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经》中圣言的聆听

2009-01-27 03:17王兰明
群文天地 2009年19期
关键词:亚伯拉罕福音言说

一、引言

语言的本质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被聆听、被理解。语言的存在取决于被聆听而不是被言说。

东西方哲学和宗教有许多关于聆听的说教。儒家言圣人知天道,这个“知天道”决非在认知意义上的“知”,确切地说,它是在聆听意义上的“通”——通天人之道。孔子云:“六十而耳顺”然后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耳顺要花毕生的精力。希腊人也注意聆听与交谈(这体现在演说与雄辩上)。海德格尔云:人都是在他聆听的范围内言说的。“人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讲话。这一回应就是聆听。人听,是因为他聆听那寂静的命令。”

本文将分别从《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和约伯与上帝的对话和《新约圣经》中信徒的祷告与聆听来论述圣言的聆听。

二、亚伯拉罕的上帝和约伯的上帝

上帝的圣言是给予人类的基本启示。全部旧约回荡着上帝这句话:“请倾听,你要生活。”耶稣在福音中强调了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听了神的话并遵照执行的人是有福的。”(路11:28)

亚伯拉罕的上帝在旧约中从未出现,或者说,始终没有以视觉的形象出现,上帝在这里自始至终都可听而不可见。当然,上帝的声音仍然是清晰而不容置疑的。因此上帝可以与亚伯拉罕定约、可以允诺、命令、考验、警告、惩戒以及如此进行等等的具体活动。

在“创世纪”中关于亚伯拉罕与上帝的相关对话记载如下: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的儿子以撒,……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在这里,上帝是亚伯拉罕的直接对话者,以某种方式显现,或者是在某种异象或启示中,或者是在亚伯拉罕99岁时的亲自显现,或者是通过使者(天使)。他具有主宰人的能力,并且也乐于显示这种能力。他自称是全能的并且也表明是全能的。但上帝并没有自称是全知的,也没有表明自己是全知的——否则他不会用超越伦常的考验方式来试探亚伯拉罕的忠诚和敬畏。可以说,在亚伯拉罕的内心与上帝之间存在距离。至少可以说,亚伯拉罕的上帝之声,与内心的声音或良知是没有关系的。上帝只能通过对亚伯拉罕行动的观察来实施他的考验,而不是通过洞察来了解亚伯拉罕的内心隐秘。 “耶和华明白了,亚伯拉罕是他所有信徒中最忠诚的一个。所以他不再需要这位老人再证明自己的虔诚了。”

下面也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圣经》本身贯穿着询问无辜受苦的意义这个问题的主导动机,人们也称之为“约伯问题”。苦命的约伯是无辜受苦者的典型。他本来生活幸福,敬畏上帝,但他的一切突然被剥夺了。他自己病了,染上麻风,除了生命一无所有。如今他开始——不是控诉上帝或否认上帝给了他一切,而是与上帝论理。他询问上帝,想要上帝为自己的无辜作证。他要求上帝给予解释:主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我(伯30:20)。那时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伯38:1)耶和华又对约伯说: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吗?与上帝辩驳的可以回答这些吧!(伯40:1-2)于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我只好用手捂口(伯40:3)。询问无辜受苦的意义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唯一的答案是约伯面对全能的上帝——上帝自旋风中对他言说——的秘密时的缄默。这就是以《圣经》的眼光看人在世界上的处境。约伯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他因此缄默,尽管他以前曾有奋起抗辩的一切理由。

对思想史的回顾表明,以上所听到的声音现象一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解释,直至被当作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例如亚伯拉罕对上帝呼声的回应,在霍布士、帕斯卡尔、斯宾诺莎以及当代的德里达那里得到讨论和展开,甚至被德里达视为义务学说和责任学说的重要来源。

三、《新约圣经》中的祷告与聆听

祷告就是我们与上帝相遇,与上帝同在,亲密无间,每天每日,在我们自己的言词和自己的思想里。祷告包括各种不同的说话形式和特点。 例如哈拿的歌颂(撒上2:1-11)本是感恩, 但圣经称之为祷告(“哈拿祷告说…”,撒上2:1)。 因此祷告是一个意义渊博的语词, 它包含了赞美(尼9:5-6)、 感恩(拉7:27-28)、认罪(路18:13)、祈求(王下20:1-11)、代祷(出32:11-13)等操练。基督徒的祷告是建立在上帝与信徒之间父子关 系的根基上的, 所以新约教导信徒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约14:14;16:24,26), 因为“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约1:12)。祷告乃为上达天听,通过祷告可以让上帝听到自己的内心声音,祷告就是与天人沟通。祷告不是像外邦人所想象的那样,好像念咒语一样对着祷告词去念。圣经中只有主祷文,这只是示范。祷告是和上帝说话,如同儿女和父母交谈一样,对上帝说你想说的,向上帝说你的需求等。

