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2009-01-28 09:36彼岸花
时代人物 2009年11期
关键词:梁晓声大哥妻子

彼岸花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作品。80年代中期,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种究的土地》、《父亲》和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雷》连续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梁晓声连个名字开始为海内外众多读者所知晓。梁晓声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爱,震撼人的肺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染晓声坦言:几十年写作生涯甲,要子熏丹始终在默默地支持着他。正是妻子这种真诚的爱,便他抛却了后顾之忧,且内心常常产生无阻的感动、感激和感怀,这也是他能够取得今天这种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个唯一没被吓退的女孩成了妻子

1977年,28岁的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成为那里最年轻的编辑。一名28岁的电影制片厂的编辑,还有“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的文凭,再加上梁晓声看上去斯斯文文,书卷气很浓,于是热心的师长和阿姨们,都想把他“介绍”给自己周围的某一位好姑娘。

刚刚参加工作的梁晓声对将来的感情生活充满浪漫的幻想,他认为将来成为他妻子的那个姑娘,必是他自己在某种“缘”中结识的。但是,幻想的同时,他又有着清醒的认识,刚刚毕业的他毫无积蓄,基本上是一个穷光蛋。每月49元工资,除去寄给家乡的老父老母20元后,所剩只够维持一个单身汉的最低生活水平。

很多姑娘就这样被他的现状所吓退,他也在期待中蹉跎到了32岁。就在他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1981年7月的一天,正埋头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的他被文学部的党支部副书记硬拉下了楼,原来他又给梁晓声介绍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第一眼相见,梁晓声对面前这个剪短发、大眼睛的女孩儿充满了好感。但是他十分诚恳地向她坦诚了自己的家境: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穷孩子,如今仍是一个怎样的穷光蛋,以及身体多么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脏病等等。并且,家庭包袱实在是重!不但要赡养父母,还有一个疯大哥需要他治病,还要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学。

以往,还没等听完梁晓声的这番说辞,许多姑娘就找个借口抽身而退了。没想到,这个叫焦丹的女孩却被梁晓声的表白感动哭了。良久,她抬着满是泪花的大眼睛,望着他说:“我真的没有想到,看起来瘦弱的你,肩上竟有这么重的担子,那就更需要一个人爱护你了……”

梁晓声意识到,他一直渴盼着的缘份就那样瘁不及防地来到了。

从那以后,梁晓声的单身宿舍里,便常常可以见到焦丹的身影。她经常会在下班的时候绕个弯儿路过,一听到那很清脆的脚步声,梁晓声在宿舍里就知道是她来了。

有次她又来,梁晓声去食堂打饭,回到宿舍才发现,他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几位女知青战友、大学女同学的照片,竟一张都不见了。

梁晓声小声地问:“那些照片呢?”焦丹笑嘻嘻地回答:“已经替你处理了,下次我会带几张自己的照片来放在下面。”

梁晓声低头一看,纸篓里多了些“处理”的碎片,望着正坦然的她吃着他买回的饺子的焦丹,梁晓声意识到,这个聪慧的女孩在巧妙地表白了自己的坚定意志。

虽然梁晓声对面前这个聪慧善良的女孩充满着好感,便是他却不忍心拖累她。于是,他认真地对焦丹说道:“也有一些姑娘认为我这样的男人有责任心,将就着是可以做丈夫的。但女孩子在婚姻这种大事上是绝对将就不得、凑合不得、马虎不得的。我们认识的时间还短,你还是再好好考虑一下吧。”

“我不是冲动,我是经过认真考虑的。”焦丹也无比认真地说道。

“但我还是觉得,你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不管梁晓声怎么冷落焦丹,但焦丹一如既往地天天绕个弯儿到他的宿舍,洗衣服、收拾屋子。

到了年底,一天晚上焦丹问梁晓声:“你的棉花票呢?”“怎么,你家需要?”梁晓声翻出来全给了她。

而她却说:“得买新被子啦。”

梁晓声十分纳闷地问:“买新被子做什么呢?我的还能盖几年呢。”

焦丹指着他的脑袋说:“结婚后就盖你那床旧被呀?再不讲究,也该做两床新被吧?”

“你真的要嫁给我?许多人觉得我穷。”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要嫁给你呢。你想想,我若不嫁给你这个忧郁的男人,还有哪一个女孩儿肯嫁给你呢?如果你一辈子讨不上老婆,不成了社会问题么?我这也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焦丹笑盈盈地回答。

梁晓声瞪着她一时发愣。他暗想:梁晓声你还有什么好说的?这个女孩注定了就是你的妻子……

于是在相识10个月后他们结婚了。登完记,梁晓声陪他的新娘拎着大包小包乘公共汽车来到了他们的新房——就是梁晓声那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好女人使人向上,筒子楼中走出平民作家

出身贫寒的梁晓声,对于豪奢有本能的反感——所以他们的家是一个俭约的家,从大到小,没一样东西是所谓名牌。他也不能容忍一日三餐浪费太多的时间精细操作,一向强调快、简、淡的原则。

