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适
摘 要:对沂南汉画像石墓从墓室结构、空间尺度、墓室布局、建筑结构、雕刻技法、画像布局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研究,并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艺术手段、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生成条件,可知沂南汉画像石墓是以神性为本的楚文化与以人性为本的儒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仅是画像石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代表了汉代石构墓室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沂南汉画像石墓;建筑设计;画像设计;设计思想;艺术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沂南汉画像石墓是东汉晚期石室墓,因墓葬形制之整饬、建筑结构之合理、雕刻技法之多样、画像安排之连贯、画像数量之丰富,代表了汉代石构墓室的最高成就,是汉画像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因此,对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研究,是研究东汉建筑、绘画乃至思想、文化的一把钥匙。
沂南汉画像石墓曾经三度被发掘:清末发掘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1947年,村民在挖土垫栏时发现墓顶,随后即将墓室填死;1954年,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指示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组织力量发掘,完成了拓片制作和照片拍摄等工作。1954年,《文物参考资料》首先报道了沂南汉画像石墓的被发掘①;旋即,该刊又发表了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的简要发掘报告②;1956年,正式的发掘报告成书出版③;1957年,孙作云发表专文介绍沂南汉画像石墓④。这些材料的发表与出版,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有关墓葬与画像的学术讨论。
首先是关于沂南汉画像石墓年代问题的讨论。由于沂南汉画像石墓多次被盗,墓中没有出土任何有纪年可考的实物,给墓葬的断代带来了难度。安志敏从墓室构造、画像内容、艺术演进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说:“沂南石墓的年代,应当晚于汉而早于北魏” ⑤;李文信根据对画像中有关文物制度沿革的研究以及其它细节的比较,认为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可能在西晋⑥;曾昭燏从墓室结构、画像内容、出土文物、艺术风格等角度,认为沂南画像石墓为东汉末年墓葬⑦。目前,学术界基本采纳了此墓为东汉末年墓葬的论断。
其次是有关画像题材与意义的讨论。孙作云认为,其画像反映了“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升仙是目的,打鬼是手段”,对沂南汉画像石墓题材作出了与《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不同的考释⑧;曾昭燏随即应对,对一些具体问题分别表示了同意、反对或商榷⑨。再次是对画像中某些具体题材的考释,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⑩和《关于沂南汉画像》B11!4撕,对沂南汉画像石墓很少再有专文论述,其画像内容往往成为学者撰写他文时参照、引用的资料,如《武库和兰锜》B12!ⅰ订偞筚型缉兠实辨》B135取R簿褪撬,迄今为止,对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研究尚处于田野考古学研究、区域研究和分期断代研究一类基础研究层面,没有上升到综合研究的层次。
美国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在对马王堆汉墓进行研究时认为,“帛画不再是一件独立的‘美术品,而是整个墓葬的一部分”,日本学者土居淑子提出,画像石只是整个墓葬建筑艺术的重要构件B14!1疚恼是因着学者的启示,不囿于发掘报告的考释,而从沂南汉画像石墓墓室的空间尺度和布局设计,从建筑的结构和雕刻的技法,从画像的布局安排及其反映的文化风尚等多方面,抽丝剥茧,多角度展开分析,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研究,力求复原历史的真实语境。
一、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墓室结构设计
(一)空间尺度与墓室布局
1、按居处建筑缩微的空间尺度
