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摘 要:本文尝试从语用——语言学①的角度,运用语义指向、语境理论、对话含义推导的方法对副词“才”的语用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副词“才”在句中的使用,对说话人来说,可以突显句子的逻辑重心、加强语气;对听话人来说,则可以提示对话空间。
关键词:副词 “才” 语用实现 说话人 听话人
一、引言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听到“这才是真正的北方口味!”“今天才玩得痛快呢!”“才两块钱一个,便宜着呢!”“怎么才来就要走?”等含有“才”字的一些句子。从语感上分析,我们会觉得加“才”和不加“才”,在语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是在口头对话中,由于“才”字具有一定的标识性,所以在句中起着比较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用——语言学的角度对“才”的语用实现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认为,副词“才”在句中的使用,对说话人来说,可以突显句子的逻辑重心、加强语气;对听话人来说,则可以提示对话空间。
二、从说话人的角度进行的考察
当客观事实与说话人的经验知识或期待发生严重的不协调或强烈反差时,说话人往往会重点地突出自己的观点、强烈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自觉地便会使用到“才”字。可见,副词“才”的使用是建立在说话人比较推理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比较是以说话人本身为参照点的,因此,含有副词“才”的句子里包含着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因此,副词“才”的最基本的语用实现机制就是突显句子的逻辑重心和加强语气。
(一)“显影剂”——突出句子的语义、逻辑重心和感情色彩
副词“才”可以用于表示条件、原因、目的、承接、对比等句式中,使句子内在的逻辑联系由隐而显。
首先我们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1)一年、二年、至少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水,不知多少滴汗水挣出那辆车。从风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了那辆车。(老舍《骆驼祥子》)
(2)一年、二年、至少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水,不知多少滴汗水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赚出了那辆车。
(3)打扮好了,一共才花了两块二毛钱。(老舍《骆驼祥子》)
(4)打扮好了,一共花了两块二毛钱。
在上面两组句子中,例(1)、(3)都使用了副词“才”,而例(2)、(4)都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简单描述。在例(1)中“才”用在数量词之后,句子的语义指向句子的前部,是增值强调,那么句子的焦点(focus)是“才”前的内容,表示数量之多,突出祥子挣钱买车的艰辛。在例(3)中,“才”用在数量词之前,句子的语义指向句子的后部,是降值强调,那么句子的焦点就是“才”后的内容,表示数量之少。尽管在常人眼里,理个发、买件粗布的衣服并不算是一种奢侈,可在祥子的眼中,用来买车的每一分钱都是相当珍贵的,他舍不得动用一个子儿。因此,他会因为自己花去很少的钱而高兴。一个“才”字不仅充分反映了祥子的内心世界,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劳动人们生活的痛苦。在这两个句子中,作者对祥子寄予的无限同情正是由于使用了“才”字而得到凸现。假若句中没有“才”字,便很难传达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催化剂”——加强不同的语气
由于“才”字带有很强的主观评判性,所以在句中,它能够起到加强说话人语气的作用。以下便以加强申辩性语气和推断性语气为例分析副词“才”的这种语用实现机制。
1.加强申辩性语气
在对话中,使用副词“才”的句子多半是表达申辩性语气的,这时的“才”多带有重音标记。下文具体说明了“才”加强申辩性语气的四种语用实现方式。
1)转移攻击对象,成功反驳对方
(5)达玉琴:你要晓得在咱们这个社会里,没有人敢冒充英雄,同志!
荆友忠:玉琴同志,最亲不过夫妇,他(栗晚成)有什么毛病总瞒不过你去。
达玉琴:你是说,我知道他有毛病,可是不肯说,是吧?
荆友忠:那很有可能,假若你思想有……
达玉琴:我也崇拜过他,可是我崇拜就永远爱护谁,不像你反复无常。我看你思想才有问题呢!
(老舍《西望长安》)
剧中的栗晚成是一个虚假的英雄。他是如何成为英雄的,这其中的蹊跷只有栗晚成夫妇俩自己心里最清楚。可是虚假的东西总会被人识破、戳穿。他们很心虚,所以对任何人和对任何事情都显得十分敏感、认真,对别人说的话也是时时小心、处处在意。荆友忠的话不偏不倚正好戳到了她的痛处上。当她明白荆友忠话语的含义时,便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而立刻提高了警惕。她害怕被荆友忠纠缠太久露出破绽,所以便想方设法地要回避话题,甚至迅速结束对话。因此,她巧妙地运用了“才”字,把话题转移到荆友忠身上,言下之意是说:因为你荆友忠的思想有问题,所以喜欢胡乱猜测好人。“才”字在对话中起到了加强反驳语气的作用。
2)设定语力比较参数,进一步深化程度
(6)小王:小李,你的英语说得真好!
小李:哪里呀,小张的英语才棒呢!
由于“才”字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潜在的对比关系,所以,小李话中的预设就是:小张的英语比我好——这无形之中就为整个句子设定了一个言语基调,或者说是一个语力增减参数,即如果原句是要赞扬某个人或某件事,用了“才”字以后,就可以获得双重强调的效果。这句话中的“才”字就是为了重点突出小张的英语水平的。其言下之意是说:与小张的英语水平相比,我就算不上什么了,真正值得称赞的人不是我而是小张。
3)用于否定句中
①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或推卸责任
(7)(语境:女儿坐在桌旁发着呆,她正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母亲正好进屋来了。)
母亲:怎么啦?想他啦?
女儿:妈,您说哪里话呀?我……我才不想他呢!
