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吉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
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被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存在问题: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知识比较: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要确立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制(私有制),而在农业合作化后,是要确立土地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4年)
背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绩显著。为尽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内容: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等。
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导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评价: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是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至今)
背景: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措施: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中央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渐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最后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进行调整(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下列哪一事件说明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A.发动南昌起义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发动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B.进行土地改革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B.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副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图是某报登载的一则新闻,它反映了()
A.土改后农民创造的生产奇迹
B.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科学种田取得丰硕成果
7.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8.应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五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这两段花鼓词反映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发生这一变迁的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0.2001年2月1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哪方面的杰出贡献()
A.首先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D.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二、材料分析题
11.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指出: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材料二 如下图。
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文明生态村 及时雨
(1)结合材料,说一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富民政策或措施?
(2)请你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点)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略了经济规律。
(1)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此“路线”指引下,我国发起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中所说的“缺点”给我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请列举这一时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言论或口号。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二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量5.02亿公斤;1981年产量6.70亿公斤;1982年产量7.15亿公斤。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该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请你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B 5.D 6.C 7.A 8.A 9.C 10.A
二、1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2)建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等。
12.(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
13.(1)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或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象。前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后者的出现是因为党和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