沂南汉画像石墓为砖石混合型墓,墓室面积为88.2平方米,体积为326.34立方米,属于中型偏大墓葬。墓内南北长8.70米,东西宽7.55米。墓室由墓门、前室、东西前侧室、中室、东西中侧室、后室和一个东后侧室组成。主轴为南北向,南偏西9度。墓室全由石料构筑。墓门以外东、西两端砌挡土墙,高达墓顶;下砌铺地砖,形成甬道。甬道有斜坡,长1.45米,宽3.94米。甬道和挡土墙都用长方形小砖砌造(图1)。墓门高1.43米,宽2.60米,通过两旁及中间的三根支柱,将门分成比肩的两门。前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长1.85米,宽2.84米,高2.80米。室中有八角擎天柱支撑。前室有东、西两侧室,东侧室长1.43米,宽1.51米,高2.45米;西侧室长1.48米,宽1.84米,高2.46米。中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长2.36米,宽3.81米,高3.12米。中室南墙中大门与墓门一样,以支柱分为比肩的两门,室中亦有八角擎天柱支撑。东侧室长1.875米,宽1.55米,高2.38米;西侧室长2.34米,宽1.50米,高2.56米。后室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长3.14米,斗栱分其为东、西两间,东室宽1.035米,西室宽1.025米,高1.87米,同样用支柱分出比肩的两门,后室有东侧室。不同的是,该室不是从后室进入,而是从中室的东侧室向北进入。侧室长3.40米,宽0.94米,高1.48米;侧室偏北有隔墙,后有厕台。后室与五间侧室均比前室、中室高出一个台面,即0.29米(图2)。
墓室建筑是居处建筑的缩微。沂南汉画像石墓墓室比居处建筑尺寸偏小,却又与居处建筑一样,按需要安排各室大小高低:前室为门厅,面积最小;中室为宴饮欢娱的厅堂,面积最大;后室为男女主人停放棺木之所,设计如长方形卧室;五间侧室或为仓库,或设厕所,与后室都是墓主私所,为确保“私密性”,高出前室、中室一个台面。
2、与居处建筑相同的墓室布局
沂南汉画像石墓有前、中、后三个主室,前、中两室又各附有东、西侧室,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布局规整,对称的布局是对居处建筑的模仿。中室比前室面积略大,侧室的面积不全一致,加上单列的东后侧室,布局于整饬中见变化。
古代墓葬建筑多模仿居处建筑,所谓“筮宅,冢人营之”(《仪礼•卷十二•士丧礼》)。周代,“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堂之两旁曰‘夹室,‘室之两旁乃谓之‘房。‘房不在‘堂两旁也”(《释名•卷三•释宫室》),“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说文解字•房》)。汉代建筑上承周制。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前室、中室应为“堂”,作用分别相当于门厅和厅堂。后室才是“正室”,作用相当于主人卧室。前侧室、中侧室共4室都为“夹室”。山东临沂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内的石刻题记中,正是把前室称之为“堂”,侧室称之为“夹室”B15!
沂南汉画像石墓各墓室并无榜题,给研究各墓室作用带来一定难度。不妨以相近时期墓葬中墓室榜题为参照。河南南阳唐河县冯孺久画像石墓南夹室东柱刻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车库”字样B16,与冯孺久墓室布局相近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南夹室内放置了六辆马车和十七匹马,确为车马之库B17!7肴婢媚贡奔惺也⑽薨裉,刘胜墓北夹室放有大量炊馔用具和粮食酒肉,应为庖厨之所。由此看来,汉代墓葬左右夹室一为“车马库”,一为“庖厨所”。沂南汉画像石墓西夹室相当于冯孺久墓的南夹室,为车马库;沂南汉画像石墓东夹室相当于冯孺久墓的北夹室,为庖厨所。值得注意的是,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南壁横额西段画像刻画的正是与车马库相关的“出行图”;而横额东段画像刻画的也正是与庖厨所相关的“庖厨图”。这不是巧合,而是汉代阴、阳宅建筑共同遵循的布局规律。
沂南汉画像石墓共有4间夹室,其作用又分别如何呢?甘肃嘉峪关三号墓夹室4间各有榜题,分别是“牛马圈”、“车庑”、“炊内”、“臧(藏)内”B18,4间夹室,把2间夹室的功能细化了,仍然围绕“行”、“食”两方面功能。东夹室的前侧室应放牛马,中侧室应放车具;西夹室的前侧室应为厨房,中侧室应为食品库。
汉墓中有厕所者不在少,且大都位于正室附近,沂南汉画像石墓也是如此。厕所被安排在东“房”,从西夹室的中侧室进入。卫生习惯的进步、放置位置的合理进一步证明了:墓室建筑布局是居处建筑布局的模仿。
(二)建筑结构与雕刻技法
1、巧妙精密的建筑结构
沂南汉画像石墓除甬道为砖砌外,其余为纯石结构。280块大小参差的石料,雕刻成墙壁、屋顶、支柱、斗栱等,再依次进行安装。所有石块都严丝合缝。后室东、西两间宽度误差仅0.01米,前室东、西侧室高度误差也是0.01米。石室误差如此之小,可见沂南汉画像石墓勘量、凿石的精确程度和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
沂南汉画像石墓屋顶均为石条叠砌顶,即用石条自下而上,自大而小,叠砌而上,最后加盖一块方石,形成藻井。具体施工方法又有不同:一种是抹角结构,下端方形四边的中点紧接着上端方形的四角,如前室与前室的东、西夹室采用此类结构(图3)。抹角法构筑屋顶,可以用较短的石材得到较长的跨度,克服了建筑选材受材料长度的局限。另一种是用石条叠涩,大小方石呈阶梯状,层层向上挑出,每级的转角交接处,都有上下左右、互相衔接的榫头,丝丝入扣,紧密结实,沂南汉画像石墓其余各室屋顶均用此类结构(图4)。
沂南汉画像石墓前、中、后三室都有支柱。八角擎天柱只在石室汉墓中发现。只有用大块的石料雕成直立的柱身,再在其上加伸斗栱,才能负荷石制栋梁与屋顶的重量。砖砌、土砌都不足以荷此巨重。
