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华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时期,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也引起了激烈的竞争。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我们的设计创作源泉仍依赖于翻译的国外建筑书籍,主流社会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时,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了解建筑师的角色定位,熟悉建筑师的职责范围,进而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必要与及时。
关键词:建筑师;素质;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41-02
目前国内设计咨询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供需失衡,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外企业进驻,更使得各个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者深感国内优秀设计人缺乏。具体表现在:在跨出校门短时期内,建筑系培养的本科生到研究生都难以胜任设计实践工作。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关注到一系列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工作者、建筑师和学生们正面临着的现实问题,包括:究竟怎样的建筑师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建筑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时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市场对于建筑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希望能够带来些许启发。
1市场需要主观心态良好、专业水准高的建筑师
究竟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与一线工作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带领人沟通后,文章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主观心态和优秀的专业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
1.1对建筑师主观心态的要求
①正确认识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长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
建筑师不是理论家,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那属于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学术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畴,而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设计工作。
建筑师也不是哲学家,的确,像路易·斯·康这样伟大的建筑哲人,以其圣经式的建筑言论,影响和感召着一个时代的建筑师。但这并不是大多数建筑师的方向,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康不算成功,他一生的大多数方案都留于纸面。
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将在其中度过大多数时光的所在,意识到这些,哪位建筑师还会敷衍了事呢?
建筑师对国家和社会也负有深刻的责任,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一经建造,通常要使用几十年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各具特色、缺乏主次的众多标志性建筑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建筑师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建筑,避免因此而来的混乱的城市面貌呢?
建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盖在土地上。建筑师没有资格牺牲国家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满足个人创作的欲望。不单是服务于投资建设方,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这是建筑师的职责。在学校的专业教育中,从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之初到每一个具体的设计题目指导时,教师都应将建筑师职责的内容结合实际,灌输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身为一名建筑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建筑师的团队精神。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有艺术性的一面,比较容易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团队精神。事实上,作为生产行业,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复杂分工,使得严密的团队协作成为必需。
设计院、事务所等常见的架构是在内部分为不同的设计小组,比如因为不同建筑类型的规范不同而分为商业,住宅,学校,办公楼小组等,小组间的互相协调是顺利完成大项目的保证。小组一般由资深建筑师带领,一味追求个人表现而不讲团队精神的设计师对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已成为惯例。
由此可见,建筑师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对于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校的专业教育阶段,应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要团队集体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③不断学习的态度。优秀建筑师是由时代造就的,只要将身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稍作对比,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对建筑设计不断提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筑院校培养出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以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脱颖而出。
建筑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行业这就需要建筑师具有不断学习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到钢结构,从石头、木材到钢和玻璃,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建筑形象一次次的飞跃。建筑师要创新,就必须掌握新技术。
除此之外还包括新设计手段的学习,美国著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在闻名世界的解构主义建筑——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首次引入了用于航天造型技术的软件,这使得将古根海姆美术馆完全自由的外形,转化成为施工图纸进行建造成为了可能。当然,有人认为建筑师对计算机软件的过分依赖将导致创造力的退化,但在西方很多建筑学校,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实被列为重要课程之一。应该承认。新一代建筑师对于新型设计手段的掌握是必需的。不断掌握和运用性的设计手段,要求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对于建筑师保持更长的职业生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对建筑师专业技能的要求
①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周边环境的建筑约束和文化约束、使用者的需求、项目的市场定位、建筑的性质和特征,都是建筑师必须纳入分析判断体系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构想。这是对建筑师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考验。而最初构想在设计全过程中的逐步落实,则取决于建筑师的宏观控制能力。从构想到施工图的完成,众多具体问题需要判断取舍、不断追溯和贯彻最初决策,将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的解决方案,避免出现因为战术而改变战略的错误。
②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积累是建筑师必不可
少的过程。包括: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建筑法规规范知识的积累、对于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正是由于足够的积累对时间的要求,建筑设计被不太准确地称为“老年人的行业”。一般来说,建筑师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岁以后,而50岁以下的建筑师都属于“青年建筑师”之列。建筑师需要充分积累,才能寻求到知识和创造力的平衡点。积累的实现也来自于对生活点滴事情的关注。在建筑学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和细节,并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③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坚固、实用、美观”是维特鲁威提出的最早判断建筑优劣的标准。审美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前提。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改变着生活其间的人们。建筑的外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用者的审美和情绪。建筑的美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建筑的美表现在温文尔雅,商业建筑的美表现在生机勃勃,建筑的审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和国家的特征,也是当地社会人文的重要组成。缺乏审美素养的设计人员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是工程师。而在审美素养中尤为重要的是宏观造型能力。悉尼歌剧院、艾菲尔铁塔等流传百世的著名建筑均可简练到用一根线条来表达,其宏观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④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包括建筑内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体中的场地设计和流线组织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建筑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各使用空间的排布和组合;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边环境的衔接;地面地下停车的组织;各建筑物间的协调关系等等。这些功能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应建筑的运转规律。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为建筑师的解决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建筑师对最终用户的关怀。
⑤表达和沟通能力。表达和沟通合称“交流”,是说明自身意图,进行讨论,并接受反馈意见的过程。包括建筑和思想两方面内容。建筑师的建筑表达能力,即将自己对空间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首先是徒手绘图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头功夫”。徒手绘图可以迅速而概括地表达设计意图,也可以用来记录,很适合于面对面的交流。徒手表达是在建筑学教育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次是电脑绘图,电脑绘图可以精确的绘制图纸,易于修改,也可以很真实的表达建筑形象和空间氛围,能够缩短图纸和现实的距离,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必不可少。这部分内容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设置为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思想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各行各业中都很必要。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是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的锻炼,采取讲评方案、公开评图等多种教学形式。
2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学的专业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要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友善共处的修养,要注重建筑学理论知识以及各类科学知识的学习,要重视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有全局概念和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培养出具有优秀竞争力的合格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