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难忘的记忆 书写非凡的成就

2009-01-22 08:48金志毅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一等奖日报通讯

金志毅

5月,第26届(2008年度)河南新闻奖(报纸部分)评选会在平顶山举行。

来自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和长期从事新闻教学、新闻学研究的专家以及中央驻豫新闻单位、省广播电视系统、省报、省辖市报、专业报、企业报的行家里手经过两天夜以继日的精读、推敲、评议、投票,最后从全省各报刊推荐出的226篇文字参评作品中,评选出特别奖1篇,一等奖56篇。二等奖82篇,三等奖110篇。综观全部获奖作品,评委们一致认为,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不辱使命,真实记录了不同寻常、令人难忘的2008年:从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到“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到神七的发射飞天: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本届河南新闻奖参评和获奖作品有以下几个亮点:

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

2008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省媒体始终把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主线。如《河南日报》的系列报道《学十七大精神话企业发展》,选取了河南省1l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从其经营理念、发展经历和经营业绩等方面与十七大有关精神相对照。用事实揭示相关联的内涵,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精髓。11家企业,写了11篇报道,篇篇写得精彩:每一篇都用细节、用引语、用对话,用小段落加小标题,并由社长、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围绕十七大精神作点睛式的点评。这种创新的写作方法,既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加强了报道的分量。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快感。扩大了宣传效果。《郑州日报》的消息《陇海大院32年书写人间大爱》,报道的是郑州市陇海大院老中青三代爱心接力,不离不弃照顾一个多灾多难家庭的感人故事,消息字里行间折射着邻里和谐互助的人性光芒,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坚强乐观的精神力量,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生动样本,也是一曲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颂歌。

《河南商报》的评论《新起点呼唤新河南》,不仅有力度,而且有思想深度,引导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全省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的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

获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大型系列报道《探索“崛起之路”》,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背景下推出的,它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系统回顾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大地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崛起之路,是对河南省30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结。这组系列报道分量重、气势大、激情浓,用大量典型的新闻事实,描绘了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由过去“古、土、苦”到如今“新、活、亮”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过程,呈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实现“中原崛起”之路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未来实现新跨越的有益探索。

面对突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我省媒体快速反应,精心组织,科学筹划,唱响抗灾救灾的主旋律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电力、交通设施的严重损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河南省电力、交通、铁路等系统纷纷派出救援队奔赴灾区抗击冰雪灾害。省内许多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大量的、全方位的报道。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河南省各新闻媒体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带着深厚的情感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采访队伍,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并且在第一时间,拿出重要版面和位置,通过开辟专栏、专版,充分调动言论、消息、通讯、系列报道、图片等多种新闻报道手段,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反映灾情民情,热情讴歌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并对河南省人民心系灾区、关注灾区、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给予了充分的报道,形成了诸多亮点。在大量的宣传报道中,言论作为报纸的旗帜高高飘扬,发挥了鲜明的战斗性和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河南日报》先后发表了20多篇抗震救灾系列评论,体现了党报应有的舆论引导水平。被评为一等奖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一线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为题,以饱蘸深情、激昂的笔墨,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钢铁意志和民族之魂,热情讴歌了举国救援、全民行动的伟大壮举。文章气势宏大,充满真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河南日报》另一篇荣获二等奖的评论《因为有爱,我们众志成城》,感情饱满,酣畅淋漓,叙议结合,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在本届新闻奖评选中,报道抗震救灾的获一等奖作品占一等奖总数的10%,通过《洛阳日报》的消息《铁军士官武文斌劳累过度牺牲在救灾一线》、《开封日报》的通讯《3.3万串冰糖葫芦和1万元捐款》、《洛阳日报》的通讯《我们都不是独生子》、《河南医药卫生报》的通讯《一块腊肉》、《教育时报》的通讯《等到孩子都有学上……》、《河南法制报》的言论《总理的眼泪》、《拖拉机报》的消息《“东方红”加速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等9篇获一等奖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媒体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导向意识,充分发挥了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这类作品人选一等奖,也在情理之中。

全景展示与突出河南地方特色相结合,做好奥运盛会和神七发射的宣传报道

如果说2008年上半年我们经历了大难大悲,下半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神七”的发射则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让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从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到奥运会在“鸟巢”落下帷幕,河南众多媒体在用好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稿件外,还都尽力结合本地特点,凸显本地特色,于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和全景式的充分报道中,着力报道好中原儿女迎奥运、参与奥运的情况。《洛阳晚报》的通讯《洛阳女孩巴黎护卫奥运圣火》、《郑州日报》的通讯《奥运健儿吃的水饺是咱郑州人包的》、《淇滨晚报》的消息《迎奥运浚县农民自拍MV》、《青年导报》的通讯《周国允:河南走出的“筑巢人”》、《驻马店日报》的消息《上蔡元素,铿锵冲奥》、《舞钢报》的消息《舞钢公司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大河报》的通讯《河南人在“地球”上奔跑》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视角,突出了风格独到的河南特色,把河南人民对北京奥运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展示在读者面前。

