中职学校开始大幅度削减数学教学课时,更有甚者干脆不再开设数学课。难道数学课在中职教育中就再也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吗?
笔者认为,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对哪一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造成以上局面的关键在于在中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数学课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没有准确把握好中职数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最终才导致数学可能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改革,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
(一)从中职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是与普通高中同层次的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毕业生中文化基础较好,稍有理想和较高追求,又或是家庭经济较优裕的学生,大都选择了读普通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数学科目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多数中职生只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对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既不感兴趣也无能为力。
(二)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角度看。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他们履行岗位职责时,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和完整的数学体系。
(三)从人的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
越是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就越能适应不同方向的发展需要。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对于这种基础观有深刻的论述,他提出:“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把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作培养的重心,不必为学科知识基础的不足而担心,而要为行动知识基础的实现充满信心。”因此,中职生的教育走“以需定学、够用为度”的道路也并不一定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由此可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之路,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观里,中职数学教学始终处于“学科本位”主导的局面。从教师方面来看,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相当大部分都出身于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系,教师对数学有着很深的情结,对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更是难以割舍,他们大部分缺乏其它领域的工作经验,对其它专业的知识体系也了解不多, 教学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数学本身的体系。从教材方面来看,中职数学教材的编写者更是如此。他们当中大都是数学研究者,对数学的体系的把握很好,但是由于没有将数学应用于工农生产和经济社会的体验,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更多的还是“数学缺少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就不成为数学”, 强调“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对数学要为专业服务的“需用应有、够用为度”难于把握。这最终造成了中职数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脱离了关系,数学教学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
中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数学课作为中职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一方向。数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具有实用性、工具性和操作性等特性。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性、工具性和操作性,针对中职层次的不同专业的要求,除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数学与各专业间的联系,在数学的实例应用上寻找突破口,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和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需用应有、够用为度”。这样,数学也就不再处于多余的尴尬局面,教师不必为数学课教什么而发愁,学生也不再为学数学究竟有什么用而纳闷,他们会以学习职业技能的动力来学习“职业化的数学”,真正意义上体现中职数学的职业化特色。
三、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改革的关键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改革对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角色,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在当前环境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面临的困境,把握中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数学的“学科本位”向“应用本位”的大转变,理解“职业化的数学”的真正含义。
(二)对教材的要求。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实现“中职数学的职业化”,首先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近年来,中职数学的编写者考虑到中职教育的改革和中职生的现状,对中职教材也作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原的体系的繁、难、偏和旧的内容,但总体上来说还是难于摆脱严密的数学体系,特别是很少涉及到数学的职业特色,对数学在工农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应用实例就更少。现阶段,在还没有合适的教材出版之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采用“基础+模块”的方式开发校本教材。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数学课安排两个阶段教学,第一阶段安排“基础模块数学”教学,主要是其内容有:集合、基本初等函数、三角、不等式、数列、平面向量和平面解析几何基础、立体几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尽量降低难度和要求,主要是普及数学最基础的知识。第二阶段教学称为“专业模块数学”,直接教授与专业应用有关的数学内容,以数学应用为主,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包含专业学习所必备的数学知识,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
(三)对教法的要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语言传递和直观演示居多,而对数学的实验法研究极少。语言传递和直观演示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更大,同时也更加符合数学思想,数学实验(包括借助计算机及其应用性软件进行实验)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舍弃数学的系统性而得到简明的结果。在数学实验过程中,进入学生脑海的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内容,同时还有现实的模型景象。数学中很多规律和公式的正确性,都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教学法设计去实现教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图形与坐标的结合,函数规律的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模拟仿真等内容中职学生是很难弄明白的内容,但如果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些课件,无须进行证明确推理,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拖拉演示,使学生通过想象和实物演示都不大容易理解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一些利用其他方法不能理解或者不能真正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这样,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意识被强化,数学知识运用的条件被领会,从而实现数学与专业的沟通。
(四)对评价方式的要求。
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采用的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因此,对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通常的办法往往是消极处理,考试难度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步骤少,计算简单,综合程度低,甚至没有综合应用类题目,考试的目的几乎畸形地退化为尽最大可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考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影响到学生怎样去看待数学和运用数学。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取向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注意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特别是“专业模块数学”的教学评价,注重对在学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操作层面的实践考核评价,这对促进“中职数学专业化”的教学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走出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困境,就要考虑专业的需要,加强构建专业模块数学,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教特色,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广东省丝绸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牟正道.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