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专家咨询认知度调查

2009-01-25 05:43刘小利
决策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受访者咨询专家

刘小利

要完成一次效果理想的公共决策咨询,党政机关领导是一方面,参与咨询的专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形成两者的协同互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咨询效果。

您在决策之前会咨询专家吗?

随着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决策专家咨询机制正在各地各级党政决策中展开。然而就目前的进展来看,虽然各种形式的专家咨询实践广泛展开,但是,专家咨询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完全实现。

那么,决策专家咨询会上提出的意见多大程度上被采纳?目前的专家咨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完善?围绕这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研讨的方式,对青岛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学员开展了一次“决策专家咨询机制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308份,有效问卷251份。涉及的领导干部包括青岛市委党校第三十一期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等7批全体学员。他们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党委机关、政府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占47%,党委机关占17.1%。职务分布情况中,局级33人,占所有人数的13.1%;处级185人,占所有人数的73.7%;科级26人,占所有人数的10.4%。参与者中有193人是大学本科毕业,占总人数的76.9%,具有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学历的44人,占17.5%;拥有中高级职称的88人,占35%。

认可度超90%

为了解领导干部对专家决策咨询作用的认识和评价,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跟领导干部对专家决策咨询作用态度有关的选项,分别是: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现阶段作用不大,以后会逐渐加强;重大决策才有帮助,一般决策有没有无所谓;给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烦,影响效率;有利于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使决策更具有合法性;反映民众心声;帮助政府制定协调社会矛盾的政策;为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针对这10个选项,问卷又设置了5个等级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项中,选择非常同意的161人,占64.1%;选择比较同意的72人,占28.7%,两者相加占到了92.8%。这就是说,有超过9成的人认为决策专家咨询机制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数据统计还显示,有超过8成的受访者对决策专家咨询机制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有86.9%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咨询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84.5%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咨询“为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82.9%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咨询“有利于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另外,74.9%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咨询能够使“决策更具有合法性”。在“帮助政府制定出协调社会矛盾的政策”和“反映民众心声”等方面的作用上,受访者的支持率也超过56%。

与这种积极正面的认知度相对应,调查显示,只有3.2%的受访者选择了专家咨询“给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煩,影响效率”的观点。

由此可见,通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专家参与决策实践的广泛开展,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高度认可专家咨询的作用,这也与座谈研讨会上所得的结论完全一致。

“体制机制病”

虽然,公共决策专家咨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从目前的机制建设进展来看,专家决策咨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对专家咨询机制进行一番“望闻问切”式的把脉诊断,会发现哪些问题呢?

为了解青岛市各级领导干部对存在问题的看法,通过与学员座谈和参阅有关文献的方式,总结出13条当前正普遍面临的专家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编制了“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的态度量表,供受访者选择。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13个问题都给予了较高的认同度。

统计数据特别显示,跟体制机制有关的选项认同度最高。其中,选择“决策咨询制度不完善”的比例最高,为81.6%,不同意率仅为8.4%;紧随其后的是有70.6%认为是“决策咨询体制不健全”;有70.2%的人选择“决策咨询程序不规范”。

实际上,认同比例最高的这三个方面,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即决策专家咨询中一直存在的“体制机制病”。这也是未来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的重要方面。

在体制机制方面,调查还显示,“缺乏对专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意率为65.7%,不同意率为9.6%。“缺乏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同意率为68.9%,不同意率为8.8%;

另外,还有60.1%的人认为是“专家咨询以论证已有方案为主,而非出谋划策”,由此造成咨询效果不理想。再加上有近7成的人选择“缺乏对咨询效果的评估”,由此可见,在决策中、决策后的工作中,形式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专家库资源

要完成一次效果理想的公共决策咨询,党政机关领导是一方面,参与咨询的专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形成两者的协同互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咨询效果。那么,从专家的角度切入,能够发现哪些方面的问题?

为此,本次调查在13个问题中,围绕咨询专家也专门设置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选择专家范围窄”的,比例最高,为68.9%。认为是“咨询主体(专家)定位不明确,受领导意志影响严重”而造成决策咨询存在问题的,占65.8%。接下来,有65.7%的人选择是由于“缺乏对专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有关于决策咨询专家的调查问题中,只有这3项超过60%。由此可见,决策咨询专家库的建设,也是一个重点方面。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即选择“刻意排除与领导观点相左的专家”、“专家本身的能力、水平不足”这两个选项,同意率分别为37.8%和42.2%,都低于50%。从这两个选项的调查结果来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对专家是普遍信任的,刻意排斥专家意见的现象,并不十分严重。

调查显示,单纯从专家自身的角度来看,“专家缺乏足够信息和经费”、“专家提供咨询前缺乏足够的时间准备”这两个实际问题,都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分别是55.4%、54.4%。

根据这个数据结果来看,专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用什么措施来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决策咨询专家、决策咨询机制3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症方可下药,如何来更好的完善公共决策专家咨询机制?

在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11条改进措施,包括:转变领导观念,提高领导认识;推动专家咨询程序化、制度化;健全专家咨询体制;创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提高咨询专家的素质和能力;建立领导决策问责制度;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确保决策咨询的独立性;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与专家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咨询专家的资格认证体系。对受访者态度的测量仍旧采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供受访者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问卷中提出的11项措施得到了受访者的普遍认同。所有措施都有至少84.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回答“非常同意”的受访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回答“比较同意”的受访者。

如果按照认同度高低排序,选择“转变领导观念,提高领导认识”、“推动专家咨询程序化、制度化”的比例最高,都是95.6%。由此可见,观念转变与制度建设,是未来完善公共决策专家咨询体制机制的关键。

调查显示,对完善措施的认同度超过90%的,还有5个方面,分别是“建立政府与专家畅通的沟通渠道”,占94.4%;“健全专家咨询体制”,占92.8%;选择“创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的,占92%;选择“提高咨询专家的素质和能力”占91.2%;“建立领导决策问责制度”占90.8%;认为应该“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占90.4%。

此外,还有88.5%的人,认为需要“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这正是完善决策专家咨询机制的“第三方力量”,值得重视。同时,认为应该“建立咨询专家的资格认证体系”的,占到了86.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家库建设是提高决策咨询质量的核心之一。这也正好与前面围绕专家的分析相对应。

调查还显示,对以上措施表示“比较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比例都非常低。其中,比例最高的一项是“确保决策咨询的独立性”,也仅仅是4%。这充分说明,本调查问卷中所提及的完善公共决策专家咨询机制的措施切中要害。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措施如果在今后的决策体制改革中得到实施,将会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本文系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合作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受访者咨询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