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良性循环

2009-01-25 05:42计国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

计国标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确保高校办学特色鲜明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能否结合实际不断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能否研究出高水平的成果问题,而且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基本状况

尽管与众多“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相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依旧比较薄弱,但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已经充分认识到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措施推动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

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校通过孵化校级科研项目、配套补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积极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多项措施,推动全校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学校共出版专著19部,2008年已经增长到28部,其中有6部被译为外文;2004年学校共发表论文398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6篇,而2008年发表论文527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2篇,港澳台刊物7篇。2006年至2008年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及横向课题1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除此之外,近5年来,学校共参加国内学术会议90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举办国内学术会议85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3次,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每年一届的“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领域的知名论坛和“官产学研”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其次,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按照“全面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实施“135工程”等措施,目前基本建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两大学科群和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群和工商管理学科群两大学科群;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校重点学科和校重点建设学科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为带头学科、以院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为支撑学科的学科架构。经过近5年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学科层次和专业分布比较合理,特色与优势学科群共同促进的发展格局。伴随着学科建设的突破性进展,硕士学位点快速递增,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2002年只有4个硕士点,在校生规模仅220人,经过2003年和2005年两次申报,新增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到目前学校共有13个硕士点,2009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近950人。三级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及近年来的变化参阅图1。

二、在推进科研与学科建设互动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

学校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这些进展,既取决于学校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更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总体来看,学校在推进科研与学科建设互动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1.确立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总体来看,学校目前依旧是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型大学,本科生占全部在校生的80%左右。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从长远看,如果缺乏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学科,如果没有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师资,既不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会带来严重制约。面对这种局面,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明确确立了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2.推行三级梯队学科队伍管理模式

经过7年建设,学校入选了北京市创新团队5个,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1人;引进了副高以上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多人,引进博士90多人;遴选了10名学科带头人,25名学术带头人,2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这些优秀师资对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在2002年之前,学校一共只有3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7年的培养和引进, 2009年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已达135人,是2002年的4倍之多,其中有43%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33%的导师具有硕士学位。

3.加强资金投入,提高科研及学科建设的硬件水平

近年来,学校坚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配置财力资源,执行学科建设项目划拨经费,突出重点研究方向,强调科研力量整合,保证了各院系所学科建设的方向与学校整体学科布局调整相一致。2003年~2007年的5年,学科建设共投入经费4,149.876万元,其中北京市下拨重点学科经费1,532.72万元,学校投入2,617.156万元,为学校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是学科建设的源动力,保证了学科建设的正常运转。从2008年开始,除了北京市科研引导性经费外,主要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投入,每年投入近千万元。

4.奖励对科研及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

制度引导行为,行为影响绩效。近年来,为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及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学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注入了制度性的驱动力。其中,在科研方面,以“鼓励投身科研、重奖优秀成果”为导向,先后采取了校内项目立项孵化、研究生科研立项、重点项目资金补贴、重要成果现金奖励等多项措施;在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实施“135工程”等措施,遴选并资助了一批学有所长、勤恳敬业的教师,通过制度性的激励,大大提高了他们投身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四、未来的设想及工作重点

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争取博士点零的突破,新增一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构建学科层次和专业分布较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各学科之间强有力的相互支撑,使学校的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为突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拟在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以下8个方面的突破:

1.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此,我们将切实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科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主要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制定学科建设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重大问题,保证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级系(院)成立以系(院)负责人为组长,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相关专家参与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鼓励跨系(院)交叉合作),负责落实所在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系(院)学科点和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以院系为基础的校、系(院)两级管理。

2.为申报博士点提供充分的条件

无论国家和北京市对学校申报博士点有什么限制政策,无论申报新的博士点有多大的难度,我们按照博士点建设的要求进行现有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的。只有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科建设,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学科层次提升方面取得机会。

3.继续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分层次推进学科建设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对全校的学科分3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第一个层面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这些学科要瞄准学科前沿,多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它们在全校学科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新亮点;第二个层面是校重点学科,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科基础,充实学科内涵,加强梯队建设,多出标志性成果,其建设目标是获取市重点建设或市重点学科;第三个层面是校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对象主要是非硕士点但准备申请硕士点的成长中学科,对这些学科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着重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其目标是通过几年地建设后申请硕士点,使学科建设工作在整体上得到推进。

4.实施科研整体水平提升工程,有效提高科研水平

具体措施包含3个方面:一是通过“科研专项工程”,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北京市重大专项科研计划,确保“十一五”期间由我校牵头组织国家或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和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专项不断增长; 二是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工程”,在现有本科实验室基础上,探索文科重点科研实验室建设的创新机制,重点建设4~6个校级重点科研实验室,争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拟建设3~5个校级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保持“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领先地位,争取有1~2个校级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进入北京市级基地行列;三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平台,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5.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进一步构建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要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好、用好年轻的学术骨干,优化学科梯队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断提高学科团队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

6.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各学科要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承办、参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以国际合作项目为龙头,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大力营造国际化的办学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学术环境。积极寻求教育与科研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合作领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7.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促进学科动态发展

建立学科滚动建设制度,每5年评定一次,以必需条件和科研量化条例为依据,进行目标管理。对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进行年度考核,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科将予以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警示、调整、停止拨款直至调整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学术带头人进行年度考核,并把学科团队的整体工作实效纳入学科带头人年度考核范围。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达到评估要求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将给予相应待遇并对成绩突出者予以重奖。对不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评估要求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限期整改或进行更换。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雯]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川:部署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5年行动
政策资金扶持 重庆培养五类农村致富带头人
高校“双带头人”建设中的困境及应对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点学科”的综合评估模型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研究
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