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君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财经类高校,中央财经大学建校60年来秉承“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2004年以来,学校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本着凝聚合力、以评促建的思想,于2005年开始探索全员育人工作考评机制,并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开展了全员育人工作考评实践,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良好育人氛围。
一、构建科学的全员育人工作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2006年,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任委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作为咨询与决策层,覆盖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打破了过去学生工作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的局面,形成了全校一体、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同年,学校进一步扩充委员会职能,将全员育人工作的推进与深化纳入委员会的工作范畴。为确保工作有进展、有成效,委员会一改以往只面向教学单位、以学生工作为核心、以听取汇报为考核渠道的做法,明确全校所有单位、所有教职员工都是育人主体,都要开展育人工作,制定出台包括所有单位在内的全员育人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全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
指标体系体现出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针对性强。委员会根据各单位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与特点,坚持分类设计,深入调研,分别制定教学单位、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指标体系,形成了教学单位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于一体的指标体系,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成为各单位开展全员育人工作的指南。二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定性指标包括领导机制、制度建设、工作理念、工作举措、教育载体与途径、教育专题等;定量指标包括全员参与度、专项经费投入、专兼职队伍配备、工作科研成果、学生成就等。三是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的结合。为凝练、推广各单位在育人工作中好的做法,学校将特色工作纳入考评指标体系,要求各单位不仅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创立德育品牌,而且更要注重在全校范围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二、开展全方位的全员育人工作考评
学校尊重育人工作规律,在明确考核对象与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考核周期、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明确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员育人考评工作周期,成立了包括委员会委员、部分教授、青年教师与学生在内的考评工作组,同时不断修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考核方法》,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形式多样、以评促建、深入有效的考评办法。
以2008年为例,考评工作分单位自评、网上公示、考评小组实地调研、委员会综合评议、展示评优5个环节。各环节要求明确,其中单位自评要求各单位出具一份包括育人理念、全员参与情况、育人特色、育人成效、存在问题与展望等在内的自评报告和一个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旨在促进各单位系统梳理、总结, 提升育人工作;为加强工作宣传、确保各单位自评材料的真实性,学校设网络展示专区和意见箱,接受全校师生的检阅和质疑;委员会将考评过程作为宣传育人工作、促进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将工作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实地考察,通过档案查阅、听取汇报、召开群众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相关单位育人工作,对其自评结论进行属实性评价并给出建议等级。继实地考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小组汇报,审议并确定各单位的考核结果,对小组考评与自评结果不符的情况开展论证与复核。评议结果经公示,学校按等级给予建设性奖励经费,同时,明确树立先进、推广特色的建设思路,开展全员育人工作“先进单位”和“特色项目”的评选。委员会通过听取参评单位汇报、现场答辩评选出先进单位与特色项目,并对获奖单位给予配套建设性奖励经费。2008年学校共投入建设性奖励经费29万元。
三、全员育人工作考评实效性分析
从考评设计、过程实施与后期反馈看,整个考评工作切实推动了全员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全员育人成为共识,育人理念深入人心
多年来,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必须是全校所有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教辅服务单位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合唱”,而不是哪个单位、哪个部门的“独角戏”。因此,党委在工作中坚定两个指导思想:一是全体教职员工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把“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始终;二是要凝聚全校涉及育人工作的各方力量,构建立体化的育人工作格局。考评工作不仅是学校党委育人理念实践的检验,而且更落实到了每一位教职员工,在全校形成了育人工作的共识和合力。
围绕全员育人指标体系,各单位在工作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师生特点,梳理形成本单位的育人理念。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考核中,各单位纷纷展示既紧扣学校育人主题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理念。如商学院的“以德为本,以能为先,动态创新,全方位为学生服务”;政府管理学院的“优质师资教书育人,科学治院管理育人,精细流程服务育人,和谐环境氛围育人”;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铸造国际化英才”等。部分单位一改以往因不直接面向学生导致工作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管理、服务中注重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注重主动征求学生意见,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如后勤服务集团每学期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结果;图书馆发动学生选书、评书、参与购书;资产管理处在住宿用品采购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考虑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更是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设立学生助理、召开座谈会、问卷调研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制度修订、管理、服务中的参与度。
2.立体化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不断深化
学校党委明确将全员育人工作的推进与深化列为学校重点工作。2006年3月,学校成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要点、专项经费预决算,负责全员育人工作的推进与评估、队伍建设等。至今委员会共召开全员育人专题工作会议16次,先后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及包括师德建设、队伍建设、共青团建设、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在内的18项配套文件。
在委员会的有力指导下,全校全员育人,形成了“强部门指导,多中心服务,学院、研究院有效实施,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立体化、扁平化的育人工作格局。“强部门指导”是指学校强化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保卫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对党委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决定的执行力,部门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如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团委制定并完善了包括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在内的各项制度、办法。党委组织部与学生工作部在共推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中分别承担了号召与组织者、管理与服务者的角色,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与团委形成了日常思想教育与主题思想教育的分工与合作,教务处与学生工作部、团委合力开展素质教育等。“多中心服务”是指学校成立直接面向学生个体服务的中心,先后投入370万元用于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设施建设,培育成立学生成长发展辅导中心、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助学服务中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等,直接面向学生开展一对一服务工作,其窗口式与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欢迎。
3.育人渠道进一步拓宽,学生受益面大幅增加
各单位积极拓宽渠道、创新制度,先后推出班主任制度、综合导师制度、住楼辅导员制度、成长导师制度,成立学习支持中心、建立学生活动指导教师库。2008年,教职员工指导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人数占全校人数的75%;共有172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覆盖93.6%的本科生班级;1, 000余人次的专业教师担任学习辅导中心教师和学生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等;218名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综合导师,覆盖23.4%的本科学生,实现了实践、科研、实习、就业的一体化指导及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机结合。3年中共有13名青年教师积极响应学校住楼辅导员制度,踊跃报名入住学生公寓成为生活园区指导教师,覆盖43.2%的学生;462人次的党员管理干部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与1,943名新生结对开展成长发展辅导,覆盖30%的本科新生。教育渠道的拓宽、学生影响源及受益面的增加,切实增强了育人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师生的亲情关系被学生们认为是学校最为温暖的方面。
4.促进育人工作品牌化的建设与推广
各学院、研究院在配合学校各部门、中心开展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特色。如外国语学院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提升外语演讲能力,引导学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应用数学学院以《班级自我管理手册》为载体深化班集体建设;法学院将专业实践教育、职业伦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开展“法律之星”人才培养工程;统计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服务社会的调研活动;MBA教育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延伸式的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助推本科生成长成才;社会发展学院建立以阅读专业名著和交流读书心得为主要内容的团队学习制度等。
为加强育人工作品牌化建设,2006年,学校以“一个单位一个特色,实现育人资源全校共享”为建设目标,在首次全员育人工作考评的基础上,开始挂牌建立了一批立足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成长需求、面向全校学生的德育示范基地,如读书会、中财辩论园、学术后援服务中心、健康加油站等。为持续推动育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推广特色工作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学校在全员育人工作考评中设立“特色项目”奖项,评选推出了如法律之星、健康加油站、大学生生活目标管理等一批特色项目,对各单位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特色育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生活目标管理为例,学院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设计成长成才目标管理卡,对学生开展规划指导与个性化辅导,其成功做法在全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得以很好的推广。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