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虫
策划人语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一颗巨星陨落了,神州大地同悲泣,举国上下无不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人们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来缅怀、纪念钱老,希望通过这样深沉的哀悼,来表达自己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爱戴。纵观钱老的一生,无不裹挟着令我们后人敬佩的伟大人格精神,他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穷尽所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是一座永攀不止的高峰,人格素养的构建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在缅怀与追忆中发掘出这些可供一生受用的宝藏,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生活更加纯粹。
人物简介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省杭州市人,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棋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他是那个时代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界的领袖,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著的人民科学家,是新中国爱国留学生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上个世纪整个应用科学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大师语录
·爱国
1、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2、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3、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4、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语录解读】
“爱国”对于钱老来说,不是只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那种根植于灵魂深处,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它已经融入到钱老的每一根神经和毛细血管里,任凭艰难险阻,任凭刀山火海,他都不改眷恋祖国的初衷。现在那些动不动就改国籍的名人同钱老排除万难回归祖国的勇气和决心比起来,真是应该好好地自我反省反省。
·风骨
1、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语录解读】
钱老穷尽毕生所学,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难以估计的财富,按说他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国家奖励他多少都是不为过的。可是钱老偏偏淡泊名利,不要那些虚伪的头衔,也不要金山银山,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一生简朴。这一点,也是叫后人无比敬佩的地方。钱老视金钱、富贵如粪土,他是真正的大师,他的财富观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
·治学
1、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2、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3、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语录解读】
钱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同他自己所一贯坚持的学风是分不开的。首先,钱老的治学是严谨的,搞科学如果不严谨。那会造成可怕的损失。其次,钱老又是强调灵感和艺术的,这一点,恐怕是许多人领悟不到的。钱老懂得让自己从单纯的科研中走出来,善于用艺术来启发自己的思维,一动一静,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二者在钱老的巧妙结合下。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第三,钱老很重视科学的创新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跟风,耐得住寂寞,这又是他不断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大师情怀
1、一生激动过三次
钱老一生就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老把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老看到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非常激动。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钱老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是钱老得知中央组织部决定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感悟:
这三次激动正是一位科学泰斗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也揭示了钱老辉煌一生的根本所在。人是要有一定的追求的,人是要有一定的精神支柱的,这个追求和精神支柱越高尚,他所取得的成就越伟大。强烈的爱国情愫,就是钱老辉煌一生背后的那个不竭的动力。
2、钱老的“争”与“让”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为中国人争气”,是钱学森的追求。为国争光,是钱学森的信念。如果没有老一辈科学家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就没有胆量和魄力挑战尖端科技,就不会有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钱学森的“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钱。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美国准备授予钱学森院士称号,被他拒绝。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感悟:
“钱学森的“争”与“让”,带给我们温暖、感化和醒悟。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拥有了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和优越得多的工作生活条件。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是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才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才能迎来大师云集的喜人景象,推动中国走向真正的创新大国、科技强国。
3、钱学森的“四不”原则
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这是钱老的心声,也是他人生境界的写照。
●感悟:
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不按原则做事,或是因为抵御不了诱惑而抛弃了原则。都是不应该的。钱老的“四不”原则很具体,面对时下的浮躁风气。他给自己定下这样的做人原则。一方面在提醒自己,另一方面也在警示后人,可谓用心良苦。
4、大师的忧虑
钱学森经常说:“想到中国长远发
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晚年的钱学森经常读报,当他看到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充满着担I心。
●感悟:
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有些科技工作者抵制不住名利的诱惑,亵渎学术的尊严事件时有发生。比如一系列论文剽窃事件……这些沽名钓誉,表面虚荣的背后缺乏的是一种严谨的学风与人文精神。
大师故事
1、神童的悟性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整,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一句话评述:
不要忽视生活,很多时候,它只要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就会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2、错个小数点扣你20分
钱学森教学起点高、要求严。米博恩同学说:“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钱学森曾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学术精神的体现。
●一句话评述:
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人生也一样,你对生活马虎,生活同样会马虎地对待你。
3与妻子62年的相亲相爱
钱学森被誉为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获得至今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结合,既包含了青梅竹马情,也囊括了激情、亲密、承诺三要素。真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小时以兄妹相称。在1947年的旧历七月初七这个中国情人节,钱学森向蒋英求婚,两人从此携手走过62年风雨,用一生的爱坚守了对彼此的承诺。
●一句话评述:
真正的爱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它让我们用尽一生的光阴去坚守一份承诺,还让我们明白责任的重要。
4、对子女:没有“言传”只有“身教”
钱老的儿子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一句话评述: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5、捐款“大户”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的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人代他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一句话评述:
为国为民,慷慨解囊,心系祖国发展建设,爱心彰显人格魅力。
评论集锦
钱学森的一生是展现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一生。钱学森走了,成为光照人类心灵的精神星座。仰望这个星座,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前进的方向。
——新华社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无论伟大,或者渺小,不会再产生钱学森这样的人。他属于他自己的那个时代。他的逝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人民网
钱学森逝世是巨星陨落,这提醒国人,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更加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级人才。在高度评价钱学森科学贡献的同时,如何真正落实科技兴国、教育兴国,加快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加快强国兴邦的步伐,是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香港《文汇报》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惟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
——红网
毫无疑问,国家和民族都将铭记钱学森,因为他是爱国者、奉献者,也因为他是一个批评者。批评是爱国情怀的一部分,也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因为爱,所以无法容忍谬误。因为尊尚科学,所以只能选择求真。铭记钱学森,是要说出发自内心的看法,更是要找寻理性、建设、负责的解决之道。
——《新民晚报》
真正的大师,除了事业的建树外,还有着崇高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缅怀钱老,仰慕之余有所悟:天才是无法复制的,而世间更多的是凡夫俗子,不可能人人都成大师,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我们无法复制大师的学术成就,但可以复制传承大师的人格,同样会受益无穷。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