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树
2008年11月2日,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献演。该剧为广东粤剧的经典作品,也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师红线女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云集了广东省内多家一流院团的名角的《山乡风云》时隔40余年后重返申城,引起了上海戏剧界的关注和巨大反响。4日,诸位专家学者在淳大万丽大酒店进行了亲切深入的研讨,对该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评论,并提出诸多建议。
罗怀臻: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感情记忆
从演出情况看,《山乡风云》呈现为一个网络式结构,有时代背景,有敌我双方盘根错节的矛盾线索,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反观目前的戏曲创作,其结构设计、矛盾安排、人物塑造越来越呈现单线条发展态势,普遍缺乏的是像前辈艺术家那样的匠心。
相隔40多年以后粤剧《山乡风云》重排重演,同样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因为这部戏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剧组、一个剧团的狭小情感,而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感情记忆。
梁谷音:那种震撼不减当年
我在40年前看过红线女演出的《山乡风云》,当时的演出,同样群英荟萃、同样光彩四射,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
我与广东粤剧演员较熟,与丁凡、蒋文端、欧凯明等都曾互相切磋过。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演员,但无论角色大小,他们都参与了《山乡风云》的重排重演,可见领导的组织能力之强、演员的合作精神之高。这部戏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遗产,也离不开当代优秀演员们的通力合作。
王涌石:他们一出场就让我大吃一惊
这次新版《山乡风云》的演员非常精彩。不同年龄、不同行当的演员各具特色,均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解放军战士的整体群像的刻画十分成功——他们一出场就让我大吃一惊。
另外,该剧的武打设计也十分出色,我个人认为开打部分可以增强对细部的描述,尤其是要突出黑牛和刘立人之间的恩仇关系。黑牛在杀死刘立人时,不但要加强动作,还应给予台词,以细化其动机和心理。
为加强剧情发展的合理性,某些细节需要交代清楚。如地下工作这条线需要进一步加工,包括对“上级”的交代应更加清楚、林校长在身份显现之前的态度应更中间化、书房暗斗的房门设置应更为合理等等。
尚长荣:这样的演出很久没有看到了
粤剧《山乡风云》不仅导演优秀、结构严谨,而且演员的表演认真且恰如其分。武打演员的“云里翻”特别漂亮,完全没有时下有些表演挺胸撅肚、呲牙咧嘴的坏毛病,可见他们的练功是很扎实的。这样扎实的演出,我很久没有看到了。我觉得我们京剧界人士都应该看一看这出戏。
粤剧《山乡风云》的重演,给以全国戏剧界重要的启示——作为一出革命题材的现代戏,该剧丝毫没有革命现代戏创作中常见的“高大全”的弊病,而是显得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气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出品的一出戏剧,该剧显示出对本土戏剧传统的坚守,并不盲目追随所谓“西方潮流”,动辄进行大制作、大包装、加入交响乐或管弦乐等。
沈鸿鑫:很大的魄力 很远的眼光
1965时,粤剧《山乡风云》就以其激扬的故事、精彩的表演风靡全国。整个舞台洋溢着一股浓郁的南方风情,展现了粤剧这一岭南瑰宝的独特艺术魅力。不过,时隔40多年之后重排该剧,还是需要有很大的魄力、有很远的眼光。
粤剧作为广东的一张名片,其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广东各界的高度重视。此次《山乡风云》的重排重演集中了六个院团的五位梅花奖得主,演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广东粤剧的整体实力、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上世纪60年代时出现了许多革命现代戏,然而能流传至今的并不多。《山乡风云》的传承发展,值得如今一些地方剧种思考和学习。
戴平:展示出对本土艺术的执著和自信
当今戏剧舞台上的红色经典相对较少,因此《山乡风云》的来沪演出,反而给人眼前一亮的振奋感。我认为,改革开放后我们戏剧人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西方的流派、市场的利益,要认识到我们曾经的“丰碑”也同样可以打造成新的精品。看了前一阵子对红色经典的颠覆、解构,再看如今《山乡风云》的原汁原味,我们为广东粤剧艺术家们对于经典的崇敬而深深感动。
荣广润:人才和精气神
这次《山乡风云》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粤剧在传承方面所呈现的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究其原因,除了领导重视、前辈提携等外,我还总结出两点——一是人才辈出。一个剧种要得到发展,归根到底依靠人才。《山乡风云》让人看到了粤剧新生代的一个整体风貌。二是一股令人振奋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不但有利于一个剧目的演出成功,更有利于一个剧种的发扬光大。
夏写时: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要一支
粤剧《山乡风云》的重排重演给大家上了一课。什么叫改革开放?什么叫思想解放?风花雪月、形式探索当然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产物;但理直气壮地弘扬革命传统,同样也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要一支。由此,我觉得《山乡风云》对我个人、对上海、对全国都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
连波:既有粤剧特色又有时代气息
粤剧《山乡风云》对于声腔、板式的运用都比较恰当,唱腔流畅舒缓,有利于塑造人物。我认为前半部分的唱腔可以更精炼一点,板式层次感可以更明显一点,在最后应给主女角刘琴一个完整的大段唱腔。在配乐上,我感觉此次要优于1965年的版本。乐队的伴奏十分精彩,既有粤剧特色,又有时代气息。我特别欣赏的是该剧把《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了其中。
不过,用大锣打鼓十分恰当、层次也很分明;但是否每个地方都要上大锣大鼓,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