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摘 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要素教学的一部分,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新词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是新词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新词语教学 文化导入
一、新词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导入的重要性
“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产生变化。”[1]语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词汇的变化上。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词语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最为密切,是词汇系统最为敏感的部分,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导致“文化词”大量产生;二是文化移入的影响。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常常会导致一大批“文化词”的出现;三是社会文化的心理作用。人们为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有求新求异的心态。[2]新词语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变迁关系密切,如果不联系社会文化就难以理解。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新词语,尤其在“当代中国话题课”和“报刊阅读课”中,话题阅读与表达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且辐射范围很广。另外,从当前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来看,汉语学习已成为他们的一种实际需要,这与很多学习者将来的职业选择相关。新词语的学习既帮助留学生了解词义本身,还可以使他们对当代中国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是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
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基本词汇相比,新词语最能敏锐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变迁,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汉语新词语学习是跨文化语言习得,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新词义反映了社会赋予词语深层次的概念和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前新词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3]文化因素不同于其他因素,它是“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的,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民族性、隐含性和依附性。
词汇文化意义的隐含性、民族区域性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个挑战。新词语是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无不在现代新词语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对于此类具有一定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的掌握和运用,一直是外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该类词语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不知所云。在跨语言交流中,人们如果疏忽文化义,就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来看,文化与教材的结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反映在新词语的释义上,大多数教材对新词语的文化义仅局限于简单的对释,对新词语的文化内涵挖掘得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再加上教材在收录新词语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受现有教材的限制,上课时不可能教书本以外的内容,而课外也不可能布置超出教学计划要求的练习,因此,讲授新词语和新词义时,在时间和安排上没有保证。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对新词语收词释义也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以上因素给学习者对新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带来很大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对新词语的文化义往往处理失当,对其重要程度把握不够准确,要么将其淡化,要么因过于重视而忽略教学重点。一部分教师采取回避策略,只教语言,不谈文化,大多数教师则按照对文化的不同理解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文化教学,其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讲究方法技巧,对新词语文化义的阐释缺乏系统性,遇到一个解决一个,或者学生问一个解答一个,将根本谈不上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胡明扬先生谈到外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时曾指出:“词汇教学等于教生词,很少有其他内容。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如:今天-today;男孩子-boy。采用这种方法教词汇,久而久之,就在学生中养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印象,而一旦学生养成这种错误印象,对外语教学十分不利。”[4]胡先生的这一分析虽然是针对我国的外语教学而言的,但也适用于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上新词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跨文化词汇教学的特点,对文化因素的导入不当,使得新词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改进新词语教学的方法
跨文化语言学习既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过程,也是多元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的过程,这种特殊性要求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要在保证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渗透和导入有足够的认识。
当然,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并非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新词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首先要符合语言教学的一般原则。“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介绍是为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的,这是介绍文化因素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选择哪些文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根据。”[5]语言教学毕竟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它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与文化课中的文化内容的处理方式不能完全相同,要把握好尺度,分清主次,不可喧宾夺主,牵强附会。
新词语教学过程中不可过分依赖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语言的发展变化。要使得文化因素与时俱进,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善于发现并及时总结新的语言现象、新的交际文化。对于新出现的词语,要有选择地介绍给留学生,使他们与今天的中国生活不脱节。新词语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因素应该是贴近留学生生活的、比较实用的。给学生讲解的应该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们消除交际障碍,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从新词语本身的特点出发。新词语是动态性很强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注意它所具有的“浓重文化色彩”的“时间性”,讲解要“与时俱进”,把握好词义的“推陈出新”,注意其时效性。比如“小姐”这个词,旧指富贵人家的女儿,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一度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姐”的使用范围扩大了,成为对年轻女性尊敬、有礼貌的称呼,但90年代之后,“小姐”成了提供色情服务的女性的代名词。类似的词语还有“小皇帝”“同志”“吃皇粮”“老板”等。
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是新词语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主要是通过对比发现的。一种语言的民族文化语义是以另一种语言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因此,民族文化语义是相对的,它受到所涉及的两种文化背景的制约。如“下岗”一词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整改出现的新词语,是指离开工作岗位和职务、等待新工作,隐含着暂时性,与英语“lay off”并不等值。国内使用的“有偿新闻”与国外的“cheque-book journalism”两个词的内涵恰恰相反。在国外,如果要报导新闻,要付钱给新闻关系人,新闻关系人是受偿人,而国内的有偿新闻,是指以被报导者支付报酬为条件而刊发的新闻,新闻关系人是授偿人。[6]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差别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如“下海”一词,按外族学生的理解,只是“到海上去做某件事情”,对“放弃原有工作而从事商业”的释义无从理解。因此,不能孤立地学习新词语,而要把词汇放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学习和使用,在具体语境中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文化因素的导入结合起来。
汉语词汇作为汉语的三大要素之一,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新词语传达新信息、代表时代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是词汇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词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内涵的导入,使留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涵义,使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留学生语言文化交际的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 释:
[1]转引自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页。
[2]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33页。
[3]汲传波《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4]胡明扬《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1999年出版,第142页。
[6]转引自陈淑莹《英汉新词语的文化透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1998.
[2]汲传波.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
[3]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陈娟 安徽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