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化心态审视时代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2009-01-18 07:44王吉乐
人民音乐 2009年11期
关键词:富士音乐节乐队

2009年,是中国内地大型户外音乐节“井喷”般发展的一年。已经成功举办的“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成都热波音乐节”、“杭州西湖音乐节”、“西安曲江国际音乐节”、“金山狂夏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summer pilot2009北京奥体大型音乐季”等,标志着2009年中国内地的摇滚乐,甚至整个流行音乐界,渐将与“音乐节”这三个字紧紧相连。

流行音乐节不同于音乐会,也不同于演唱会,更不同于“同一首歌”之类的商业演出,流行音乐节更像是一个以音乐为载体的巨大派对,人们可以在各种类型的音乐里尽情狂欢、撒野、嬉戏、宣泄,它不需要听音乐会时的正襟危坐,也不需要看演唱会时的保证一定的曲风或者偶像立场,流行音乐节是一个做到尽可能歌手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歌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欢庆日,它最大限度地容纳了音乐种类和音乐地域,基本实现了音乐表演中的大同世界。

持续多日的演出,众多乐队、艺人轮番登场,成千上万的观众快乐的欢呼,啤酒、美食的荟萃,这一切都是每个音乐节带给爱乐人的饕餮盛宴。这场景给观众们快乐的享受,同时也能激发艺人更兴奋的表演,让从业者感到了些许的收获和欣慰。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从不同方面思考一下我们的音乐节。瞻前顾后、环顾左右,也许这种思考能够对国内大型音乐节的相关从业者有些许帮助。

一、音乐节发展简述

国内的音乐节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音乐节”这一演出形式在内地诞生至今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大众而言可以说还是一个较为新生的事物。在这十年中,国内的音乐节经历了一个从地下到地上,从自发组织到品牌经营,从被大众拒绝到被接受再到被认可的一段历程,这段不算漫长但也并不短暂的实践,让音乐节这一形式走近了大众。

说到国内音乐节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中国摇滚乐。2000年,坐落在北京香山脚下的迷笛音乐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当时,举办音乐节的动机只是一次学校的汇报演出,为学校的教学成果做一些展示,让更多有才华的学生浮出水面。当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的宣传通稿这样写道:“90年代末期,中国逐渐地形成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而从外界接受了许多自由观念,人们逐渐得到了把许多事情在公共媒体上进行宣传的相对自由环境。但摇滚乐呢?与其他相比,还远远摆脱不了体制的传统观念的限制。本次演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这样现实条件下,寻找新音乐行业的前途,以‘音乐节的形式来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推广扩大摇滚乐市场,培养新一代的音乐消费者,发展摇滚乐的商业性,宣扬青年文化的自由性、多元性,以发展青年文化的光荣名义,提高摇滚乐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我们希望在平等宽容,友好团结的原则上,能够达成这次音乐上的合作,并通过这次的合作,让中国摇滚乐行业走上更符合新世纪人民生活文化的新轨道上来,让中国文艺界的青年摸索出与中国现实情况相互共存的方法。”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当年音乐节的举办者确实是怀着一种推广摇滚乐的心境来做这样的工作,他们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通过音乐节让更多的人知道摇滚乐,了解摇滚乐,也让更多的媒体关注摇滚乐,关注这样一种文化,关注热爱摇滚乐的年轻人。

时间过去了十个年头,音乐节的创办者们也经过了十年的努力,当年的学校汇报演出,已经变成了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节品牌,每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不仅成为热爱摇滚乐的人们的节日,中外摇滚乐队展示的舞台,更成为媒体节日文化关注的重点。在今天看来,当年音乐节的发起者们的目的似乎是基本实现了,可是又有谁能了解,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地下到地上,从自发组织到商业化运作,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面对过多少的困难呢?

