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2009-01-22 02:24周沈伟
职业·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电算化信息系统案例

周沈伟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运用到会计实务领域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从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运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和工资核算开始,会计电算化在世界范围得到了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我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这一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专业名词。并提出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阶段及具体目标:到2010年80%以上基层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使我国会计领域发生质的飞跃,传统的手工会计逐步用会计电算化代替。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对会计电算化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实例教学法”比较适合职业学校校情、生情,实效性强,教学效果好。

一、对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

1课程内容分析

我校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赵合喜、王吾合编),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内容。

(1)理论分为七章。在第一章中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核算和管理、内部结构及使用方法。通过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

(2)实践部分具体以一个典型公司制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实验案例,把系统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会计报表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用友软件ERp-U8 M8.11)中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并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会计电算化学科的教学安排在高二,此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了基础会计),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分录编制、各类报表编制的理论方法等),对会计理论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高一学生通过一学年《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学习并通过了计算机操作员初级考试,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理论上说已具备了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条件。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所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重理论、轻实验,按内容进行教学,只能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学生端坐在下面听。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既没有体现课程特点,也不利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无法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面对不断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迫切需要新兴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

“实例教学”正是比较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实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案例教学法内涵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应用所有的技能知识,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同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2对教材的三阶段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教材实施“阶段式”处理:

第一阶段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时为2~3周,共计10-12个课时,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相关概念、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内容结构及方法进行总体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学科有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阶段为实验操作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最重要的部分。用时为12~13周,共计50~52个课时,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好教学演示软件。笔者结合海盐企业使用财务软件的实际情况,使用ERP—U8M8.11版的财务软件,结合典型案例,遵循实用性原则,提前选好教学案例实施教学。

第三阶段为总结归纳与复习阶段,此阶段一般在学期期末进行。一方面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复习,在通过实验操作后,再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进行回顾,提高学生对难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会计电算化各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的操作过程进行归纳小结。

3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前,笔者先选择了两个案例:其一是北京逆日科技有限公司账套,其二是自编一个小企业账套。第一个案例教学的作用是为学生系统、全面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相关子系统的操作流程及方法,教学过程按“系统初始化一凭证一账簿一报表初始化一报表”这一会计软件处理业务的最主要操作流程进行:第二个案例是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

(1)在第一阶段(教学实施)时,把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第一个案例“北京朔日科技有限公司”,把相关的理论概念与案例实际内容相对应进行讲解,如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人员岗位分工对应、会计数据安全与操作权限设置、资料保管内容对应、系统初始化与案例中初期相关资料的录入内容对应等。通过结合案例引导分析,使学生较快地熟悉案例内容,找到理论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的对应点,加快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在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中,首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案例中企业单位财务部的会计人员分组。每组3人,分别给以不同的职责分工和权限:(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制单员(会计员)、出纳员。每个小组成员负责自己应该担任的职责,完成相应的操作内容:系统管理员主要完成增加操作员、建立账套、权限设置;账套主管主要完成系统初始化(总账设置、科目设置、凭证类别、部门、职员、客户、项目档案等),凭证审核、记账、结账、报表设置等操作;会计人员主要完成期初余额的录入、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期末的自定义结转设置及生成,期间损益结转设置与生成等操作;出纳员主要完成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和管理操作,银行存款余额表的编制,凭证的出纳签字等操作。其次,在操作前提出操作内容和要点,并提示每节操作实验的重难点。每个小组根据提示对操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操作方法及过程。再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在进行财务软件案例演示后,每个小组再分工协作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

通过财务分工操作,模拟企业财务管理操作环境,使

学生更近、更真实地接触现实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操作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操作热情,更好地投入到实验操作中。

开展小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捉进,提高协作能力。

(3)在第三阶段(复习阶段)教学中,利用第二个案例“小企业单位账套”,进行财务信息系统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过第一轮的实验学习后大体了解该会计软件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先前所产生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学生操作开始程序化,不愿多花时间自己思考,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利用该案例中“制造费用”的分配没有进行,造成资产负债表不平衡问题,在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按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初始化一账簿一凭证一系统初始化”的顺序查找出错误,分析其不平衡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

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探寻答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快乐感。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更好、更灵活地将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操作中,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小结

笔者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没有顾及系统性与周密性,缺乏一个案例教学的总计划

主要的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组成、案例教学技能目标、考核标准及方法,这些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分别制订。还有每个案例的组织计划,如案例来源、案例的侧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案例操作的具体步骤、案例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案例操作后的反馈要求及方式等。

2会计电算化学科的教学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平台

我校现行对会计电算化学科的考核还是传统的理论考试,即试卷考,对学生会计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考核认证还没有可行的方案。

3教材内容陈旧,其所附的案倒与本地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相符

在此种情况下易造成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本地企业财务软件系统的实际运用等。

笔者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学已经有7年之久,深深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更新速度之快。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使会计专业学生跟上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在职校毕业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更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制定会计电算化实例教学的总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考核平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猜你喜欢
电算化信息系统案例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