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的八角擎天柱,柱身与栌斗为一块石料雕刻而成。栌斗为一斗两升,有栱及两个散斗。栱形扁而宽,不能承受屋顶之重,工匠便在两个散斗之间加了一根蜀柱,分担了栱的承重(图5)。中室八角擎天柱,工匠们采取了与前室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法:斗栱仍然是一斗两升,两散斗间的距离却缩短了,甚至减去中间的蜀柱。这样的柱与斗栱,绝无可能再承担如此重荷。于是,工匠在斗栱的两旁加上两个倒挂的半身龙,作为用来承重的“栱”的延长,既弥补了斗栱之短,又使建筑装饰富于变化(图6)。后室直接用斗栱分为东西两室,斗栱做法与中室一致,因屋顶较低,工匠便略去了柱、础,只用反转的栌斗兼代栌斗、柱、础的功能,结构厚实有力(图7)。
以上可见,沂南汉画像石墓每一块石料的雕刻和安装,都经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密的加工,充分体现了建筑技法的进步和力学结构的合理。
沂南汉画像石墓不仅在墓室布局上模仿居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对居处木构建筑也多有参照。抹角结构的屋顶类似居处木构建筑中的“四角攒尖顶”形式;石条叠涩的覆斗形屋顶又类似居处木构建筑的“盝顶”形式。柱下的覆盆式柱础、柱上的一斗二升式斗栱,都是居处木构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沂南汉画像石墓代表了中国石构建筑的最高成就。
2、变化丰富的雕刻技法
沂南汉画像石墓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五种:a、深剔地平面线刻:物像以外剔地1厘米,物像细部用深浅不一的线刻显出立体感,见于墓门与前室八角擎天柱;b、浅剔地平面线刻:物像以外剔地极浅,物像细部用阴线刻表现,见于墓室四壁;c、平面阴线刻:石面光滑,见于柱础、拱及画像石边饰;d、高浮雕:将物像以外剔地成平面,物像高高凸起,细部层次起伏明显,有强烈的立体感,见于各室藻井中心的植物纹;e、透雕:在高浮雕基础上,进一步将物像的某些部位刻透镂空,见于中室、后室八角擎天柱斗栱旁的半身龙。
雕刻技法的不同并非无谓的安排,恰恰见出设计的巧思。墓门与前室八角擎天柱采用深剔地平面线刻,视觉效果显著;墓室四壁采用浅剔地平面线刻,保持了室内墙壁平面的完整,服从整体建筑的需要;柱础、斗栱及边饰等部位不处于视觉焦点,便采用相对简单的平面阴线刻;而叠砌屋顶之上的藻井装饰,只有高浮雕才能起凸明显,不显单薄;出于功能和装饰的需要,各室要通透而不显沉闷,斗栱旁的半身龙制作选择了透雕。沂南汉画像石墓的雕刻繁杂而又熟练,画面整饬而又活泼,汉画像石丰富的雕刻技法,是中国石刻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关捩。
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伊始,石材表面还留有彩绘B19!2握哲妓君祠堂石柱上“取石南山,更逾二年,这(迄)今完工。使师操豙(义)、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叚(价)钱二万五千”的刻铭B20,对比其它还留有彩绘的汉画像石墓,可知汉画像石的制作是先由“画师”在打制好的石面上勾出底稿,再由石工刻镂,最后施加彩绘而成。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画像石脱胎于第宅建筑的壁画装饰。
二、沂南汉画像石墓画像设计
(一)连环相扣的画像布局
沂南汉画像石墓中,画像主要分布于墓门、前室、中室与后室,侧室并无画像,计画像石42块、画像面积442.27平方米。根据石块分割,可以分为73幅画像。这73幅画像,看似独立成章,其实彼此关联。根据其分布位置,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墓门。横额刻《胡汉征战》,支柱刻《神怪》。沂南汉画像石墓在发掘前,墓顶封土较高,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将军冢”。有研究者根据这一线索,再联系墓门横额胡汉征战的题材,认为墓主是一位将军,画像主题是记其生前战功。其实不然,汉画像石上常见胡汉征战题材B21,而墓门支柱刻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等神怪,在汉画像石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墓门题材是汉画像石设计程式化的表现。
前室。进入墓门,首先看到的是前室北壁横额的《大傩图》。将以驱鬼逐疫为主题的大傩图设计在门厅最显眼处,自然有护佑墓主平安的用意。除《大傩图》外,东、南、西各壁横额彼此连贯,与南壁正中共同组成《上计图》:前室南壁横额正中是官署,其下——南壁正中是兵兰和执盾门吏,可见,前室南壁是官署大门的特写。南壁横额的东、西两边,各与东、西两壁横额相连,画面也是官署类建筑。三壁横额上,税驾的马车、卷起的文书、封检的计箧、偕行的“计偕”、端坐的主簿、跪拜的计吏,浩浩荡荡,这是墓主生前重大经历的记录。