家庭条件较优越的焦丹和年轻的女孩一样,还是希望家里多一些情调和讲究。焦丹十分喜欢烹饪,看到心爱的人为了创作日益消瘦下去,她觉得自己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变着花样地做饭想为梁晓声增加营养。

由于住的是条件简陋的单身宿舍,做饭的家当就放在楼道中。一天,焦丹正叮叮当当在楼道中和屋中忙个不停。正忙于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创作的梁晓声却坐不住了,他第一次向焦丹发了火:“一顿饭而已,你每天弄这么复杂做什么?吵得我都写不下去了。”

焦丹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反而遭到了抱怨。她满脸委屈地坐到床边轻声抽泣起来:“我只是觉得你太瘦了,想给你做点好吃的补补。”

看到妻子为了自己忙得满头是汗,还遭到了自己的抱怨,梁晓声知道自己发错了火,连忙对焦丹道歉:“对不起,写作的时候,有一点响动我都会心烦意乱。”

焦丹听了,抹去眼角的泪水说:“我以后尽量小声些吧。”

为了给梁晓声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焦丹放弃了精雕细琢的烹饪爱好,慢慢练就了十几分钟内做成一顿饭的本事。她常常乐呵呵地把饭菜往桌上一摆,对正埋头创作地梁晓声说:“快来尝尝,虽然看起来粗糙,可营养一样不少。”在妻子的默默鼓励与支持下,梁晓声的成名之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了,并在该年得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之后,梁晓声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的创作。

结婚一年后,也是在那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焦丹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梁爽。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声吵到喜欢安静的梁晓声,焦丹经常对着还不太懂事的儿子说:“爸爸正在写作,你要乖乖听话,不要吵到爸爸。”

只要看到他正在那里写作或者思考,焦丹和儿子的声音就会主动地小下来,看到两人悄悄行动、轻手轻脚的样子,梁晓声心里感到十分愧疚,有时甚至对选择的这一职业有些沮丧,不能让家人像正常

人一样生活。没想到焦丹却反过来安慰他:“想报答我们,就赶快写出好的作品来。等哪天你成名了,也让我们沾沾光。”梁晓声唯有以更加出色的作品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这一年他的另外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父亲》同时拔取了短篇小说奖的头筹。有人甚至说1984年是“梁晓声年”。

1984年,梁晓声与焦丹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转移到了同一幢筒子楼的一间14平方米的住室里。成名后的梁晓声更加忙碌了,经常因为忙于创作几天不能回家。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想采访梁晓声。当他找到梁晓声家的筒子楼里时,发现焦丹正发着高烧,看到焦丹一边忍受着病痛,一边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这位记者大为心疼,而焦丹却苦苦哀求这位记者不要告诉梁晓声。到办公室见到梁晓声后,记者还是违背了焦丹的请求,将家里的情形告诉了他。梁晓声赶快跑回家,不停咳嗽的焦丹正细心地为儿子涂抹着被蚊子叮起的包。

无比愧疚的梁晓声笨手笨脚地为焦丹做了一碗面条。焦丹挑了几根放到嘴里,然后乐呵呵地对梁晓声说:“这可是这几年来我第一次吃你做的饭。”

听到了妻子的这句话,梁晓声更加愧疚:自从与妻子结婚后,为了支持自己的创作,妻子不但所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而且连自己父母兄妹的事都包揽了。父母来北京了,是焦丹领着他们出去逛;北大荒的朋友来了,也是焦丹忙着招待;有人求他办点事,也是焦丹领着他们跑前跑后。

有了一些积蓄后,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将远在黑龙江的父母接到了北京。为了带父母亲看病方便,他买了一辆三轮车。那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还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工作更加繁忙。常常是瘦弱的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梁晓声的父母去医院看病。有时到家,看到焦丹正气喘吁吁地踩着三轮带父母回来,梁晓声感慨万分:这一辈子中,真心地视自己的老父老母弟弟妹妹为自己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1988年,梁晓声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城》,念及多年来妻子对自己的付出,他在书中借男主人公给他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焦丹深深的感激:“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好女人使人向上。事情往往是这样:男人很疲惫,男人很迷惘,男人很痛苦,男人很狂躁:而好女人更温和,好女人更冷静,好女人更有耐心,好女人最肯牺牲。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象一个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无论贫穷还是疾病,我与你风雨同舟

虽然梁晓声那段时间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作品还被拍成了电视剧,不再像以前那样贫穷,但梁晓声始终认为,自己要养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小家,更主要的是一个大家。他的稿费总有一半要寄回家接济弟弟妹妹们。对此,焦丹毫无怨言。十几年来,梁晓声一家三口,就住在那间只有13平米的筒子楼里。

许多来采访的记者总会为梁晓声夫妻的居陈设简朴而惊讶,无法想象一位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家会如此朴素:墙壁贴着多年前的壁纸,地面是早已不再流行的地板革。客厅里没有沙发,只有两张靠墙壁一字排开的铁架单人床,窗前放一张圆桌是一家人的餐桌,也是晓声白天写作的写字台。墙壁另一面是一台彩色电视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就是在周末晚上借一盘或租一盘大人小孩都适合看的录像带,三口人挤在床上看个小半夜。儿子上小学以后,这项娱乐活动也基本被取消了。