在最初的几年中,迷笛音乐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自发性,所有演出的乐队一律义务演出,观众一律免票,自由出入,每天的演出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这些特质让所有乐迷都很自然地把迷笛音乐节看作中国的“伍德斯托克”。然而就是这种自发性的演出,也为演出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带来过一些麻烦。如当地居民认为音乐节扰民,多次到相关部门抗议,而音乐节的组织者们在每次演出前和演出中都做出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甚至多次到相关部门做出各种保证和承诺等。但是,音乐节要想能够向前发展,仅仅依靠这种自发性的演出和组织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走商业化路线,必须要有足够的场地空间能够容纳更大规模的演出,必须能够有更好的硬件设备来保证演出的质量,这一系列的问题又摆在了音乐节组织者们的面前。

时至今日,迷笛音乐节通过每年的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不仅成为国内最具规模也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节,而且带动起如“摩登天空音乐节”、“成都热波音乐节”、“杭州西湖音乐节”等全国音乐节热潮,每逢五一、十一假期,甚至某月的周末,都会在全国不同地区出现各种规模大小不一的音乐节。这样的音乐节风潮,在流行音乐文化领域形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

二、音乐节在今天

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大量户外大型音乐节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享受,它正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热爱流行音乐的人们,同时也成为相关从业者热议的话题。作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节自身的成长,不仅来自客观环境的改变,如演出策划、制作能力的提升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今多元文化已经被大众所接受,更多的人能够以多元文化的心态来面对文化当中的新生事物。

音乐节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地下自发行为到大规模商业行为,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出大众正以多元化的心态来接受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文化。在二十几年前,受欧美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内地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摇滚乐,这种音乐形式以极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音乐形式却被国内的主流文化视为异端,被异化、妖魔化,甚至加以排斥。但中国的摇滚乐却以自己特有的环境和独特的生存方式不断地发展壮大。音乐节的不断发展,正好印证了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一种,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主流文化的容纳,越来越多地被主流媒体所关注。

时至今日,国内的音乐节拥有了演出种类多、演出场次多,票价比较低,能够被年轻人所接受等诸多良好局面,不同的音乐节主题风格不同,它们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局面。但是在这种举办音乐节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我们是否观察到了音乐节背后的一些问题呢?

笔者通过一些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是音乐节演出内容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在大约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音乐节参演的艺人重复率比较高。例如,通过横向的比较,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五一假日期间,国内的三个音乐节当中,在不同音乐节演出两次及以上的国内乐队就有十支左右,按音乐节三天,每日十支演出乐队计算,就会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基本上是重复的,这当中还不包括国外乐队。而据粗略统计,在八月份举行的两大音乐节当中,重叠的艺人和乐队就有十多人次之多。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这是不同地点演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对于每一个音乐节而言,主办方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邀请到最受欢迎的艺人和乐队来演出,可是我们现在可供音乐节演出的资源相对于音乐节而言是不是确实有点匮乏呢?而形成这种演出资源比较匮乏、内容比较单一的原因从纵向来看,我们每个音乐节每一届的演出与以前的演出重复比较严重,缺乏不断推出新人的机制。以发展时间最长的迷笛音乐节为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连续三届音乐节当中重复出现过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国内乐队有14支左右,如果再增加到四届,那么这个数量是21支。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音乐节发展的近一半时间,超过三分之二的演出阵容是相对固定的。一方面说明了主办方对音乐节风格的坚持,和每届音乐节风格的统一,这样做有利于建立一个具有鲜明品牌特征的音乐节。但是其弊端就是相对保守,缺乏新鲜的造血机制。在音乐节遍地开花的今天,这些在过往音乐节中不断演出的乐队和艺人就自然成为大家争相挖掘的资源,使得各个音乐节虽然名称与地点不同,但是演出内容雷同,造成了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这对于初具规模的国内音乐节市场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如果每个音乐节风格过于雷同,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关注程度下降等诸多不利局面。

其次,国内音乐节的演出规模相对有限,急需拓展。到目前为止,国外的知名乐队和知名艺人还很少能够参加国内音乐节的演出,一方面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经费、演出手续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音乐节影响力有限,没有能够吸引国外比较大的演出商的关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加快音乐节市场化运作的脚步,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大招商引资方面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境内外赞助资金的持续支持。只有不断提升品牌,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得到更多的投资来扩大规模,如果能进入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对中国音乐节市场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就是现在国内的音乐节的主办方受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多,我们的音乐节主办者往往缺乏对于音乐节的长远规划以及对品牌的战略构想,存在一种“跟风”的思维。地方政府以及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音乐节本身的认识并不明确,有些时候仅出于当地旅游宣传,拉动节日消费等目的来举办音乐节,而对于音乐节的内容以及发展方向的把握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也会造成一部分音乐节的主办者存在投机心理,使得国内的音乐节水准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

