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翠云
新课程目标下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生存的能力。”可见,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通过历史教学,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格特征。
多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反面教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另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二)进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古代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到了近代,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提出“天国”理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提出“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到了现代,更是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不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光荣的革命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外来侵略者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的统一更有利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凶恶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英勇反抗,中国在侵略者的屠刀宰割下,就会完全陷入殖民地的深渊。正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统一和团结形成一条坚韧牢固的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团结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在台湾问题上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上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光辉范例和生动的史实,充分说明了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以及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