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先 刘志宏 朱国朝
站在通向江西省永新县石桥镇白鹭村的山坳公路上,美丽如画的景色跃入眼帘:近百亩鱼塘,连片规划,整齐划一,纵横阡陌,爽心悦目;仰头远望,重叠山峦间,一条人工疏导的水渠蜿蜒而下,分成涓涓细流,汩汩地流入水塘中……小小白鹭村,凭依小小鱼苗,由以前穷得叮当响贫困村一跃成为名闻遐迩的“鱼苗之乡”,成为小康示范村。这其中的秘诀何在?笔者通过走访,从中得到几点的启迪。
启示一:贫困村受单一陈陋农业生产方式制约,很难从根本上脱贫致富,扶贫必须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一项适应实际的优势主导产业。
2007年初夏的一天,永新县扶贫办几位干部带着白鹭村那份沉甸甸的申请鱼苗产业扶贫立项的报告,邀请省市水产专家考察了白鹭村。该村具有700多年的育鱼苗历史,积淀着丰厚的鱼苗养殖技术;附近的碧波崖泉水又是快速繁育鱼苗的最佳水源。然而,多年来受传统单一化水稻耕作的制约,村里仅有两块水塘能繁育鱼苗,生活过得依然困苦。考察人员跟村民们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个100毫升烧杯可装3万尾鱼苗,放置一亩水塘里养育3个月出售,鱼苗按时价卖达3000元,而1亩水稻收成千斤,也只有800元,效益显而易见,一杯鱼种收入远高于一亩农田收入。
为此,该县扶贫办立马向上多方争取资金13多万元,安排“鱼苗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连片规划,方圆一致,组织劳力开挖鱼塘,把塘岸用水泥筑成2尺高,容水量一亩超过以前的二亩,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的鱼苗养殖基地达百亩,又在碧波崖上拦水修渠,直引泉水入塘。同时,村委根据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和技术不同情况分配,户均1亩以上。这给贫困白鹭人现代化养殖鱼苗带来无限前景,当年鱼苗产值达100万元,大大加快了白鹭人脱贫致富的步伐。
启示二:要做大做强贫困村特色产业,关键之举要财力保障,加大资金扶持,而不是向贫困户直接送款慰问,“村级互助金”就是一种成功的新型扶贫发展模式。
扶贫就要扶到底,把一个贫困村变成小康村。该村在扶贫、科技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推行科技扶贫,每月不少于邀请一趟水产专家来村,讲授苗种培育、鱼苗人工养殖和鱼病防治等技术;还聘请县科技特派员驻村,深入鱼塘现场传授解惑;并为该村安上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民了解市场购售行情或鱼苗养殖新技术,更让村民兴奋的是设立了“村庄银行”。
“互助金、本村建,借与还、讲诚信,帮穷人、解急难,扶创业、脱贫快_…”白鹭村中流传这样的“三字经”,农民不出村就随时到“村庄银行”办理借款手续并拿到现金。针对大规模发展现代鱼苗养殖产业、贫困户无资金启动这种情况,2008年县扶贫办积极向省里争取“村级互助金”试点项目,一次性投入15万元资金作为铺底,长期滚动使用,吸纳40多家农户把零散资金集中,成立了互助金协会,农民称“村庄银行”。其办理借贷手续简便,利息比商业银行低三成以上。陈五开是该村50多岁老农,一个儿子读大学,一个女儿读高中,前几年,他靠单一化稻田,一有收成便卖掉稻谷,供儿女上学交学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想发展鱼苗无启动资金,自从有了村级互助金,他第一个借贷3000元,购买鱼种和饲料,三个月后育成鱼苗出售挣了一万多元,返回本金只花费利息30多元。今年他又承包了4亩水塘,仅第一季的夏花鱼苗就挣了1.5万元,而今又在清整鱼塘,准备第二季的秋片鱼苗养殖,他逢人便说:“互助资金,帮我走上致富路。”如今,全村鱼塘面积达600多亩,产值150多万元,村民人均养鱼纯收入达1400多元。
启示三:市场化竞争日夜激烈,特色农产品要走出县门,必须改变小规模的零散家庭式作坊,尽快“抱团”,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或企业,才能形成拳头产业,更快地加速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步伐。
随着白鹭人大规模地养殖鱼苗,村民们销售鱼苗忙得不亦乐乎。鱼苗出塘季节,天未亮,各家各户忙碌起来,近百辆摩托的后货架上载着满筐的鱼苗,驶向安福、井冈山、莲花、泰和等周边县市销售。县扶贫办还聘请一名从事专业设计鱼苗销售网页的湖北青年,设计出“白鹭鱼苗发布”网,粘贴在互联网上,并请他驻村教会农民怎样网上传发鱼苗信息。2009年8月,一位福建客商在网上回复要采购5万多尾鱼苗,成交额达10多万元。早在年初,村里成立了鱼苗协会,将村“两委”和协会合二为一,并向民政、工商申请鱼苗协会注册,从而使白鹭鱼苗养殖业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从此,鱼苗灌着氧气,飘洋过海,“畅游”广州、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成为了抢手货。而今全村男女老少都忙碌起来了,确保三季度鱼苗的网上订单能顺利完成。
采访快要结束时,村支书陈际华欣喜地说:“前不久,我们到兴国县参观学习,学了金鱼、红鲤鱼等观赏鱼苗的育种,我村不仅要做在做强食用鱼苗,明年还将开发一系列观赏鱼苗。”
[作者简介]陈银先,男,江西省永新县扶贫办主任;刘志宏,朱国朝,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干部。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