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要有可看性

2009-01-22 08:48郭再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时政会议受众

郭再杰

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就是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我们所理解的时政新闻就是关于领导人物活动的新闻和有关政党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以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发布的报道。”我国的时政新闻涉及国家大计、百姓生活,内容重要、事关重大,一直是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核心内容、重中之重。

电视时政新闻的困境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时政新闻优其是地方台的时政新闻)一直得不到百姓的叫好。在同档节目或同时段栏目中收视率较低。并且受众群体除了党政机关干部外,在普通百姓中一直得不到更大的拓展。以省级卫视《新闻联播》栏目为例,时政新闻平均时长都占到了整个栏目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然而收视率却在省级卫视各栏目中的排名较为靠后。2009年第28周河南卫视《新闻联播》全国35城市平均收视率仅为0.034。

造成时政电视新闻收视率低的原因

电视时政新闻其实是一座新闻富矿,出现这种重要却不好看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创新不够。具体体现在报道手法单一,行文呆板,说教式语言过多,画面单调,视觉效果僵硬,报道内容不敢大胆突破。近几年来,各省级电视台纷纷加快了电视创新的步伐,但重点都放在了民生新闻和娱乐节目上,虽然在时政新闻上也逐渐放开了手脚,但力度却明显不够,使电视时政新闻日益不能适应百姓需求。随着新闻立台的观念深入人心,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显得尤为急迫。让时政新闻一改冷面孔,增强亲切感、人情味,更适合普通受众的口味已势在必行。

对增强电视时政新闻可看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河南电视台从事时政新闻报道近10年的一名记者,我认为电视时政新闻创新要从3个方面人手:一是领导活动的报道,二是会议新闻的报道,三是政策信息的解读。

领导活动求生动。领导活动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必须在镜头、背景音和同期声的运用上下工夫、做文章。首先,多使用特写镜头、运动长镜头能充分渲染气氛、表达情感。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2008年来河南考察。笔者在编辑画面时就在多处使用了总书记和工人、农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特写镜头。2008年、2009年,温家宝总理来河南考察,我又大量使用了如温总理亲自登上粮囤查看库存小麦,总理拿起锄头为农民锄草、为农民浇地的长镜头,都是超过十几秒的连贯画面。这些特写镜头和长镜头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央领导亲民爱民的情怀,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电视是声画艺术,同期声是电视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节目笔者共用了5段同期声,如总书记在河南焦作桑坡镇对围拢过来的乡亲们说:“时隔14年,我再来桑坡看大家,这里马路宽了。房子高了,你们也富裕了。你们还要继续努力,山外有山,要让所有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好不好?”村民:“好!”节目中还有总书记和一线工人、乡村教师、残疾学生等饱含深情的对话,整个节目饱满而富有张力,充满现场感。将电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背景音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交谈声、大家爆发的掌声、企业车间机器的轰鸣声等等,这些生动有效的要素用背景声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充分扩展画面空间,使节目更立体、更真实,传播效果生动而极具感染力。

会议报道求精练。由于受时空条件限制,会议画面更为单一、静态,会议新闻的文字稿件也显得格式化、程序化。更易让人产生欣赏疲劳。因此,只有精练的会议报道才符合受众的视觉需求。要使会议报道精练必须做到:1、画面要多样,要根据会议的重要性和播发时长来拍摄镜头,如一分钟以内的一般会议新闻,就少用推、拉、摇、移的运动镜头,多用固定的切镜头。如果时间稍长的最好多用讲话者手势好、表情好的,多用听众聚精会神听、拿笔记的特写镜头,这样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推迟受众的审美厌倦。2、文字稿件要抓核心。写会议文字稿件一定要抓住会议内容的核心、重点和关键,要将影响社会发展的,与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内容传达给受众,避免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更忌拖泥带水、言之无物。如我们经常遇到的行业工作会议、工作部署上就要多写两笔。工作成绩可一笔带过。中央台报道会议新闻的方法就比较灵活,如一般的教育会议、工业会议等题材,文字稿采取的格式多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某某会议上获息,我国将采取什么什么措施……”。画面前两个镜头使用会议的,说明事件的出处,后面的画面完全从会议上脱离出来,换成相关会议相关题材的画面,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会议新闻的可视性。做好会议报道,记者的思维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平面、静态的时空,应该向复杂、立体、动态的方向发展,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包装、打造会议新闻。另外,会议新闻还可以用新闻链接和新闻背景来延伸和拓展空间,增加新闻厚度。

解读报道求贴近。解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报道,它更倾向于政策面解读,是近些年电视新闻才流行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新闻体裁,一定要强化贴近性。就是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每年的全国“两会”是亿万中国人民所关心的大事,许多地方台都会不吝笔墨地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有字板解读式,有数字解读式,也有主题报道解读式,其核心还得贴近国计民生,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关心,才会爱看。如河南卫视“两会”的数字解读之一,“1.5亿: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使全国1.5亿学生受益。今年教育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将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样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才能引起共鸣。另外,解读的外延是宽泛的,不仅可以解读政策,还可以盘点成就等。如改革开放3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都可以做成系列解读报道。河南电视台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解读。就强化了贴近性,要求每一篇报道都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实现新闻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这组报道广受观众好评。

创新是新闻事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让观众更喜爱。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时政会议受众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