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乡土大师,沈从文以柔情的笔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青山流水、人性和谐的故乡——湘西。并用理想构筑起了乡村社会的理想世界,谱写了一曲善良、淳朴、自然、朦胧而又不乏人性美的爱情赞歌。同是乡土文学大师的鲁迅,在解读人性方面却选择了不同的角度,但两位大师忠实于为人生文学的共同主题,实现了殊途同归。
关键词:沈从文 鲁迅 乡土文学 人性美
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构筑了古朴、和谐的湘西世界,赞扬了纯朴、善良的人性,使为人生的人道主义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为乡土文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沈从文的乡土文学追求人性美
(一)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尊重人性,提倡人性美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具特色的一位。作为20世纪30年代“京派”代表作家,他以恬静的心态观看文坛的潮涨潮落,云起云飞,并以“乡下人”的那份偏执,用自己那支沉郁的笔,饱蘸故乡湘西的水云,写下一个个美丽而辽远的甚至偏离时代热点的“乡间故事”,尽情地挥洒才情,塑造坚实而质朴的人性之美。他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座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对人性的追求,不仅表现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标准,在他的文学理论中时有流露。他认为“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以依靠文学来诠释启发的。”
(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再现了古老湘西世界中质朴、率真的人性美
沈从文所以塑造并热情洋溢地赞美古老的湘西世界,是希冀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因为他已经厌倦了现代文明城市及其腐蚀的功利主义,城市中缺少那种纯朴自然的人性美。“我发现在城市活下来的我,生命俨然只剩下一个空壳。正如一个荒凉的原野,一切在社会上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种子,或道德意义的观念种子,都不能生根发芽。”内心充满巨大矛盾的沈从文始终没有离开现代都市,这种对立化的情绪导致了他精神的流浪与逃亡,而急欲寻觅栖息之所。古老湘西的幻梦抚慰了他疲惫的灵魂。“希望从单独中接近印象里未消失那一点美,温习过去。却依然能令人神智清明,灵魂放光,恢复情感中业已失去甚久之哀乐弹性”。
“湘西,作为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是沈从文心中的一方净土,也是他驰骋想象、张扬美好人性的一个精神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沈从文热情洋溢、毫不掩饰地把湘西世界中的人性美展示给世人,让人感到湘西山美、水美,人性更纯美。在这里纷纷登台亮相的人物,无一不体现出至真至善至美的个性。”这里人人尊重古礼,“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悔无扰”,仿佛世外桃源。他们不论贫富,不讲地位,没有欺诈,善待别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好,道德高尚,且古道热肠,成人之美。不论是村姑,还是船夫,或者水手,他们都活得率真自然,甚至连沦落风尘的妓女,也显得那么富有真情。尤其是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尤为动人,《三三》中碾坊主人的女儿三三,《边城》中摆渡船夫的孙女翠翠,无一不散发着原始生命的美质,简直就是山野间美的精灵。在这两篇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三三的母亲、总爷家的少爷、城里来的护士小姐,还有老船夫、船总顺顺父子,以及商人水手,都是那么善良、淳朴、热情,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三三家的水潭边,常有人来钓鱼,三三母女热情相待,还以土产相赠。客人们钓的鱼也分一些给三三家,这些鱼母女俩并不吃,而是用盐瞏了晒干,“等待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总爷家有病的少爷来钓鱼,还带一些礼物给三三,彼此结下友情。《边城》中翠翠的外祖父,也有同样的美德。他摆渡总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从不多收别人的钱,实在推辞不掉,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招待往来的客人。民风民俗,颇有古野之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当伙计,甘苦与人相共,荡浆时选最重的一把,背纤时拉头纤二纤”。顺顺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天保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湘西民风的淳厚,人性的善良,可见一斑。
二、质朴、率真的爱情是沈从文人性之美的主角
爱情,无疑是人性美中的一个主角。而《边城》中翠翠与天保大佬和傩送三个人之间的爱情则更显得火辣、质朴、纯情、率真。
