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自行车城市”的出现,绝不是杭州城市管理者心血来潮,而是体现了一个多方受益的城市经营大智慧。
一年多时间,被昵称为“小红车”的公共自行车,已在杭州遍地开花。
从2008年5月1日开始,杭州公交公司在西湖景区、城北、城西范围内以公交首末站为核心,以名胜区、小区、商家、广场等为结点设立了多个试点区,并设置了62个租车服务点。
眼下,杭州市有更大的“野心”。“公交可以与城管、规划等部门,做一份长远规划,杭州要设置10万辆、20万辆的规模。”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公共自行车的最终目标不是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100米。”
“你的车可能只有
停到月球上去了”
事实上,早在2006年2月1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就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提倡公益自行车破解公共交通的难题》。
朱炳仁提议,用公益自行车来缓解公共交通难题。公益自行车是指统一色泽的属于城市居民共有的自行车,停放在各交通的关节点,免费让市民骑行。这种车不得出城,不得停放在社区及单位内部,由城市志愿者进行维护。
朱炳仁眼光独到,他在提案里说,目前国内尚未有城市推行这一工作,如果杭州率先做好这件事,将会像早几年杭州公园取消门票一样,在全国又一次树立创建和谐、精致、大气、开放的新型城市的榜样。会给杭州加分,不仅增加社会效益,其经济利益也会从别的方面得到体现。
其后的发展堪称迅速。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是按公共服务来定位,在国内尚无先例,与国外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有所不同。整个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均依托公交公司,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政策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
按公交公司方面的官方说法,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体系,构建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及停车换乘(P+R)组合交通模式,是延伸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施公交优先,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又一重大理念创新。
在杭州推行公交自行车的另一方面现实背景是:汽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顺畅出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明天,你的车可能只有停到月球上去了”,有媒体在报道时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不止是“最后一公里”
杭州一直在努力打造品质生活之城,这是杭州新的城市定位,城市交通首当其冲。显然,杭州已经进入了一个初级汽车社会。拥有一辆私家汽车,多年以来正是品质生活的一件代表物。有消息称,杭州人均拥有汽车比率在全国36个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一。中石油、中石化在杭州的汽油销售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全国第三。
与汽车数量暴增相对应的是,废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车辆剧增堵塞道路,交通梗阻不畅。唯一的缓解方式只能是“公交优先”——即打造完整的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大众运输系统。
“最后一公里路程”则是城市大众运输系统的难题,像杭州这类人口规模的城市,公共汽车站点安排无法密集,否则一趟公交车搭下来要数小时。“经过研究后发现,乘客在公交车站下车后,平均要走一公里路才能回到家”,王国平在最初解释公共自行车交通的概念时说:“因为这一公里路的不方便,许多市民选择买车,开车上下班,关键就在最后一公里。”
于是,2008年5月1日,杭州市政府首次推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解决杭州日益拥挤的交通问题。
为让市民出行能主动选择自行车这样节能环保的大众运输工具,从沿西湖的公共汽车站开始,最开始先设置60多个自行车租赁点,提供2000多辆自行车供人借用。
为鼓励市民及游客多骑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的租赁价格设定十分便宜:第一小时免费,2小时内1元人民币、3小时为3元,还可以采用适合本地居民的“甲地租、乙地还”模式。
一小时免费确实解决了不少交通问题,因为一小时以内完全免费,于是很多人要去银行去邮局或办任何一点三公里范围以内的事情,就来租辆自行车。还有市民索性借助公共自行车来作自己的健身工具,在湖边和运河沿线都能见到这些悠闲骑行的人。
公共自行车一推出,便是一片叫好声。有媒体评论称,这可能是几乎没有一点反对声音的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
人们有多喜欢小红车?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来印证——
“这些日子(2009年2月)天气好的时候,公共自行车日租量在4万人次以上,而现在总投放量不过1万辆左右,那就意味着每辆车每天被至少4人租用。这个租用率相当高了,说明大家对公共自行车已经非常认可。”
杭州公交集团党办副主任祝荣强,惯用数字说明事实。他算了一笔简单明了的账——“去年一年,杭州公交运量是10亿多人次,平摊到每一天就是270多万人次。杭州推出公交自行车,其目的并不在于分流公交运量,而是借助自行车的方便快捷吸引更多的人放弃私家车,把出行都尽可能转到城市公交系统上来。现在,人们不愿乘坐公交出行的主要原因还是路面上车辆太多,公交太慢,平均运行时速只有12.5公里。可是在没有车辆阻挡的专用道上,快速公交能达到时速25.3公里,这就很快很方便了。要是以后能把公交的平均时速提高到18公里,就等于还能增加一半运力,差不多就是130多万人。当然,这是个理想境界,但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日渐成熟的城市样本
杭州公共自行车在国内其他城市无参照样本,最具参照价值的还是法国巴黎的“自由自行车”计划。此前曾有评论说,杭州与巴黎一样,是最适宜步行或骑行漫游的城市。的确如此,从优美的城市环境一直到相对温暖无风沙的天气,都适宜以这样的方式来舒缓进入这座城市。
2007年7月15日,巴黎推出公用自行車计划时,很多反对的声音都认为这事长久不了,但实施了一个月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愿意骑着政府提供的自行车上下班和购物以及短途办事。自行车不仅使巴黎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也给解决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提供了新思路。一位市政管理者说:“我们已经看到这些自行车减少了交通拥堵,有越来越多的自行车,就有越来越多的司机改变他们的出行习惯。”
至2008年底,巴黎将公用自行车投放量增加到2万辆,同时开放更多的租车站点。这座城市的目标是:任何需要使用自行车的巴黎市民步行3分钟就能到达租车站。如果每辆车每天租用率是十次,就意味着每天20万人的出行需要从汽车转换为人力。换算起来,那就是数十万辆汽车减量,这对城市能源、空气污染、噪音、废热、交通事故和市民健身需求都有巨大影响。
显然,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巴黎。杭州的小红车计划,已经成为一份日渐成熟的城市样本。
作为全国第一个在政府支持下推出完全公益性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不仅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杭州也成了国内不少城市效仿的对象。
在江苏江阴市请杭州为其代建公共自行车系统后,舟山市引入杭州租车模式已进入操作阶段。海口、三亚等地也有意请杭州代建公共自行车系统。
江苏江阴是第一个向杭州“取经”的城市。据该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分管负责人陈浪介绍,为缓解公交运行压力、打造无缝隙公共交通系统,江阴在2008年9月起决定推出公共自行车,江阴市常务副市长高佩通过报道获悉杭州已在试运行后,带队赴杭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