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月亮从山坳里探出脑袋,星星在夜幕下眨着眼睛,远处池塘里的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凉爽的风裹着泥土的清香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轻轻吹过,吹了一阵便又躲了起来,像是怕破坏了人们的意境。
不知怎的,许多年来,不论谁提起电影,或者在报刊、杂志等地方,看见电影两个字,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打谷场上的露天电影。只要一想到它,我心灵深处那一架电影放映机立马启动,将人们看电影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人、那事、那场景,真实、生动、活灵活现仿佛正在发生着……打谷场在大院最南端,三四亩地的样子,三分之一球体状在地面凸现,场中间没有一株树木,边沿处堆放着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麦秸垛。场院的北边是村民住房,东南西边是围墙,西边不远处还有一块荷塘。打谷场地势高、空旷,微风进入无阻挡,通风、干净、卫生、少蚊虫,盛夏夜晚,是院里人纳凉、闲聊、消夏的最佳场地。而那两根木杆挑起的银幕是从天上悬下来的一道瀑布,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山沟里流淌着。
我的童年,是在黑龙江密山市穆棱河南岸的一个小山沟里长大的,那时候,露天电影是村民们在繁忙的生产劳动后的一处最富诱惑的风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驻军部队在附近搞“拥军爱民”活动,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打谷场,与大伙儿商量后,在场院中央埋上了两根杨木杆子,打谷场就变成了部队夏天每半月一次慰问老百姓的露天电影院,电影一直演到七十年代末。那会儿看电影对大伙儿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能看上部队的电影就更加奢侈了。部队的电影设备比地方电影队的设备强多啦!地方电影队的电影小银幕、单机、窄胶片,部队的电影是大银幕、双机、宽胶片,画面清晰逼真,音响洪亮、浑厚,极具吸引力也特别地招人喜爱,十里八村,几里以外的人都不辞辛苦,跑来观看。为了每一场电影,解放军战士都要付出辛苦的劳动,体现着对村民们的关怀。演电影前的两三个小时,战士挑来清凉的井水,把场面普遍泼上一遍,一来降温,二来防干燥和尘土污染。观众一旦进入场地,立刻被一种清凉、舒适、热闹的气氛所拥抱。特别是晚风一吹,场院内、荷塘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泥土芳香沁人肺腑让人生出几许亲切之感。放电影的两名解放军战士身穿绿军装,高大、威武、干练。挂幕、上片、放映,动作娴熟、利索,举手投足间显示出青春与刚毅。放映时不管天气多热,汗水渗透军衣,从不裸露肌肤。赵奶奶、李大爷、老祁婶、刘大妈心疼不过,纷纷送来井水镇的西瓜,想为他们消夏解渴,都被婉言谢绝:“部队有纪律,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他们的思想与品质如同头上的帽徽、肩上的领章在观众心中闪光!
每回放电影,场地上的座位排列自然分成五块。每块位置里的观众构成各有特点。银幕正面头几排多是半大的孩子,他们个头矮小,为保证视线他们选择并固守着头几排的位置;中间几排是正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和新婚夫妇,他们喜欢互相说些悄悄话。由于互相吸引,难以分开,他们坚守地盘雷打不动;最后几排多是中年夫妇。因其家务事多,多数人还要抱着孩子,来去随意,他们理所当然地选位在最后几排;第四块位置为电影场地两侧。这个位置上的观众是未婚青年和部分调皮的孩子。未婚青年男女正处于寻觅对象阶段,所以他们选位置不能固定,呈流动状况。调皮的孩子们永远不想扎堆和许多人挤来挤去,他们选择电影场周边的墙头、麦秸垛、树杈上,视线不受任何影响不说,电影场里的动态他们一览无余;第五块位置是银幕背面。这部分观众多是老年人和边看电影边睡觉的孩子,这位置对他们来说是最佳位置——人少、清静、活动方便、坐卧自由。他们不太在意电影画面的效果,他们把看电影当成凑热闹,换一种方式的纳凉,换一个环境去睡觉……观众们根据位置、年龄不同,坐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方便、舒适、随意是他们的原则。孩子们坐的东西最杂,也最随意。女孩子多是马扎、木墩、稻草编成的圆形坐垫,男孩子随便拼几块砖头,扯两把麦秸,有的干脆把上衣褂子脱下来当坐垫……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和新婚夫妇坐的东西最统一,全是杨柳木条凳,只能将就着容下两个人,方便说话。中年夫妇坐的基本上都是带靠背的老式方椅,女人坐座,把不睡觉的孩子蹲在大腿上立着,把睡熟的孩子横在大腿根上躺着,男人在后边戳着,骄傲地做着后勤供给。第四位置的观众是流动的,一般不带座位;老年观众则有家人专门做的棉垫,以防着凉。爱睡觉的孩子多是破旧的凉席,方便坐卧,丢了不心疼……
放电影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是军民共同合作的过程。电影通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是幻灯,后来是新闻简报,再后来是故事片。幻灯片的制作与放映都是由村团支部、民兵连、小学老师、支援三夏的大学生分别完成,全是反映拥军内容的,如《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雷锋》、《王杰》、《刘英俊》等。幻灯片在撤换片时银幕上会出现短暂的空白,观众里的嘎小子们会乘机表演一些手技,银幕上就会出现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和老头、老太太的形象,形态简单、逼真、活灵活现,常引起观众的惊讶、赞叹、模仿,大伙情绪会激奋昂扬好一阵子。放故事片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会嬉笑、流泪、怒骂或摩拳擦掌,但当电影结束后他们回想自己的表现都觉得好笑!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电影院”啊,甚至人们有的坐在墙头,有的爬上房顶,更有淘气的孩子爬在树上。观众是自由的,可以抽烟,也可以啃着黄瓜嚼着煎饼大葱,也可以躺在一片草地上闭上眼睛,悠然地听着电影里人物的对话。这里没有城里电影院里那“禁止吸烟”的警告,也不用那木框框把人拘束在一个个坐席里。
露天电影的“布景”是真实的,有时候电影里下雨了,天上就真的响起了雷声;有时候电影里演到庄稼院的时候,就真有不知哪家的牛呀猪呀的叫声从远处传来。当然也常有电影里的场景和天气正好相反的时候,电影里雪花飘飘,银幕前夏风习习。这时候看露天电影也就别有一番情趣了。露天电影的好处还在于所有的观众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一起交流感情,看到开心大伙儿或一齐拍手叫好,或七嘴八舌大声喝骂,毫不掩饰,看到伤心时,那唏唏嘘嘘的抽泣声便此起彼伏像一阵风儿,袒露出山里人纯朴善良的心。
银幕上剧终二字,由远及近,由小变大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人们还在原地发呆。他们也许还沉浸在电影的剧情里,也许还在期盼电影的继续,也许人们不愿打破电影注入心中的那份美好及所给予他们的享受,也许这正是露天电影的魅力所在。如今,尽管城里人对露天电影早已陌生了,可山里人对两根木杆挑起的那道瀑布,却永远是那样的情也深深,意也浓浓。
[作者简介]白雪,黑龙江省密山人民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