在这则对话中,女儿明明是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又羞于被母亲知道,所以女儿说了谎话。她认为,一般的否认很难让妈妈一下子就相信自己的话,便在一般的否定句前加上了一个“才”字,以表明自己的的确确没有想。
(8)(语境:冬冬打碎了玻璃。)
妈妈:冬冬,今天是不是你把玻璃打碎啦?
冬冬:不……才不是我呢!
冬冬明知自己犯了错误,所以十分心虚,害怕被妈妈责备。妈妈回到家,见玻璃碎了,猜想是小家伙顽皮弄破了,便向他询问此事。同时,冬冬也马上从妈妈的问话中看出妈妈对他起了疑心。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将自己排除在可能犯错的人之外,所以他在这里也用了“才”字,加强了否定的语气,以推卸责任。
②发泄强烈的不满,极力维护自尊
如果我们将例(8)改为例(9),则为:
(9)(语境:小猫打碎了玻璃。)
妈妈:冬冬,今天是你把玻璃打碎了吧?你这孩子总是这么淘气!
冬冬:才不是我呢!
在这则会话中,妈妈根据经验,未经调查就断定是冬冬打碎了玻璃。她的话里显然已经透露出了责备的语气。冬冬听出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可他的的确确没打碎玻璃,心里自然觉得委屈,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他回答妈妈问话时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回话中用“才”就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发泄这种不满情绪,极力维护自尊。
③加强拒绝的语气
(10)(语境:每逢周末,小林都喜欢去金湖广场看表演。今天心情不好。)
小陈:小林,咱们今天还去金湖广场吗?
小林:那里有啥好玩的。我才不去那鬼地方呢!
在以上对话中,小林心情不好,就连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今天也不想去了。所以,她对小陈的建议显得很不耐烦。她的话中用到了“才”字,就是想告诉他:我现在根本就不想去,你要去自己去好了。“才”字在这里加强了拒绝的语气。
2.加强推断的语气,表达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11)(语境:儿子做了一件令父亲十分生气的事情。)
父亲:我今天不揍你一顿才怪呢!
父亲的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按照常理,儿子犯一般的小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稍微严重一点的错误,根据情况也可以不予计较;但是这次不同:第一,儿子犯的错误比以前严重得多;第二,父亲被儿子惹恼了。所以,今天父亲一定会打儿子。“才”字表明:父亲做出打儿子的决定是经过权衡,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态度显得十分坚决。
(12)(语境:参谋长让小陈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又有些担心他办不好。)
小陈:参谋长,您放心吧!这事情我要办不成才怪呢!
小陈的会话含义可以这样推导: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一定能办好;别人办不好的事情,凭我的能力,也是能够办好的。言下之意是说: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您别担心,请相信我。“才”字加强了推导的语气,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信,能够起到打消别人顾虑的作用。
总之,说话人往往会根据不同语言环境的要求,利用“才”字所蕴涵的潜在对比关系和标记的语义、逻辑重心,为自己突出一定的逻辑关系、加强不同的语气、表达各种不同的强烈感情服务。
三、从听话人角度进行考察——提示应答空间
从上文可以看出,副词“才”在句中不仅仅是一个语气强调标记,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焦点及句子重心的提示标记。因此,听话人可以根据“才”所提示的语气和话题、情感信息适当地选择自己的应答空间。如:
(13)达玉琴: …… 我看你思想才有问题呢!
荆友忠:怎么?
达玉琴:你假装积极、警惕,其实是为耍一点小聪明,想往上爬。为想往上爬,你不怕污蔑一位英雄。
荆友忠:我丝毫没有那种卑鄙的想法!我在朝鲜战场上经历过炮火的锻炼,我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
(老舍《西望长安》)
例(13)是例(5)的继续。在例(5)中,达玉琴成功地将攻击的矛头转向了荆友忠,而且还不失时机地对荆友忠的“思想问题”进行了严厉地“批判”,狠狠地将荆友忠反咬了一口。句中的“才”向听话人提示:
说话人信息焦点:荆友忠的“思想问题”
说话人语气:责备/批判
那么,根据会话原则,听话人必须就说话人的话题做出反映;又根据对话结构理论,“责备/批判”的语气是与“申辩/认错/沉默”等构成相邻对的。所以,听话人可供选择的应答空间就是:
话题:思想问题
语气:申辩/认错/沉默
因为说话人“才”字后所提供的信息是假命题,所以,荆友忠的应答空间就只能是为自己做辩护了。
又如在例(9)中冬冬话中的“才”字向妈妈暗示出:孩子确实没有打碎玻璃,孩子的自尊心受了伤害,此时正在生气。用图表示为:
信息焦点:孩子确实没有打碎玻璃
语气:生气/不满/愤怒
那么根据提示的事实和情感信息,妈妈就应该适当地选择自己的应答空间——为自己刚才错怪了孩子向冬冬道歉。
同样,在例(10),“才”字提示出小林的会话含义是:
话题:金湖广场
语气:不想去
根据所提示的信息,小陈要么知趣地走开,要么就说一些更轻松的话题,以引起小林的兴趣。
总之,如果听话人能够较好地抓住副词“才”所提示的语言、情感、话题信息就能够更准确、更恰当地做出回答了。
四、小结
本文从语用——语言学的角度,对“才”的语用实现机制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副词“才”在句中的使用,不仅对说话人来说,可以突显句子的逻辑重心、加强语气;而且对听话人来说,也可以提示对话的空间。
注 释:
①研究语用学与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语用学与语
法形式之间的关系。语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探讨各种语言形式的功能,即对语言进行语用分析,解决语言形式的语用含义和语用差异;二是结合语境,研究话语中说话人是否做到了恰当地使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用意。(见何自然《语用学概论》第197~198页上)
参考文献:
[1]鲍克怡.现代汉语虚词解析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0.
(刘波 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外事处 5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