三、音乐节未来之路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内地的音乐节虽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前途却非常光明。笔者认为,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深度向国外著名的大型户外音乐节学习,从演出组织、内容策划到整体的商业运作都要从基础学起,并能够运用到我们的音乐节演出当中。

以日本的富士音乐节为例,它虽然创建于1997年,历史也并非悠久,可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音乐节。通过对富士音乐节了解,可以为我们国内的音乐节主办者提供很多值得参考的地方。首先是演出阵容,以2008富士音乐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有Ian Brown、Primal Scream、Underworld、TheCure、Travis等诸多欧美一线大牌乐队、艺人的演出。从地点的选择来看,富士音乐节因第一届的举办地位于富士山脚下而得名。今年的举办地设在新澙县苗场滑雪场内。这个远离城市喧嚣和繁忙压力的地方依山傍水,给人不同于一般音乐节的亲近大自然的感受。再来看音乐节最关键的舞台设置,2008年富士音乐节的舞台足足有十个之多。最大的“绿色舞台”可容纳40000人到场观看。此外还有绿树环绕的“白色舞台”,可以让你整日整夜跳舞的DJ舞台,爵士乐舞台等等。不过每个舞台之间距离较远,最近的路程需要20分钟,最远的需要1个小时。音乐节提供了巴士可供方便穿梭于各个舞台之间。

音乐节不同于普通的音乐演出往往就在于其音乐以外的周边产业,在这方面富士音乐节也做得非常出色。到富士音乐节来,除了享受音乐之外,还有许多玩乐的项目。比如音乐节上会放映电影,还有供小孩嬉耍的儿童乐园,观众甚至还可以在水里游泳、打水仗。在音乐节上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日本料理。一边小酌正宗日本米酒一边欣赏精湛的演出怎么想也是美事一桩。在票价方面,通过网络调查,2008年富士音乐节的门票价格为单天16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190元),三天通票39800日元(约合人民币2800元)。凭票可免费搭乘从JR(日本铁路)车站到音乐节举办地的往返巴士。停车费每天3000日元(约人民币200元),露营费为3000日元。日本以外的乐迷可通过网络购买到门票。在交通方面,从日本各地到新澙县苗场滑雪场的交通十分方便。乐迷可从东京搭乘JR或新干线到越后汤泽站下,平均时程为1小时30分钟。日本JTB旅行社还针对音乐节推出了巴士或JR+饭店住宿等多种自由行套餐,从大阪、京都、广岛、东京、横滨等日本16个主要城市出发,可供乐迷提前预订。

独立、合作、尊重自然是欢享富士音乐节的关键所在,也是音乐节所倡导的主题。据官方统计,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超过十万人次造访富士音乐节,一同感受大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超凡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内的音乐节从很多方面与国外的音乐节相比较而言,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全面地提升。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国内一些音乐节的主办者已经开始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和风格,如迷笛音乐节,多年以来坚持走摇滚路线;今年来摩登天空主办的音乐节走的是更加时尚更加清新的路线,而以往的雪山音乐节、贺兰山音乐节等也各具特征。相信只要主办者坚持自己的理念,并能够不断突破,不断进取,中国的音乐节势必会向着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的方向继续前进。

总之,国内的音乐节如果能够努力做到影响力品牌化、内容风格化、运作更加市场化、传播更加多样化,注定会使音乐节成为整个文化产业当中的新亮点。

王吉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富士音乐节乐队
富士苹果价 将低于往年
梦想乐队
富士苹果大小年树的修剪
音乐节
富士X-T100
花的乐队
FOLLOW FOLLOW 《乐队》
第二届富士产经现代雕塑展