马太福音6:6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祷告的时候,我们要把心交给上帝,而不是单单背诵给上帝听。上帝感兴趣的是我们用心与他交通,而不在我们选择的词藻。腓立比书4:6-7说:“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籍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基督徒认为,人类有信仰上帝的观念,也有亲近上帝、求告上帝的本性。这种本性的具体表现就是祷告。人在遭受巨大患难时,就想寻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更稳固的保障。这种天性证明人类与真上帝有密切的关系。只是因为罪恶的破坏,使上帝与人之间正常而密切的联系中断了,“以致远离忘记神,不认识独一的真神,不慬荣耀他,感谢他,求告他”(诗篇14:4)。基督徒认为“若向慈爱的真神发声呼求,他必留心垂听”(诗77:1);“若求告他,他必拯救”(诗55:6)。

聆听是灵命塑造的基础操练。不操练聆听的人,灵命不可能成长。宣讲在事奉中有极重要的位置,但缺乏聆听的宣讲,最终只能成为“鸣的锣、响的钹”(林前13:1)。带来生命改变的话语,必定是在深度聆听中孕育的。上帝的儿女要操练聆听他的声音,在聆听上帝的过程中,他们将经历被塑造、被引导、被更新,最重要的是他们将体验“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新约圣经》的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记叙了耶稣基督的教导与事迹。其中有大量关于聆听的教导:“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罗10:14)正当顺序应当是听、信、求告。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罗12:17-18)。“你们受了圣灵,是因法律呢?是因听信福音呢?”(加3:25)答案当然是后者(听而相信)!由此可见听的重要性。基督教的传播方式除了布道就是聆听:“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太24:14);“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自从你们听到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西1:16)。由此我们知道福音“是传与天下万民听的”(西1:23)。

除了人聆听上帝以外,上帝也聆听人。上帝监察人的心灵,并且知悉和聆听人的心灵的声音。上帝并不“看”这个世界。人也可以讲故事给上帝听。维特根斯坦说,对不可言说者应当保持沉默。人向上帝的祈祷是人的独白,同时也是对话,对话就要聆听。

四、结语

在亚伯拉罕和约伯的情况中,由于上帝对他们的考验超出社会伦理和普遍法则的限度,因此他们不仅是独自地接受上帝的指令,而且要独自地做出自己的决定、独自地承担义务。简言之,亚伯拉罕和约伯无法将自己的决定宣示于众,他们的动机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除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上帝的声音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其它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亚伯拉罕和约伯聆听的私密性。在这里,对亚伯拉罕和约伯动机的探问是至关重要的:亚伯拉罕和约伯为什么要依从上帝?这种依从在德里达看来是出于“绝对的义务”或“责任”。他将其表达为“某个人以对绝对他者应负的责任的名义超出应对诸个他者应负的责任”,也就是为了某种绝对的东西而去放弃或牺牲另一些非绝对的东西。

以爱倾听,在祈祷内保存,圣言结出果实,因为上帝按照对我们的计划培育造就我们。上帝的圣言保障信徒灵修的食粮与成长:“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圣奥斯丁说:“每日念‘我们的天父,祈求每天的食粮,难道你们不知道三种食粮,即物质食粮、圣体和天主圣言吗?”按照耶稣的应许,圣言让我们的祈祷符合上帝的旨意:“如果我的话存在你们内,你们愿意什么,求吧,必给你们成就。”(若15:7)

参考文献:

[1]安希孟.西方哲学与神学对聆听的解读[J].南京:江海学刊,2004(2).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在安居[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3]倪梁康.聆听“神灵”,还是聆听“上帝”[J].杭州:浙江学科2003(3).

[4]《旧约圣经》,创世纪,22;约伯记,30,38,40,《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南京:1989:18;501;506;507.

[5]H.奥特[瑞士]著.圣言的倾听者——不可言说的言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主祷文,又称作祈祷文,是主耶稣亲自传授给我们的祈祷文,是教会所有祈祷文中最完美、最宝贵的。常用的主祷文有: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天赐给我们;饶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拯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都是你的,从现在直到永远。阿门.

(作者简介:王兰明(1963-)男,山西隰县人,硕士,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亚伯拉罕福音言说
一个亿万彩票中奖者之死
因生病而孤独的孩子的福音
POT TUCK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秋天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善意比诚实重要
善意比诚实重要
懒人平板电脑支架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