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婷,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攻读教育硕士,现任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学科组组长,兼任天津市中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她曾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天津市“十佳”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体现为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教师的自我建构为突破口,以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涉及天文地理、市井风俗、古今中外,课文中描写不同主体,采用不同文体。再者,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也同样是学生乃至社会各界效仿的榜样。这也是人们公认的所谓“培养专业教师难,培养专业语文教师更难”这一说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一实践一反思一提升的成长意识,在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建构,并逐步建构个性化的自我操作体系。
一、个人规划与教育环境相结合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社会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所以,每一个教师在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时,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处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所教学科的发展目标。
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角度看,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大教育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穷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怀着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斗志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才能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从学校发展角度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领会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学校应将“为教师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基本理念,以教师的培训需要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激活教师的反思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而教师在受训中要不断调整、完善自己,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学校一起成长、发展。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超前的学科思想、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在团结、和谐、进取的学习氛围中,自然会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在共同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环境中,互相帮扶、互相促进,形成一种团队合作力。在这种无形却很巨大的“力”的推动下,学科组便悄然成为青年教师梦想开始的地方,乃至成为一批名师成长的摇篮。
二、理念先行与实践反思相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等问题,都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一般来说,经典的教育理论往往是从哲学、心理学、元认知的角度对我们如何认识教育、如何认识教育过程等提出的思考,或者对教育活动中的一般规律或基本步骤做出指导。
如鲁迅先生所言“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将生命意识根植心中,让语文教学焕发其应有的生命活力。理念是方向、是核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重”的“学生观”根植心中,“人”即学生个体,“生”即生命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们应把每堂课都看作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实践和人生价值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当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生成与成长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树立一个“知识观”,即体现“学科的教材知识一教师的学科知识一学生的建构知识”的系统观念。
在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理念,在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善于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自我操作的重要途径。反思作为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反思,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意识,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手段,是教师在实践活动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目的、生成教育智慧的最佳方法。反思,更是一种成长。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反省,其目的在于修订教学行为、优化教育过程。因此,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三、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也会有一些“短板”和不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方面要积极地扬长避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所长,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学特色,只有有特色的教师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能百花齐放,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取长补短,不可能有哪一位教师能将人类社会流传下来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全部掌握,即使是在某一个很小的领域中,想全知全能也是异常困难的。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教师应尽可能缩短自己“木桶”长板与短板的距离,不能因为自己短处的限制而影响学生长处的发挥。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影响学生精神品质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把他们引向懂情感、会体悟、能思想的人生之路。为此,语文教师应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或是散文教学,或是小说教学,或是诗歌鉴赏,或是古文阅读,或是作文教学,或是综合性学习,要努力开辟自己的教学天地,做到学有所专、教有所长。在“专”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在知识储备上,还应做到“博”。语文教师要有贯通古今中外的知识视野,广泛涉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教科书和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乃至社会各界语言运用的典范、知识传播的榜样。
四、有效模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教师是一个很独特的职业,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教师在成长道路上,除了对教育理论的研读、内化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成长模式,那就是模仿。
模仿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展现,模仿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身边的名教师、老教师,对他们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加以有效的模仿,并成功移植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说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好方法。所以,在青年教师的等业化成长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观摩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范例和样板供其学习、模仿和借鉴。
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一味地模仿,特别是简单地模仿,反而会减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速度。毕竟模仿本身只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不能实现质的突破。我们必须在模仿的过程中,避免机械地记录、全盘地照搬,避免复制出的内容成为以后模仿的样板。而要善于分析优秀教师的优点和特长,思考如何能为己所用,如何融入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要想做到有效模仿、自主创新,必须将目光回归到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我发展与学科建设、课程开发、教材使用、学生发展、课内课外活动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善于从工作中提出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使之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一种方式,进而提高专业化发展的质量,这可以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