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荣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我们必须从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四个层面来加以落实,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二是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企业要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政府要强化管理职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适应性;大学生;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96-02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其实,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包括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四个方面。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四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更为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毕业生仍固守传统的就业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就会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言:“学业失败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令人十分痛心的浪费,它挫伤士气,对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它还往往导致社会排斥,这些青年人在整个成人生活中将深受其害。”[1]因此,大学生就业也要实现大众化、市场化,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一是要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消极就业;二是要靠岗位创新,不能靠岗位维持,教育学生放弃——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要树立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意识;三是不仅能靠岗位就业,而且还能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2]。
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功就业和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形象,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乎在全世界都受到指责。教育内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因为它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因为它和当前的问题脱了节。”[3]因此,高校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面向市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高校不仅要培养顶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更要加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有灵活性,就必须尽量保持高等教育的多方位特点,以使大学毕业生得到适当的培养,为进入劳动市场作好准备。”[1]为此,高校要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各项相关工作,使得高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定位上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大胆尝试订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四个修养”,帮助他们树立“五个意识”,培养他们的“六心”,树立被社会承认和认可的大学生形象。“四个修养”即品德修养、知识修养、礼仪修养、艺术修养。“五个意识”即公民意识、国际意识、角色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六心”即爱心、同情心、自信心、上进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再次,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做到“三个适应”,即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大学生及家长教育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人才规格要求相适应,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提升[4]。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应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结合起来,而学生不应再构成一个单独的社会集体。”[3]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践、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实习、兼职、挂职锻炼等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不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执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增强,而且使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极大程度地获得提升[5]。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提升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就业适应性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更快提高。因而,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提高就业适应性也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此,企业应当主动地向高校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直接指向用人单位,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创造机会和条件。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各级政府应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不论教育系统的组织情况如何,其非集中化程度或多样化情况如何,国家都应对公民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由市场来调节。”“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使有关各方在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上广泛达成共识。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只有与所有政党、专业协会或其他协会、工会和企业不断进行对话,才能保证教育计划的稳定性和持久性。”[1]为此,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6]。最后,政府要强化其指导、监督、调控的管理职能,协调好学生、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