中室。四壁横额《出行图》和《庖厨宴飨》、《乐舞百戏图》,似连环画长卷,一气呵成(图8)。从北壁横额东段始至东壁横额止,情节层层推进:北壁横额东段刻轺车、辎车、大车三辆,并骑吏、伍伯,是墓主出行殿后的队伍;往前,从北壁横额的西段到西壁横额,是墓主出行的大队车马,前有斧车开道,从斧车起,第九辆车为墓主的幡车,车系四维,前有伍伯四人、骑吏两人作为导从,从车骑的出行规格,可印证墓主品秩为二千石。南壁横额西段,车马前列已经到了一处传舍,有官员迎接等候,南壁中段表现的,正是在传舍中备马和喂马的细节。再往前,从南壁横额东段到东壁横额,分别是《庖厨宴飨》、《乐舞百戏》,与《出行图》有内在的关联:传舍的官吏迎接到墓主之后,按制供以饮食,宴饮欢娱。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四壁横额,用叙事性的笔调表现了墓主生前生活的完整场景。
图8
后室。这里是墓主夫妇安放棺木之所,画像内容设计得富有生活气息。西间刻画兵兰、仆人送馔备马,为男主人专用;东间刻画梳妆用具、侍女捧奁,为女主人专用。
沂南汉画像石墓画像用细腻的叙事语言、连贯的叙事风格,完整清晰地表现出墓主生前的生活。
(二)楚、儒杂糅的文化风尚
沂南在战国时先属鲁国,后又被楚国吞并。因此,沂南文化可以说是楚巫、鲁儒两种文化的结合。
1、奇谲瑰丽的楚风
楚人信鬼崇巫。《楚辞•天问》描绘了一个缤纷绚丽的神仙世界,例如问楚人的传说祖先彭祖:“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囱长?”彭铿即彭祖。《天问》是“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楚辞章句•楚辞卷二•天问第三》)的作品。由此可见,楚“先王之庙”中绘有彭祖的画像。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八角擎天柱中部也绘有彭祖像,并且是至今遗留的唯一的彭祖像B22!V患彭祖举掌布道,念念有词,年高德劭,其下有一仙人,两臂两腿密布毛羽,正向上攀援(图9)。
图9人、神的相处之道是娱飨和卜筮,人神的中介便是巫了。除了邀约众神,巫觋的任务还有打鬼辟邪。傩鬼逐疫就是其中的一种。举行傩鬼仪式的首领叫“方相氏”,“季冬之月,……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皆有毛角……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后汉书•志五•礼仪志•大傩》)。湖北随县的战国楚墓曾侯乙墓,墓主内棺两侧就绘有头戴兽面具、手持双戈戟的十二兽形象。
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正中,刻有一个头戴面具、身蒙兽皮、顶弓箭、执兵器的“怪物”(图10)。文献记载,“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太平御览•卷七九•皇帝轩辕氏》),此图中怪物,当是蚩尤无疑。汉人又以蚩尤为“方相氏”,“于是蚩尤秉铖,奋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螭魅魍魉,莫能蓬旃!”([东汉]张衡《西京赋》)可见,沂南汉画像石墓描绘的执五兵、戴假面、蒙熊皮的怪物,正是汉人大傩的首领——方相氏。
前室北壁横额雕刻了方相氏带领的十二兽逐凶恶的情景。这十二兽虽蒙兽皮,戴面具,却作人追捕恶魔之状。其中一兽为虎头衔蛇,这个怪兽就是“强梁”,又作“强良”,“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日强良”(《山海经•大荒北经》)。十二兽中,又穿插了许多恶煞。上、下两幅画合而观之,既是一幅《大傩图》的原貌,也使我们弄清了这些奇禽异兽的真正含义。沂南出土气势恢宏、情节完整的《大傩图》,足见楚风对其浸淫之深。
2、深人人心的礼教
发轫于邹鲁地区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礼”。沂南汉画像石墓画像构图的匀称规整、气势的浑厚凝重、人物仪态的谦恭严肃,莫不与儒家礼教有内在联系。
儒家对人伦道德的规范,使圣贤、忠臣、孝子、烈女成为汉代画像频繁表现的对象。所谓“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下及三后,婬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南壁西段上层的《卫姬辞笄图》正是这种正统思想的表现(图11)。画幅左刻齐桓公头戴山形冠,颔下飘须,身佩长剑,右手向前略为伸出,似乎想请卫姬起身;卫姬则匍匐于地,头上发束已经散开;卫姬身后立一待女,手中捧一方箧,箧内盛着两根笄。三人均有榜题,分别为“齐桓公”、“卫姬”、“御者”。B23R誓虾夯像石墓中其它诸如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狗咬赵盾等题材,无不体现了儒家重名教的礼乐思想。
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的《上计图》、中室的《出行图》、《宴飨图》,都不惜长卷、极尽渲染地刻画。中室横额气势恢宏的《出行图》,房屋是静止的,迎候的人屏气敛息,在恭敬地等候,似乎连空气都凝止了。接着出现的却是热闹喧嚣的对比场面:马在奔跑,车轮在滚动,马蹄“得得”的声响和着木车“轧轧”前行的声音,马头上双缨飘动,人在马背或车厢中摇晃。最后,全画的主要人物出现了。他安闲地坐在车中,前面的铺垫抬高了墓主的身价。层层铺垫,正是儒家重名思想的真实写照。大面积的铺排,内容复杂,却能处理得既布满全幅,又互相联系,毫不紊乱;既突出了由礼教衍生的入世性,又花团锦簇,不显孤立。
三、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生成条件
(一)石材丰富——自然条件