《济源日报》的现场短新闻《我见证了神七发射那一刻》,在送评的报道神七发射的作品中人选二等奖。

围绕“农”字做文章,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也是省内媒体关注的热点。参评作品中,《濮阳日报》的通讯《小康路上党旗红》,报道了濮阳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经过长期摸索,创造出的新的成功经验——“以舆型带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推动新农村发展和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生产经营发生了许多变化,由最初的土地承包到户,发展到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集中,再到土地经营权整体流转,改单独经营为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焦作市的沁阳市西万村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河南分社的通讯《一个村庄关于土地经营权的大胆探索》、《河南科技报》的系列报道《沁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验调查》、《焦作日报》的消息《沁阳市敲响中国第一槌》,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党的惠农政策鼓舞下,河南连续5年实现夏粮增产,河南省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粮仓”。《周口日报》的消息《我市夏粮产量突破四十六亿公斤》,向广大读者报告了周口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该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背景材料运用翔实得当,获得了一等奖。《河南科技报》的系列报道《河南粮食足天下》,则系统地阐释河南粮食丰收的背后是农民种粮观念的改变和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从深层次上揭示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舆论监督力度明显加大,社会效果良好

一张报纸如果缺少了舆论监督,就丧失了它的战斗性。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公正、客观、准确地把握好舆论监督,既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推动工作,让党和人民都满意,新闻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这次作品评选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上可以看出,河南省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在加大,取得的社会效果也更加明显,在一等奖中有4篇舆论监督方面的作品。如《焦作日报》的消息《一封信在市区“转”了11天》就非常典型。一封市政协通知开会的信,在市区走了11天,直到会议结束了,信才收到。这样的邮递速度太让人感到吃惊,评委一致同意由原二等奖改为一等奖。又如《河南日报》的消息《今后咋办却只有一句话》,说省农业厅在回复省政协重点提案时,用4张纸介绍过去的工作,只在回复的最后一句话才讲了今后的打算。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批评,却给读者留下思索、评判的空间,是一篇无声而有力的批评报道。《大河报》的通讯《郑州热力价格比出品价高4倍?》、《汴梁晚报》的消息《途中两次被“卖”最后一甩到滑县》、《濮阳日报》的消息《校长儿子办婚事全校放假一天半》也非常典型。

评选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缺点

一是新闻的时效性。这是年年都说的老问题。但是本届新闻奖评选中时效性差、时间概念模糊的问题依然存在。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媒体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向读者报告最新鲜的事实。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华社的消息屡获一等奖,大都因为时效性强而占据了优势。

二是作品超长问题。新闻写作要精练,消息如此,通讯、言论也都应如此。评奖标准限制作品字数,实际上体现了鼓励写短新闻的一种导向。同时,字数限制也是硬杠杠,让超长作品人选就会造成不公平。有些作者不管题材大小,下笔就是洋洋洒洒数千言甚至上万言。有的人平时没有精品意识,到了评奖时,才发现篇幅超长,又不忍割爱,便在推荐表上动脑筋、打埋伏。而某报的通讯《10万年,“许昌人”露出真容》,推荐表填的是4350字,本应该拿掉,核查后实际上不到3000字。报送单位填表如此不认真、不负责,评委会认为数字不超也应拿掉。

三是题材“撞车”问题。今年报道郑州“保罗天价头”事件的稿子就有4篇。评委会不可能对这些同一题材的作品都给奖很高,只能按照新闻规律,看谁报得快,看谁写得好,看谁有创新来决定取舍。4篇作品中《大河报》略胜一筹而获一等奖。为了避免题材“撞车”,各媒体应选最有自己特点和有特色的作品来参评,这样获奖的几率会高一些。

四是不准确、随意夸张和硬伤问题。某报选送的消息《濮阳成为最新最大彩麦繁育基地》,说最新最大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哪家机构认定的?据有的评委讲。彩色小麦种植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河南省南阳的邓州市早几年就已大量种植,报道过此事的《南阳日报》还曾获过新闻奖。同样某报选送的消息《秸秆综合利用热能技术催生朝阳产业》、《灵宝9位私营企业家到清华大学深造》,也因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被降了等级。某报的《500元一双河南解放鞋走俏欧美》,标题用了“走俏”,内文又说“风靡”,其实这种鞋2007年外销了3500双,2008年外销了7500双,两年不过1万多双,无论“走俏”,还是“风靡”,都有些夸张了。有的作品把时间、地点搞错,有的关键环节出现错别字。一家报社送的通讯中,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泉州写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另外一篇报道“许昌人”的作品,把旧石器时代的“石”弄成了“时”。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就是硬伤,不仅影响获奖等级,甚至会被淘汰出局。

五是不重视背景材料的交代和运用。如某报选送的消息《我校两教授分获二等奖》,可说新闻价值高,时效性也强,但是最关键的背景材料——这两个二等奖是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的,而且是河南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最有新闻价值内容的没写,非常遗憾。同样,某报的消息《三门峡平陆紧密协作“中毒羊”案件告破》,文中没有说“中毒羊”是怎么中毒的这一关键问题,在参评作品评价中再作介绍岂不为时太晚?

(作者单位:河南省记协秘书处)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一等奖日报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部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通讯报道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可怕”的一等奖
通讯简史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