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的使用

2009-01-22 08:4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篇数新闻人物新闻来源

姜 晨

新闻报道平铺直叙、枯燥无味,这是当前国内不少读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怎样才能使新闻报道引人注目、充满浓郁的“鲜味”呢?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杰克·海敦曾经说过:“引上几句话能使稿件生动活泼,就能使稿件‘动起来。”由此可见,恰当地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几句引语,可以让报道生辉增色,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当前国内媒体直接引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抽样调查。

直接引语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江苏省委机关报)等三份报纸,并以2009年3月16日至3月20日三家报纸刊登的新闻作为随机抽样样本,统计其报道中直接引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有如下三个特征:

报纸上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篇数偏低。5天来《人民日报》共计刊登新闻427篇,其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有51篇,仅占刊登新闻总篇数的11.9%;《新华日报》共刊登新闻530篇。其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为76篇,占总数的14.3%。比例略高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直接引语的运用上虽多于《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但最终结果也不容乐观。412篇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的篇数仅为114篇,占27.7%,仍然未能突破总篇数的三分之一。国内著名的新闻学者刘其中先生曾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三份报纸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家美国大报在新闻中使用直接引语的比例竟高达93%。国内国外两个数字,对比悬殊。

单篇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的使用次数偏低。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三家报纸上运用直接引语的报道中,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并不算高,一般仅为1条或2条,使用4条及4条以上直接引语的新闻报道屈指可数。而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三家报纸使用了4条及4条以上直接引语的新闻却高达76%。

党政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的出现频率最低。本次调查还发现。不同题材的新闻报道,使用直接引语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调查所选取的三份报纸均为党报。党政新闻报道无疑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直接引语在党政新闻报道中出现得最少。在社会民生类的新闻中反而大量出现。

直接引语使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后果

如今,翻开国内的中文报纸,无一例外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带“引号”的句子少之又少,而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较高。当前,国内的新闻记者往往习惯于在采访完成后,用自己的语言对采访对象的原话进行重新表述。不可否认,尽管这种方式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但是由于记者的高度参与,采访对象的原话在这个转述过程中有可能会面临被改头换面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信息的原意很难得到真实客观的转达。此外,间接引语的过多运用使记者的主观倾向性更加明显。极容易造成新闻失实,甚至引发新闻官司。

报道中说话者“异口同声”的现象频频见诸报端。新闻报道中说话者“异口同声”的现象是指记者在引用直接引语时标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说话人的现象。

部分记者在使用直接引语时,特别喜欢用“他们说”三个字来引出~段加了引号的“豪言壮语”,以为这样便可以增加报道的分量,提高新闻的可信程度。殊不知。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漏洞,因为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一群人同时说出同样一句话的情况。长此以往,读者也会对其信源的可信性和说服效果产生怀疑。

改进和完善直接引语使用的几点思路

众所周知,在新闻报道中引上几句直接引语。是让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之一。如何恰当、准确地使用直接引语,成为当前国内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使用直接引语必须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时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原话,切不可断章取义、任意肢解、歪曲说话人的语意。一些记者为了刻意追求新闻的传播效果,在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时。明明知道这不是说话者的原意,却喜欢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挑”出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或者篡改采访对象的话。更有甚者,甚至代为“说话”,这不仅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

使用直接引语必须同时交代清楚新闻来源。报道中经常出现“相关负责人说”、“围观的市民说”、“有关专家说”等字眼,这些所谓的新闻来源,是真的在引述采访对象的话吗?无名无姓无职务的“说”,实际上是一种“说”的含糊化。其实这些说法往往就是记者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可信度和权威性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削弱。所以,为了提高直接引语的可信程度,在直接引述新闻人物的话语时,记者有必要清楚地交代新闻来源,写明白采访对象的姓名和职务。必要的话,还应该进一步提供他的年龄、特点或其他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细节。

直接引语要与说话者的职业、身份、性格等相吻合,做到“话如其人”。毋庸置疑,实际生活中不会有两个人的职业、身份、性格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中不该让两个人的话语风格一模一样。如果不能用话语表现出各自的风格,那么报道中的直接引语严格说来就算不上采访对象自己说的话,而只不过是记者挂在采访对象名下的套话罢了。因此,记者在使用直接引语时,人物话语也要有个体差异。若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专家说市民的话,市民说话的口气反而像专家,则会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笑料。

直接引语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少而精当,一针见血。闪闪发光的言辞、犀利凝练的评说以及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的简要概括能加深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深化文章主旨。直接引语应当引用新闻人物原话中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记者用引号引起来的当是“一针见鹿”的关键部分。以“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最佳。

猜你喜欢
篇数新闻人物新闻来源
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花园支持性环境营造研究
——以澳大利亚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国际航空空间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简称 IAA)2015年上半年按 IAA 类别收录的内容介绍在40行以上的篇数情况
2012年《资源导刊》发表各县(市、区)文章排行榜
《电讯技术》2007~2009年论文发表情况比较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