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与课外资料的关系思考

2009-01-20 02:30姜美欣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外语文课堂

姜美欣

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培养学生查阅课外资料的能力、利用课外资料解读我们的文本、关于文本与课外资料之间的对话”等等有关课外资料的话题俨然已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占据了学生的大脑,充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四十分钟有效的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学生交流的内容不是关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是搜集来的连篇累牍的课外资料;一节课中对于课外资料的用时介绍,长达10余分钟,甚至二十分钟左右,不能很快地切入正题,进到文章的深处时剩下学习文本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占用了课堂上大量有效的阅读、揣摩文本的时间。

2.对于相同的资料,同时要有几个学生来说,重复罗嗦,没有选择,语文课堂成了课外资料汇集的空间,冲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易给一部分学生留下“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搜集资料、罗列资料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罗列资料”,再无其他的感受,很难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语文课堂上,长长的人名、地名,繁琐的人物生活介绍,工作经历,一系列人物作品的罗列,这些资料使那些优秀的、善言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一些无法查阅到资料的、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却不知所云,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学习,至少在“预习”这一环节上拉开了学生之间学习语文的距离,甚至有些学生以自己能够查到大量的资料为荣,在真真实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却放松了自己的学习。

4.大量图片的引入,大量文字的堆砌,缩短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简化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触摸文字、理解文字、运用文字、享受文字的过程及体验。

剖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这些现象,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否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看重课外资料的引进而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否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看重课外资料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所蕴涵着的有效信息的开发、挖掘?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料并且进行评价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课外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达到的实效”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在本校范围内展开观察与思考:

前不久,随机随班听了我校五年级三位教师所做的人教版第十册老舍先生的《养花》,三位老师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课外资料。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通过对这三节课的观察,我们有了下列的思考:

1.并非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资料的展示,资料的展示应随着教材的深入,学生年龄的增长有所延续、拓宽、加深。否则,虽然也是引用资料,但也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时候引用课外资料这一环节可以略去。比如闫小新老师的课,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并没有拓宽、加深自己的理解,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因此,这样的资料亦可放弃交流展示引用。

2.并非要在正式授课前将所讲的内容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似有关,实则没有内在的联系,浪费了时间。比如程国华老师的《养花》一课,虽然在正式授课前给了学生相互交流展示关于“花”的成语、段落的时间,但与文本的主题却有一段距离,因而,这样的课外资料还是不使用为好。

3.资料交流的时间也并非一定要在正式授课之前进行,可以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结合课堂中生成的资源逐渐进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张洁民老师的课。

(二)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清晰、明朗、科学,现将我校2008年4月语文课中关于课外资料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

(三)相关结论:

学生上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文本培养自己语文能力,利用文本培养自己解读文章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也因此,阅读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要根植于文本”。

课外资料的使用,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品词析句、布局谋篇的语文能力作用并不大。因此对于课外资料的使用也要“因材进行”,而不必堂堂进行,更不能喧宾夺主,以资料代替对文本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激发阅读的兴趣,从而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课内带到课外。”这才是我们引用课外资料最为重要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课外语文课堂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