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孩子的谎言像是美丽的肥皂泡,一戳就破,强制性的破灭惹得孩子伤心难受的同时,更可怕的是留下难以愈合的阴影。家长不如和孩子一起站在阳光下,欣赏梦幻般的绚丽,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段段美丽的小插曲,让孩子童年美好的梦一个接一个……
现象一:我家有华南虎
小堂妹不让湾湾抱她的宠物狗,湾湾说不让抱就不抱呗!谁稀罕!我家的小鹦鹉也不让你摸!它会说好多话了。堂妹有点动心了,但仍不示弱地说,我也不稀罕,我妈带我看过海豚,它还要和我亲嘴呢!哼!我家有华南虎!湾湾只听说华南虎是个稀罕物,但还不知华南虎的把戏已经揭穿,还继续活灵活现地编排呢。
现象分析:6岁前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快,表现力强,但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因此出现将幻想与现实嫁接在一起的现象,以满足对自我的肯定与欣赏,更主要想在同伴面前显示与炫耀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其说他们在说谎,不如说是在吹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吹牛行为,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地训斥与管理,甚至上升到道德问题上来教育孩子。有的专家认为善意吹牛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可以充分表达快乐,建立自信心。随着孩子辨别、分析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
给父母的建议:对爱吹牛的孩子,父母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呵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编故事,鼓励孩子画出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与创造意识。但幼儿年龄还小,认知水平不高,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还很弱,家长也不能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比如,不可用“不听话,大灰狼来吃你!”等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来吓唬孩子,让孩子习惯于将想象当作现实的事物,生活在幻想之中。家长要逐渐教他们区分开现实和想象,增强孩子的理智和分辨能力。
现象二:大概是我动过吧
双休日里,小博想趁父母午睡的时候,用DVD机放喜爱的碟片,他实在忍不到爸妈规定的时间,想偷着过过小瘾。孰料,非但没看成,放里面的碟片还拿不出来了,吓得赶紧上床装睡觉。待家长醒来,小博睡得正香甜。后来,面对父母的询问,小博一口咬定与父母一起午睡的,根本没动过!直到修理部的叔叔拿出小博卡在里面的碟片,他才认错“大概是我动过吧!”
现象分析:幼儿经常会有好奇心,父母越不让动越想试试的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促使他们爱尝试,但是孩子的动作发育不成熟、生活经验少,往往造成不小心出错的后果,但不知道如何收场。这时他们害怕受到父母批评惩罚,不想承担后果,便开始寻找解脱自己的方法,盼望能够侥幸躲过。当父母不能确定孩子到底有没有犯错时,面对父母的询问,孩子就会有撒谎的行为。
给父母的建议:针对孩子逻辑性差、不经推敲的谎言,父母应该把行为与撒谎分开来处理。首先处理孩子做错的事,比方说,案例里的父母做得就很好,先将机器送去修理,再处理撒谎的问题,在事实面前,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撒谎行为是错误的。因此,需要父母顺势引导孩子思考,采取合理的方式启发教育他们,理智的态度会消除孩子的恐惧感,自然也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了。
现象三:我又受到表扬了
夺夺是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没少告他的状,令妈妈很恼火。当夺夺提出想要个盼望已久的玩具时,妈妈对他提出要求,如果老师一周不告状,双休日就带他去买。从周一到周三,夺夺每天都向妈妈汇报“我又受到表扬了!”而且一天比一天进步得让人感到欣喜,妈妈高兴地向老师询问。结果老师回答,夺夺就第一天的行为较往常收敛些,老师头一天表扬,他第二天就恢复了老样子。每次犯错后他都会主动向老师检讨,并请求老师给他改过的机会,别告诉妈妈。老师准备给他两天的机会,再和家长联系。
现象分析:利用奖励刺激孩子进步是家长们经常采用的手段,在某些时候的确是孩子改掉毛病的积极动力。但当孩子的毛病靠自身能力无法克服的时候,家长的物质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想其他的办法,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很多孩子因此把说谎作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说谎不仅会让孩子心理不健康、引起身体的紧张,长期说谎对身心也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尤其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谎言,虽无恶意,但是如果对孩子的说谎不加以制止和教育,就有可能养成孩子说谎的习惯。
给父母的建议: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编故事美化自己的心理,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不论撒多大的谎,我们都要给他机会,避免孩子失去自尊,破罐破摔。讲清自己的原则:乖孩子父母喜欢,诚实的孩子父母更喜欢。给孩子定目标时期望值不要过高,免得孩子付出努力也难达到父母的要求,采用撒谎来暂时解决问题;要切实可行,家长密切关注,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引导孩子关注结果的同时,更体验努力过程中的快乐与意义。这样的孩子会勇于面对过失与错误,承担后果,并积极改正,成为生活里的强者。
贴心提醒:
1.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2.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如说“告诉妈妈杯子碎的原因好吗?”比“杯子谁弄碎的?”效果好,前者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后者会让孩子琢磨机会推卸责任。
3.肯定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
4.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撒谎的根本原因,而不将惩罚作为最终目的。※
(责编 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