沂南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低山丘陵区。丘陵,当地称“崮”,所谓“沂蒙七十二崮”。这些“崮”都由变质岩、石灰岩和砂岩组成,它们正是建造汉画像石墓的良好材质。距沂南汉画像石墓仅数里之遥的县崮山和界湖山为石灰岩石山,其石灰岩石质与沂南汉画像石墓中所用石料质地完全一致。历史上,沂南北寨村建筑多为石制,当地人也长期以采石为副业。
(二)农茂、工盛、商兴——经济条件
山东早在春秋,就“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国语•卷六•齐语》),春秋晚期有造铁工匠4000人,汉武帝时,全国有铁官48处,山东就占12处(《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山东人还因冶铁而成巨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冶铁业促进了工、农业的变革和进步。土木建筑中,木工的祖师鲁班即鲁国人,规、矩、墨绳、悬陀、水平器都在鲁国得到广泛的使用。两汉时的山东,盐业生产也具规模。汉武帝全国设盐官38处,山东有10多处(《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手工业方面,“鲁缟”轻薄柔软,兖州漆器名扬天下。两汉的山东,占尽了农茂、工盛的先机,商业自然兴盛,“宛、周、齐、鲁商遍天下”([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一•力耕第二》),甚至有人“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列传》)。
(三)艺术手段的丰富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在汉画像石墓产生之前,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已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沂南所属的山东,绘画、雕刻艺术更为发达。紧邻沂南的临沂金雀山西汉墓出土帛画,绘画技法相当熟练,足以表明此地两汉不少画工。秦始皇立石,以山东境内为最多,可见早在秦代,山东工匠就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刻石技术。两汉时,石匠甚至还外出揽活。北京出土的幽州秦君石墓阙残件上,刻有“永元十七年(105年)四月,□令改元元兴元年。其十月,鲁工石巨宜造”。郭沫若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把石巨宜肯定为公元一、二世纪之交的名雕刻家”B24!R誓虾夯像石墓产生在东汉晚期,其中有一位位“鲁工”的技术积淀。
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是用块炼铁(生铁)作原料,经过锻打渗碳,制成块炼钢。西汉中期,发明了“百炼钢”工艺。百炼钢经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后,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但这一时期,百炼钢的原料还是块炼钢,而块炼钢产量低,冶炼效率差。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工匠发明了炒钢——把生铁炒成熟铁,再经过渗碳、锻打成钢。炒钢制品制作便捷,性能优越B25!5搅硕汉,人们便用炒钢作原料,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百炼钢。用炒钢锻打成百炼钢后制造出来的工具、武器,质量精纯,性能良好。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制造出不同用途的的工具,如凿、錾、镌、斧、锯、撬、锛、锤、削、挫、钎等,工具的刃口部或头部,再采用淬火、冷锻的方法进行处理B26!:夯像石墓从石料的开采到画像石的雕刻,都离不开钢铁工具。越来越成熟的钢铁冶炼技术,是画像石艺术成熟的技术保证。
综上所述,沂南石材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农茂、工盛、商兴的经济基础,日趋丰富的艺术手段、以炒钢为原料的百炼钢技术的应用,为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建造提供了可能。
四、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生成背景
(一)庄园经济的历史背景
东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豪强地主的支持,甚至可以说,东汉政权就是豪强地主政权。所以,东汉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列传》),以庄园为单位的地方割据势力急剧膨胀。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与中室的“上计图”B27!ⅰ俺鲂型肌辈幌Сぞ,正是庄园主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照。
庄园经济的繁荣使家族式墓葬在东汉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沂南汉画像石墓的东南、正南、西南方向,共发现了5座砖石结构墓葬,距沂南汉画像石墓都不过百米。沂南汉画像石墓所在的北寨村地下,已知还分布着其它东汉墓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墓葬群。沂南汉画像石墓也是北寨村东汉家族式墓葬的主要墓室。