“在锋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就是《边城》中的翠翠,一个十六岁的山村少女,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天真纯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翠翠一天天的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点儿责”。她开始欢喜新嫁娘扑粉的脸,述说新嫁娘的事情,祖父问她想什么呢,她也只是带点害羞的情绪,轻轻地说“看水鸭子打架”,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爷爷关切的是她刚刚萌发的爱情,像只受惊吓的小兔子在心中跳动着。翠翠的性格、语言、对人对事的态度,无不体现着人性的自然与纯真。
天保大佬喜欢翠翠,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并且翠翠对傩送有难忘的印象。傩送邀翠翠到他家去等他爷爷,翠翠以为他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以为他欺辱了她,便说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当知道那是人人称赞的二佬傩送时,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由于天保大佬不会唱歌(而二佬傩送却唱得很好),托人说媒要娶翠翠不成,便驾油船下辰州,一去不返。二佬傩送记着哥哥的死,而且得不到翠翠的理解,又被家里人逼着结婚,因此也赌气下行。其实,把大佬天保的下行,看成是为了自己弟弟的幸福生活——把翠翠让给他——因为他们相互喜欢,也未尝不可,因为湘西人道德高尚,且古道热肠,有成人之美,因为他们具有人性美,淳朴的人性美。而二佬傩送的赌气下行,也是“乡下人”率真、自然、质朴的体现。
爷爷由于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孤独地守着渡口,日复一日,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赞美他们爱情的纯真与执著。
《边城》中沈从文大胆直率地赞美湘西人质朴、纯真、执著的爱情,而这种纯真、质朴、执著的爱情正是人性美的充分体现,回归了爱情是人性美之主角的主题。
三、各呈异彩的乡土文学大师
由于“沈先生最初拿笔,就是受了鲁迅以农村回忆为题材的小说的影响,思想上也必然受之影响”,所以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揭示广大农民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探寻民族未来的前景出路。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倾向。
(一)语言风格有差异
由于沈从文在湘西社会底层厮混摸爬了二十余年,接触的农村面广,涉及的人物繁杂,三教九流,因此语言的地方风味很浓,土气十足。鲁迅在农村世家不是很长,接触的行界人物有限,语言也以城市区的官话为主。
(二)解读人性的视角不同
二者的作品虽都浸透了强烈的乡土悲悯感和沉重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民人性的唤醒,目的相同,但选取的角度却截然不同。
1.沈从文再现“美”。在创作中,沈从文以一个湘西之子的特殊身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边域秀美的山川风物、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淳厚的人性之美。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古老的渡口,一个个善良的湘西人。老船夫、翠翠,他们相依为命,和睦亲善。他主张一切追求自然本色的道家范式的美学,作品着意于对生命神性即人性美的歌颂,重在“显美”,风格恬淡自然。湘西人生生世世、祖祖辈辈适应了这种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环境。沈从文对湘西古老人性之美饱含赞美、歌颂,通过唤醒“人性美”,解救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腐化的湘西人民和被商业大潮所消解离析的古朴的乡村道德秩序和被玷污损坏的生命。而在赞誉人性美的同时,也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告诫人们“美”与悲剧是并存的。
2.鲁迅揭露“丑”。翻开鲁迅的作品,迎面扑来一股寒气。他的作品重在“揭丑”,执意于抨击社会时代的阴暗丑恶,揭露民众的种种病症,作品风格冷峭沉郁。鲁迅乡土文学取材江南水乡,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很少看到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秀丽风光的描绘,而更多的是三座大山压迫下社会底层人民的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状态,感悟到的是他们受到压抑而扭曲、病态的人性。闰土的沧桑变故,祥林嫂的疯癫惨死,阿Q的胡乱的被杀……无不是一幕幕的血泪交织的悲剧!而祥林嫂的软弱、阿Q以及中年闰土的麻木、愚昧、无知等都揭示了几千年封建政治和文化思想重压下形成的民族劣根性,使他们重复祖辈们的悲剧命运,而从不知道反抗,恰恰是这种劣根性制约着民主的进步与发展。对此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A].汪曾祺散文选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风群.崇尚古典:沈从文创作的一种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1997,(1).
(夏臻杰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