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产生的多重因素分析

2009-01-22 08:48周秀敏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礼貌情感语言

周秀敏

禁忌,英文是taboo,源于南太平洋汤加岛人的土语,指“神圣的”或“不可接触的”人、行为或事物。当某种行为或事物被看做是“禁忌”,与之相关的语言就成了禁忌语。禁忌语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语言和文化中。据《国际英语使用》(Intemation-al EnglishUs-age)中的分类,英语禁忌语主要涉及宗教、性、排泄、疾病、死亡、社会地位等级、年龄和体重。由此可见,遭禁的多为污秽、粗俗或圣洁、神圣的词语或话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语言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传播社会文化的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禁忌语也不例外。葛校琴曾指出:“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和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范畴。”

禁忌语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反映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同时。也深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本文将主要以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为例从心理、社会文化和礼貌三个方面来探讨禁忌语产生的根源。

心理因素

语言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任意性。语言的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一个词的意义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现,这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但是语言作为一种外界刺激,会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影响。Samuel IehiyeHayakawa在《思维和行为中的语言》(Languagein ThoughtandAction)一书中曾指出:一个单词或表达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信息意义和情感意义。前者是它的指示义。后者是它引起的个人情感。情感意义不受信息意义的影响,因为信息意义相同的表达它们的情感意义却大相径庭。如在英语中pass away和die都表示“死”,但前者的情感意义是积极的,易于接受。而后者的情感意义是消极的,不易为人接受。这说明语言会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影响,语言的使用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同样,禁忌语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心理根源。

语言的灵物崇拜。人类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对主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捉摸不透,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力量,往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人们相信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了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种语言禁忌其实源于语言的灵物崇拜。如生活中人们常诅咒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因为施咒者和被咒之人均相信语言有神秘的超人力量,所咒之事会发生到被咒之人身上。这也是咒骂语被列为禁忌之列的原因之一。

避俗求雅心理。在视觉上,人们总是青睐美的事物。同样,在听觉上,人们倾向于选择优雅动听、婉转美妙、易于被人接受的语言,讳避那些令人作呕、粗俗难听的话语。当这些令人不悦、惹人不快的话语在交际中无法回避时,人们便巧妙地选用一些含糊雅致和温和文雅的词语去代替那些可能使人窘迫、伤人自尊的粗俗直露的说法。如在提到生理现象,特别是和排泄、分泌有关的事物时,人们不说“去拉屎”“去大便”等较粗鄙的语言。而用“去方便”或很模糊的“我去一下就来”“等我几分钟”等:女性月经称“好朋友来了”,买卫生棉叫“为好朋友买点面包”。谈到人“面貌丑陋”时,常用“长相平平”。

心理联想因素。语言中会使人有不祥之感的词汇一般不能随便提及。如疾病、死亡历来是人们最大的恐惧,人们忌言“死”。并创造了很多避“死”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away、go to sleep、be atrest等。汉语中人们更是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量身定做了死亡委婉词。《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曰薨,大夫日卒,士曰不禄,庶人日死。”有些本身没有禁忌意义的表达因为会使人联想到不愉快的事物最终也被划人了禁忌语的行列。例如:汉语是声调语言,同音异形异义字很多,中国人送礼物时避免送“钟”,因忌讳“送终”;忌讳分梨吃,因为“分梨”同“分离”同音;电话号码尽量避免带4,因为“4”同“死”。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是受一定规则制约的,这些规则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联。由此推出。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社会文化之中的。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深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是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折射,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域的语言使用。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所有的社会习俗和所处的社会体制等都会促使禁忌语的产生。

宗教信仰。宗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人们迷信鬼神。信仰上帝,崇拜神柢。人们的思想被宗教信仰、迷信观念和封建礼法所束缚,有关上帝、神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话语就成为不能随便提及的神圣的东西,否则就被视为是对上帝、神和神力的不敬和亵渎。例如,基督教在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活动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的言行亦受到基督教义的制约。“十戒”中有一条要求人们不能妄称诸神的名字(如Jesus),否则就会触犯戒律,因为心灵的纯净是基督教的美德。而语言的纯净是捍卫这一美德的方式之一。

价值观。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人们的期望和希冀、要求和禁忌,是对行为进行评价和实施惩罚的标准体系。价值观组成了价值体系,也是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会产生不自觉的影响。例如,作为西方价值观之渊源的西方哲学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尚独立、自由、平等和个人进取。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更使“人权”、“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涉及种族歧视的词语被纳入禁忌之列;对许多显示社会地位低下的“卑微”职业,人们也不再直呼其名,而是通过夸张拔高的手法,使这些职业听起来显得冠冕堂皇。如,“园林工人/gardener”成了“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理发师/barber“变成了“艺术家,tonsorial artist”;“屠夫,butcher”也成了“肉类技术专家/meattechnologist”。

社会习俗和制度。社会习俗为人们的言行设置了种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特定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法律等条件下会得到加强。《礼记》中曾记载周贵族为强化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统治秩序,推行“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长妾”的制度。违反这种制度就是

违禁,将遭到社会谴责,甚至杀身之祸。受其影响,中国人至今不愿随便提父母之名:秦王赢政时期,农历第一个月被改成了正月。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字狱”也孕育了一些禁忌语。清雍正年间,翰林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人告发,说他“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被斩首示众。

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加强了禁忌语的禁忌性。在西方历史上。一些小说因含有污秽语,亵渎宗教词汇和脏字等禁忌语而不能顺利出版。如:劳伦斯的《虹》,西奥多·德莱塞的《天才》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曾遭禁或不能以全貌出版。

礼貌因素

人类学家Zdenek Salzmann在《语言,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曾说过:礼貌就是体谅他人、举止有礼、言行得体;它不受年龄和地位差别的影响,为所有社会成员所期待。礼貌是文明的象征,是评判人类活动的标准,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Leechs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先生根据中国文化特点总结出的适合中国人交际活动的“礼貌原则”说明:礼貌是人际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它不断规范人们的言行,提醒人们在交往中要“讲礼貌”,要努力同时保全自己和他人的面子。禁忌语会“引起对方或公众的反感”,是不礼貌的,会成为交际的障碍;反过来。礼貌也催生了大量禁忌语。语言中涉及性、死亡、排泄、贫穷、社会地位等级等不可提及的词语和话题都会威胁人们的“面子需求”,是人们所力避的。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受特定社会文化的制约,深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禁忌语的出现是心理、社会文化和礼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禁忌语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我们预测、理解和掌握禁忌语,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也说明在语言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应当多一些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考查,多一些语言使用规则的学习,使二者互为相长。

参考文献:

1、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何自然:《语用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马伟林:《影响禁忌语发展的社会因素透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礼貌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小猴买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