焦丹有一次上楼去收邻居们的电费,回来后非常吃惊地梁晓声说:“不知什么时候,全楼各家都装修过了,看起来好阔气,就显咱家寒酸落伍了。”但随即,焦丹又十分体谅地对梁晓声说:“我不怪你,我知道你肩膀上的责任。”

1998年,梁晓声用积蓄在西三旗的金达园买了一套四室一厅的住房,看到妻子和儿子兴奋地在正在装修的屋子里转来转去,梁晓声心中略感安慰,妻子和儿子跟自己一起受苦许多年,如今,终于能给他们一个宽敞的家了j

1998年10月29日,梁晓声的母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弥留之际,母亲将围在病榻前的儿女们看了又看,然后紧紧地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梁晓声和焦丹从母亲挂泪的目光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他们伏下身,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原来,梁晓声的大哥因为患精神病30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精神病疗养院。母亲希望他们能在她走后好好照顾大哥。

“焦丹,我想将大哥接到北京来治疗,找一所好的精神病院。你觉得行么?”梁晓声与妻子商议。

“行啊,可是一直住在精神病院,我始终觉得不好。这么多年来,都是他一个人呆在精神病院里。我觉得大哥需要的不是医疗条件的好坏,而是家庭的温暖。可是,将大哥接到自己的家里,与我们住在一起,又会影响你的写作。怎么办呢?”焦丹和梁晓声都陷入了沉思。

“办法也有一个,可是,算了……”梁晓声想了想,话没有说出口。

“我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了。就是想将大哥安排在西三旗的房子里,我们还住在原来的宿舍中。大哥一个人孤零零的这么多年,就让他过一段好日子吧,我们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享受。”

感动万分的梁晓声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

1999年“五一”节前夕,梁晓声夫妇将大哥接到了他们的新家。在西三旗的住所里,摆的全是焦丹亲自为大哥挑选的家具、家电及造型各异的工艺品。听说大哥会弹琴,焦丹还买了一架雅玛哈电子琴放在客厅中,在靠阳台一间十几米的居室,焦丹还特意让人设计成了书房,桌上摆放着朋友送的防制古砚和大小不一的狼毫毛笔,旁边放着厚厚的一叠白纸。焦丹对梁晓声说,学习书法是让大哥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

在焦丹的细心照顾下,梁绍先的病情基本稳定了。而直到两年后,梁晓声夫妇才又在离单位近的地方又买了一所住房,才搬出了那间住了十几年的筒子楼。

2007年4月,梁晓声的弟媳庞飞飞得了尿毒症,得知情况后,焦丹急急忙忙地和梁晓声一起奔走在各大医院寻医问药。之后的一天,焦丹回家,交给梁晓声一个存折,梁晓声打开一看,里面竟有20多万元。看到梁晓声吃惊的眼神,焦丹笑着说:“你忘了,这是当初我们公司配发的股份,我把它卖了,想不到现在竟值这么多钱了。”

2007年5月,夫妻二人来到哈尔滨,将这20万元交到了弟弟梁绍文的手上。当年9月,庞飞飞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终于战胜了病魔。

妻子真诚的爱,使梁晓声的内心常常产生无限的感动、感激和感怀,于是后期他的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相继完出了《浮城》、《伊人·伊人》、《政协委员》等书稿。

多年来,梁晓声一直坚持用笔在稿纸上写作。于是,在电脑软件公司工作的焦丹又有了用武之地。最初,梁晓声的许多书稿都是梁晓声事先写好,再由焦丹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的。但没过多久,心疼妻子的梁晓声就再也不让她帮忙了,总是拿到楼下的打字室。不写作的时候,梁晓声唯一的休闲活动就是做家务,他总是一遍一遍地将家里的窗户、桌子、椅子、电视擦得一尘不染。他十分感慨地对妻子说:“我除了手中的那支笔,能做的也只有扫扫地、擦擦桌子这些事了。这么多年来,你为我分担了那么多事,我能为你做的,却只有这些。”

2009年3月,焦丹因为不小心,在楼下摔了一跤,小腿骨折,打上了石膏。妻子行动不便,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可是正值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却在此时更忙碌了,他不停地奔走于各大会场,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国计民生现象的观察员的职责。

回到家里,焦丹十分开心地对他说:“我看电视了,你今天在会上的发言挺不错的,我看算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看到妻子拄着拐杖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身影,望着妻子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出的白发,他感慨地对妻子说:“都说我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可是我对自己的这个家却观察不够,连妻子什么时候长了白发都不知道。”

2009年9月,梁晓声迎来他60周岁的生日,也到达“退休的法定年龄”,他期望着能早日实现自己多次在书中描绘的“退休后的梦想”:住到郊外去,买几问红砖房,整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家院落,抬头可望山,出门即临河,他与妻子焦丹恬静地坐在屋前,闲看云起云落。

(图\刘世佳)

猜你喜欢
梁晓声大哥妻子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我胖吗
怀才不遇
梁晓声“报恩”
有种素质叫人文
济公传
上一句
憋出内伤
什么是文化
气死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