(二)楚巫、鲁儒交接的地域背景
沂南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北临沂水,西近曲阜。公元前255年,楚北伐灭鲁。直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都领有今山东南部包括沂南等地。沂水县北至今保留着一段齐长城,依稀标志出楚国当年的北界。公元前278年,楚国兵败于郢,先后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寿县)。从此,楚国的重心由江汉转向江淮并移至淮海,楚人也随之迁入淮海地区。人们心目中的楚人,不再仅仅是、甚至不再是江汉人,而指向淮海人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亡秦者皆为淮海人氏,如沛县(今江苏徐州)人刘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项羽。而且,迁入淮海地区的楚人似乎不愿意回归江汉故土,被尊为义帝的楚怀王定都于淮海的彭城(今江苏徐州),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定都于彭城。所以,汉初刘邦分封诸侯,很自然地将淮海分属于楚国,楚国故地江汉反而划为中央直属的南郡。从汉高祖至汉文帝统治的50多年时间里,沂南一直属于西汉楚国的东海郡。迁徒到沂南(属淮海)的大批楚人,也必然将楚文化带到沂南。沂南所在的淮海地区,既是楚巫文化的消失点,又是汉儒文化的发祥地,形成楚汉文化的交接。同时,沂南在属楚以前属鲁,鲁儒的影响即使在鲁国灭亡之后也不会完全消失。
(三)孝道为先的厚葬风气
汉人谓死如生,作为丧葬和祭祀的场所——画像石墓,一方面要为死者提供灵魂的居所;另一方面,又通过祭祀垂范生者。汉人在其中体验着生与死的嬗变,加固着宗法社会的家族关系。汉代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孝廉制度盛行,孝行厚葬受到褒彰,在“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下》)风气的影响下,子孙倾其所有,也要为先人建造豪华墓室。
汉画像石墓的墓主多为富豪或品秩二千石以内的官吏B28!U庑┤松前经济地位优越,死后,朝廷又按规定给予赙赠,谓之“法赙”。根据对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出行图》画像舆服的考证,可知沂南汉画像石墓墓主的品秩为二千石,“旧典,二千石卒官赙百万”(《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此外,同僚及门生故吏也往往助钱送葬,出钱数随各人所愿,汉代墓碑如《曹全碑》、《张迁碑》等碑阴,刻录门生故吏在丧葬时所出钱数B29!2坏ト绱,汉时富贵人家有丧,乡里还会出力助丧。孝道为先的厚葬风气,给汉画像石墓的建造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五、结论
总之,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墓室结构设计体现了与居处建筑相同的设计思想,其画像设计组成了一组组连贯的故事,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儒文化的排他性、楚文化的驳杂性和儒文化的正统性、楚文化的夸张性和儒文化的规范性交融,是以神性为本的楚文化与以人性为本的儒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的杰出作品。
同时,沂南汉画像石墓生成于地主庄园经济繁荣的历史背景之下,受楚巫、鲁儒交接的地域背景滋养,由孝道为先的厚葬风气所倡导,它的出现,是其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加上石材丰富的自然条件,农茂、工盛、商兴的经济基础,日趋成熟的艺术手段和以炒钢为原料的百炼钢技术的应用,为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建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代表着时代艺术风貌的杰作就这样产生了。(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黎忠文《山东沂南发现石刻彩绘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5期。
② 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8期。
③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合著,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合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版。
④ 孙作云《汉代社会史料的宝库——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介绍》,《史学月刊》,1957年第7期。
⑤ 安志敏《论沂南画像石墓的年代问题》,《考古通讯》,1955年第2期。
⑥ 李文信《沂南画像石古墓年代的管见》,《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
