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元 姜亭亭
摘要:本文就《人民日报》2008年妙用对偶、反复、排比、引用、仿拟等修辞方法,巧拟新闻标题,探讨如何创造新闻标题的寓意美和意境美,使标题既达到形神兼备,又起到揭示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2008年新闻标题修辞方法探妙创造美
新闻标题在传播新闻中不仅文字上要简清,而且还应讲究修辞,力求文字优美,形神兼备,给人以尽可能多的审美。新闻传播界学者蒋晓丽指出:“形神兼备与虚实相生一样,即是通过具体、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启发的物象,来唤起读者的无限思绪,去发现、发掘它们的内蕴。去补充、丰富它们的意义。”①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对审美的追求是不可少的。我们认为,2008年《人民日报》在运用修辞方法,巧拟新闻标题方面,有新的走势,值得探讨、借鉴。
巧用“对偶”
新闻标题讲究美感,使用对偶修辞方法是带来审美的因素之一。对偶,即用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对偶中大致有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平仄相对。如《人民日报》2008年6月5日消息标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湖南省长沙市传递(主题)岳麓山间书声琅橘子洲头飘祥云(两行副题)
副题对偶句巧妙并高度概括了北京奥运圣火在长沙站传递的盛况:“岳麓山间书声琅”,是指奥运火炬传到岳麓山时。湖南大学的260名学生齐声朗诵梁启超所作《少年中国》,铿锵语音回荡在岳麓山问;“橘子洲头飘祥云”。正是对“祥云”火炬从爱晚亭出发,经过毛泽东铜像、岳麓书院,到橘子洲头等独特风光的描绘。这一标题,对仗较工整,意境深邃,严谨又佳妙。
宽对:只着重字数相等,结构、词性相同或相近,不求平仄。如《人民日报》2008年4月25日消息标题:
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支持奥运会(两行主题)
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副题)
一看主标题,就会自然想到:在阳光明媚的4月,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用语言和行动,实践着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庄严承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支援服务行动”中。标题对仗虽不甚工整,但概事达意简洁有力、朗朗上口,达到了思想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对偶修辞格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较多,但不可滥用,以免因辞害意。即便是宽对,也不能宽得无边。
妙借“反复”
反复。又称叠字,复叠。是有意地把相同词语反复陈述,突出内容,加强语气,使形式齐整,语感和谐。同一字词在标题里反复出现,意在强化某种信息,同时具有审美意义。新闻传播界学者彭朝丞指出:“将标题中的某些成分重叠使用,不但不感到是多余重复,反而能增添文采,增强表达效果。”如《人民日报》2008年4月28日消息标题:
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一行主题)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一行副题)
标题概括的是:《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各地实施公益岗位援助,帮助解决零就业家庭困难,至少一人就业;探索推行“出现一户、帮助一户、解决一户”动态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主标题中反复出现三个“一户”,突出强调零就业要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不仅能表现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能强调语势。但这种重复是有节奏和规律的,要注意探索和创新。
善用“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的词句排在一起,表达同一性质、范围的内容,使标题铿锵有力,气势贯通。例如,台湾作家柏杨逝世后,《人民日报》2008年5月4日通讯标题:
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一行引题)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主题)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近十年的铁窗生涯。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共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题材作品面世。
引题将4个“十年”复唱排列,强调的是,柏杨坐牢“十年”中,坚持一边服刑,一边笔耕,被称为传奇作家。这一引题不仅是“排比”,同时又将“重复”融于“排比”中,颇见功力。
再如《人民日报》2008年12月30日新闻评论标题: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行主题)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之七(副题)
主标题中3个重复的“不”字,源于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中的排比句,朴实无华,掷地有声。以此作新闻评论的主标题,既是对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体现,也表述了党中央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精神。将继续把改革开放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
恰切“引用”
引用,就是把现成的诗词、成语、典故直接引入标题,使标题简练生动,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一字不差地引用原话是直接引用;将原话缩减,保留其主要成分是间接引用。在标题中采用后者的较多。如《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7日新闻述评标题: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主题)——从2008年秋季拍卖说起(副题)
主标题出自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意是,重重的青山遮挡不住奔腾江水的东流。述评以此句作标题,是针对2008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秋季拍卖市场不景气,遭遇寒流而发。但遭遇会带来新的策略,相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终究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正如江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给人以信心。
再如,《人民日报》2008年9月3日新闻标题:
千树万树梨花开(主题)——沈阳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纪实(副题)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引用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北疆冰天雪地的壮景的诗句。诗人把那架满树枝的雪絮和春天满树怒放的梨花联系在一起。
这条新闻,报道了沈阳市按照“工业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市发展的全局谋划,实现“事转企”,使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效。政府职能转变有力推进,文化市场管理高效有序。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主标题,比喻恰当,引用贴切。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来,吹出了文化市场的新景象。作者以此作标题,意在表现正确路线一旦得到贯彻执行,就会带来一片美好的景象。
翻题“仿拟”
仿拟,也称翻题式。仿拟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模仿诗词、成语、谚语等现成的句式并加以适当变通,创造一种新的说法。对此,新闻传播界学者陈仁风指出:“仿拟。既可以与原句的主旨、意境、格调相同,亦可反其道而用之:既可以表现标题说古道今的书卷气,亦可表现标题追逐潮流的时尚感。”如《人民日报》2008年8月13日通讯标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灾区群众尽欢颜(主题)——四川震后一千万群众干部安置纪实(副题)
主标题是仿拟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汶川大地震,致使四川400余万户群众住房倒塌和损坏。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与省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在90天内,让1000余万无家可归的灾民住上了过渡安置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奇迹。杜甫笔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变成了灾区的现实。
再如《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一条消息的标题:
一桥飞架变通途(主题)——走访落户广西的签约项目(副题)
主题是仿拟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句,用来展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已签约并落户广西的几个项目的新闻事件,巧妙、恰当。这样仿拟,形象地反映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地区,就像隔海相望的两个快速崛起的高地,而博览会犹如“一桥飞架”。让双方的经贸往来由相隔“变通途”。可谓一切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总之,通过多种修辞方法巧拟新闻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且过目难忘,并有所回味。当然,要使修辞方法收到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效果,就必须使之符合新闻标题概事达意的要求,切不可为求新奇而造作,弄巧成拙。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