⑦ 曾昭燏《关于沂南画像石古墓年代的讨论》,《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⑧ 孙作云《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兼论汉人的主要迷信思想》,《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
⑨ 曾昭燏《关于沂南画像石墓中画像的题材和意义——答孙作云先生》,《考古》,1959年第5期。
⑩ 王仲殊《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考古》,1955年第2期。
B11 刘铭恕《关于沂南汉画像》,《考古通讯》,1955年第6期。
B12 杨泓《武库和兰锜》,《文物》,1982年第2期。
B13 孙景琛《﹤大傩图﹥名实辨》,《文物》,1982年第3期。
B14 土居淑子《古代中国的画像石•序》(译文),《汉画研究》,1991年创刊号。
B15 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
B16 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B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纪要》,《考古》,1972年第1期。
B18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B19 黎忠文《山东沂南发现石刻彩绘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5期。
B20 罗福颐《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
B21!渡蕉汉画像石选集》中,选录胡汉征战的画像石多达十数块,如图55、102、181、205、225、226、253、313、472等。见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
B22 孙作云《楚辞〈天问〉与楚宗庙壁画》,《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B23 卫姬身后之人应为侍女,榜题写“御者”,似有误。
B24 郭沫若《“乌还哺母”石刻的补充考释》,《文物》,1965年第4期。
B25 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B26 陈建立、韩汝玢《汉诸侯王陵出土铁器的比较》,《文物保护与科学》,2000年第1期。
B27 沂南汉画像石墓前室东、南、西各壁横额刻画,一直被称之为“祭祀图”,唯扬之水《沂南汉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6期,第26-40页)认为表现的是“上计”——即每年秋冬,各级官吏自下而上,递呈人口、土地、财政、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等各类表册。笔者采用了扬之水的观点。
B28 罗伟先《汉墓石刻画像与墓主身份等级研究》,《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B29 蒋英炬《对汉画像石中儒家思想的批判》,《考古》,1975年第1期。
On the Design Culture of Yinan Portrayal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ZHANG Shi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does complete study on the Yinan portrayal tomb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aspects of tomb structure, space size, tomb layout, building structure, carving skill, portrayal layout and content, etc.,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 for the tomb in the aspects of natural condition, economic basis, artistic approach, technical approach, etc. It points out that the Yinan portrayal tomb of the Han Dynasty ar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hu culture based on divinity and Confucian culture based on humanity; it is not only the masterpiece of the climax of portrayal stones,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Han-Dynasty stone tombs.
Key Words:Yinan portrayal tomb of the Han Dynasty; building design; portray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